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倩
(1.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院; 2.福建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2)
通過全面、系統的調查,了解家庭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因素,對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成因進行了客觀深入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措施。
福州市7所中學600名中學學生,其中男生為310人,女生290人。
本文采用查閱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與邏輯分析等方法對家庭在中學生體育習慣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運用相關理論得出與本研究有關的結論與建議。
根據研究理論與依據,設計《家庭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影響調查問卷》一份,并進行了問卷效度的檢驗。通過咨詢部分長期從事體育教學、職稱在副高級以上的教師,采用邏輯分析方法對調查問卷進行五級制的定性評價,征詢有關專家的意見后,問卷初稿經過反復修改,檢驗與評價15人的問卷效度。由專家評價的結果可知,需要的內容能通過調查問卷所列各題得知,本研究調查的有效性成立。
問卷信度:運用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對福州市7所600名中學生在15天左右進行再測,以兩次調查數據之間的簡單相關系數作為問卷的信度,信度系數r=0.84,說明問卷信度很高。本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72份,有效問卷530份,回收率為95.33%,有效率為88.3%。
3.1.1 體育鍛煉習慣的定義
體育鍛煉習慣是指人們在不斷的健身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一種自覺的、經常的、穩定的身體鍛煉行為并構成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1]。
3.1.2 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
每周只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比例過大,次數1~2次,男生達到45.5%,女生達到60.3%。而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比率超過3次的,男生達到30.2%,女生達到16.9%,對比很明顯。這一數據表明學生對課外鍛煉很不積極,在鍛煉次數上男生、女生存在差異顯著,課外鍛煉女生比男生更不積極。其主要原因在于男生和女生之間的生長發育以及身體形態差異,還有女生怕臟、怕累、怕受傷等主觀因素有關[2]。
3.1.3 體育鍛煉與學習的關系
學生認為體育鍛煉有影響學習的占40.1%,沒有的占37%,認為有較小影響的占22.9%。有影響的占絕大部分,主要是由于現在嚴重的應試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學習任務加重,而無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
3.1.4 中學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認識狀況的調查統計
學生形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是因為中學生用良好狀態去對待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水平而奠定了認識基礎。
3.1.5 對中學生體育重要性認識的來源調查
教師與家長的教導讓中學生得以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因此,學生接受體育教育與鍛煉的唯一場所不再是學校,要發揮教師、家庭的共同力量。
3.1.6 中學生體育鍛煉對終身體育影響
學校體育在與未來終身體育銜接中,存在顯著的差異,從學校體育的目的和任務來考慮,這與學生在校期間沒有養成良好體育鍛煉態度和習慣有關,不利于終身體育思想產生的形成。
3.1.7 影響參與運動的因素
“功課忙”和“怕影響學習”是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受到阻礙的最主要因素,這主要原因還在于中學生應試教育造成的壓力,因此要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學校教育必須設法減輕中學生的學習壓力。
現在的家長普遍關心學生的學習和飲食,而忽視學生鍛煉身體,擔心體育鍛煉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不贊成學生在家中進行體育鍛煉。有68%的家長持反對意見,20%的家長持贊成意見,還有12%的學生根本就不愛運動,家長也沒有鍛煉身體的習慣。父母自己本身也沒有起到一個很好的代表,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和理念更是需要家長的熏陶和培養,無論學校起到一個怎樣的督促作用,在家中沒有父母好的影響,也無法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學生自己欣賞、分析運動美感與比賽的能力較多,這樣缺乏討論與激情,很難帶動體育興趣的發展。每逢雙休日或節假日全家有組織一起到戶外從事身體活動占20%,偶爾的占10%,沒有的占70%,很明顯這種體育鍛煉習慣的氛圍不夠融切。
3.3.1 努力增加學生的體育運動活動
生命在于運動,說明“運動”對生命的需要和存在的重要意義。它不僅使身心發育旺盛,體力明顯增強,而且還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3]。學生戶外活動的時間減少,他們的運動素質能力呈下降的趨勢,肥胖兒童、少年在增加,過去在成年人當中才患有的疾病,在少年兒童中也多有發生。而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是解決學生素質差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體育課、課處體育活動和其它方式參加體育活動,能夠調節并改善由于疾病、營養的不均衡、不合理的作息時間、超重等方面造成的不良影響。
3.3.2 提高體育家庭作業的影響
在社會大聲疾呼“為中學生減負”時,部分學校卻提出體育課要布置“家庭作業”,表面上看,似乎與素質教育的精神相矛盾[4]。其實,學生的負擔過重是指文化課作業,而不是指體育活動,因此體育活動時間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卻可以減輕學生的文化學習負擔,能使學生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平衡的發展。可以給學生布置體育的家庭作業,這有助于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因為家庭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鍛煉的重要補充。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體質和興趣,與孩子共同選擇最適合的運動項目,學生則可以把體育課堂上學會的各種運動技能與家長一起共享。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而且有助于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家長在一起利用閑暇時間進行體育活動。
綜上所述,要使中學生能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教育因素的影響很大。因此,教師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由于受教學環境、場地器材設備、升學考試壓力、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等諸多教育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較低,造成認識與實踐的脫節。
首先,體育鍛煉的理念要從家庭抓起,才能形成體育鍛煉的家庭化、社會化,讓學生從被動鍛煉身體到主動鍛煉身體,有了體育鍛煉的理念,完成思想上質的飛躍。其次,應充分開展體育課程資源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與學生是否能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密不可分,體育設施、教學內容、周邊環境等均對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產生很大的影響。最后,應充分關注中學生的身心健康,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減輕中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其有充分的時間參加體育運動,形成較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材。
[1] 季瀏,胡增葷.體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57-164.
[2] 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65-78.
[3] 王更生.中小學體育課程整體改革的理論思考[J].體育科研(上海),2003(1).
[4] 陳雪英,力斌.中學體育教學改革初探[J].福建體育學院學報,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