陳華才
(溫州大學 浙江溫州 325000)
全民健身關系著我國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實現,關系著我國全體人民的身體素質,它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無形中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根據國家《全民健身綱要》總體要求,預計到2015年全民健身要實現以下目標。
(1)提升城鄉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
(2)增加體育鍛煉參與人數。
(3)提高群眾的身體素質。
(4)完善相關體育健身設施。
(5)建立覆蓋城鄉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這雖是一個短期目標,但也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各高校特別是體育院校甚至群眾的積極努力,才能夠有效的達成。為完成這個總體規劃目標,加強體育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為實現這個目標,應該加強全民健生體育人才的培養,形成更加規范的人才培養體系。
全民健身體育人才,是指在國家統籌領導下圍繞全民健身規劃而專業從事全民健身體育活動或者為全民健身體育服務的各類體育人員,是社會為這類體育工作者的總稱。他們通常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除了基本的專業體育知識外,還需具有組織管理、策劃實施體育活動、輔導全民體育活動、人際關系協調交往和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方面的能力。體育人才的培養關系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全民健身體育事業目標的實現,也極大的影響著我國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
《全民健身計劃》的指導性內容從經濟與體育的關系上強調了我國未來體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強調了體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總體要求。實現體育發展的總目標,體育人才是諸多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
一直以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面:體育教育和競技體育。但這兩種體育發展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弊端,那就是忽略群眾體育的缺點。這樣就導致體育的發展和人民體育鍛煉的脫節,使全民健身體育活動成了一個薄弱環節,全民健身體育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當然相應的體育人才培養也是如此。隨著我國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物質水平的提高及物質文化的豐富,體育鍛煉意識的不斷深入以及全民健身制度的確立,更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文化建設,把目光轉向了體育健身等方面,于是群眾對體育文化生活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因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體育體系現狀根本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要求,導致全民健身體育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這不僅影響和制約了全民健身體育事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我國體育發展總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體育人才的培養在全民健身體育中的重要性,改變體育發展理念,加強全民健身體育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形成多途徑的人才培養機制,最終培養出更多的優秀體育人才為全民健身體育服務,使我國的體育事業有效快速發展。
我國現有的為全民健身服務的體育人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相當大的問題。數量緊缺且發展緩慢滯后,質量也不能滿足現代社會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不能協調、合理的發展,相互離散、摩擦,沒有形成統一協調的機制,呈現無序狀態,無法有效地發揮整體功能。要有效發揮體育的整體功能,就需使體育人才的培養與社會實踐的需要協同有序地發展。
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受文化差異和交流問題等多方面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較為落后,體育教學人員缺乏,體育設施短缺等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民族體育作為全民健身體育的一部分,它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體育事業整體的改革。因此,結合我國多民族的特點與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發展的需求,加強、重視民族體育隊伍的建設,發揮民族體育文化優勢,使民族地區體育落后的現狀得到改善,使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得到促進,使體育整體改革的成功都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要做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隨著物質文化的提高,精神文明日益被人們所重視。而體育事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是培養專業的體育人才和形成科學的教學體系。
全民健身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教育是關鍵,而核心又在于體育人才的培養和教育體系。體育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關系著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的實現。因此,按照全民健身對體育人才的要求,必須拓寬人才的培養途徑,建立健全與全民健身體育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學科體系和運行機制。
高校,特別是體育院校,是為國家輸出體育專業人才最直接的來源,而這正是全民健身體育所缺乏的。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因缺少重視和教育,不少體育專業人員流失,給體育教育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因此,高校加強對體育學科和人才的重視,對體育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學生是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直接生源,每年都會為高校輸送大量的體育人才。但目前,包括就業在內的各種因素使中學生對體育專業興趣不高,導致畢業生生源不足。因此,中學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促進豐富生源的形成。
體育教學的有效保障是合理規范體育學科體系,高質量體育人才的培養也是基本要求。我國現代體育人才培養已有的學科體系,是在結合我國社會發展所需的基礎上慢慢形成與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按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我們一定要改變學科體系建設理念,使辦學途徑變寬,發掘新的學科體系建設模式,并豐富、拓展學科專業的廣、深度,加快體育學科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步伐,是全民健身體育人才培養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
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單一型的傳統人才培養已不夠提供體育事業發展的需求,但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會成為主要趨勢,體育人才的培養也不例外。新時代全民健身體育的發展對體育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體育人不但要掌握體育的技能與基本知識,而且要熟知與具備適應社會一些工作環境的實用技術與相關知識。在現有的學科專業體系上突破,在學科建設中創新與搜索,設置合理的全民健身體育專業,構建順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體育人才培養的專業體系就顯得無比重要。
受我國體育實際情況的限制,完全依賴于拓寬現有學科體系培養體育人才來滿足社會的需要不能滿足體育發展要求。必須從我國教育資源的特殊性等多種實際情況出發,從人地關系和城鄉發展的視角探索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途徑,構建與現代體育學科體系協調配套的城鄉體育人才培養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應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1)開放性和地方性;(2)民族性的特色;(3)擺脫封閉與分離的現狀,形成城鄉互動機制。健全體育人才培養網絡體系,形成以城市為中心向外輻射的網狀分布。如此這般,就可以建成城鄉統籌兼顧區域特色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作為我國體育發展的分支,競技體育盡管與大眾性體育脫節,但它也是社會主義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自身的特點和特殊要求,競技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往往都比較短暫,他們的新老交替也是不可更改的規律。他們退役后,可以充分投入到社會主義體育事業中來,為體育建設事業服務。我國的競技體育也是培養體育人才的搖籃,結合我國競技體育的實際情況,加強競技運動員的學歷教育,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不但能為他們的再就業打下良好基礎,又能為加快全民健身體育隊伍建設輸送大批合格的體育人才。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全民健身體育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途徑,構建和創新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合理的體育人才培養學科設置,建立與發展全民健身體育人才隊伍,對深化體育改革,實現全民健身體育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國家體委.全民健身計劃科技工程[J].體育科技,1997(2):1-3.
[2]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
[3]李偉聽.全民健身指導手冊[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1-11.
[4]秦萬俊,劉寶錄.論全民健身體育人才的培養[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