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西北海 536000)
社區體育志愿者是伴隨著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快速發展及志愿服務的日益深入人心而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所謂社區體育志愿者是指以社會大眾為服務對象,以社區為具體服務點,在社會體育活動中,自愿從事運動技能傳授、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而不以獲得報酬為直接目的的人。[1]社區體育志愿者是發展我國體育事業,增進社區居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深入推動全民健身綱要的實施,更好地滿足和諧社會人們對體育健身和娛樂的需求,我國社區體育人力資源仍面臨著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國外大眾體育的歷史和現實表明:“社區體育志愿者是大眾體育發展的基石。”因此,如何提升我國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開發成為當前的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時代背景及城市發展的內外動力機制。本文基于社會、文化、政治及市場的視角來考察我國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發展歷程,力圖為我國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發展動力機制是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開發的生命所在,動力機制功能的發揮如何將決定其生存能力大小和發展速度及水平。我國社區體育建設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及政府支持、個人奉獻精神以及歷史傳統等動力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協調構成了我國社區體育志愿者隊伍發展的動力機制。
社區建設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2]社區建設是社區服務的拓展,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城市基層社會結構面臨著重組,眾多的社會服務職能由單位分離到社區,社區的地位和作用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加強社區建設已成為承接這種社會服務職能的轉變,進一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社區體育志愿者隊伍的興起就是在社區建設的基礎上,伴隨著我國社區建設的深入開展、體育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健身意識的不斷增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社區建設為社區體育志愿活動提供了空間。社區這種城市實體的形成可以說是為社區體育志愿者隊伍的發展提供了一個伸展大舞臺,社區的體育服務也應該是社區體育志愿者服務的一個主要領域。社區體育志愿者隊伍作為一種有別于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的社會服務行為,必然是通過城市的社會服務領域參與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這就決定了它與城市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載體的社區有著內在聯系。因此,社區體育志愿者隊伍進社區,是有效服務于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必然選擇。現代社區把社區體育志愿者服務與城市發展最直接、最廣泛、最有效的連接起來,在社區體育志愿者隊伍與城市社區之間架起了一座最寬大、最牢固的橋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參與體育的意識得到改善,對體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據2008年第三次全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體育人口參加體育活動時表現出強烈而穩定的健身動機。特別是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參加體育活動成為現實需要。同時伴隨著我國以“單位體制”為主的社會體育的逐步瓦解,原先由單位全部承擔的包括體育福利供給功能在內的社會服務性功能轉移到社會和社區,社區體育作為承接體育福利供給功能轉變的重要途徑成為社區居民身心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些因素都共同促進了社區體育的開展。
城市社區功能的重新定位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社區居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希望通過參與社區活動,來滿足精神和物質需求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對需求的內容和服務質量比以往明顯增加。然而,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的相對不足,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指導社區居民體育健身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都制約著社區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影響著人們參與的熱情。同時由于現階段我國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消費的能力有限。如天津市65.60%以上的居民愿意支付較低費用,參加由專人指導的正規體育組織的體育活動。而同時商業性的體育健身組織由于完全按市場的規律來運作,收費較高,一段時間內只能滿足少部分較高收入階層的健身、娛樂、消遣、交際的需要,不會成為大眾體育的主流(引自王旭光等《天津市社區體育組織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通過發展社區體育志愿者,對社區體育志愿者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從而獲取城市社區體育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各層次人才,從人力資源上滿足城市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志愿者提出的要求和需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的強烈需求才是推動社區體育志愿者形成與發展的直接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漸進改革,伴隨著一系列促進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政策與法規的推出,我國非營利組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在民政部門登記的各類社會團體數量達到近41.4萬個,比上年增長近7%,其中:科技教育類占38%,衛生體育類15%,生態環境類占1%,農業及農村組織占10%,就業類占4%,社會服務類占19%,其他占到將近13%。[3]
特別是2000年11月,民政部頒布了《民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社區建設的意見》,并在《意見》中指出,今后5~10年城市社區建設的目標包括“適應城市現代化的要求,加強社區黨的組織和社區自治組織的建設,建立以地域為特征,以認同感為紐帶的新型社區,構建新的社區組織體系。”同時在《意見》中還提出“要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和老年等組織在推進社區建設的重要作用。”政府導向越來越多強調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發揮非營利組織的作用。社區體育志愿者的產生與發展是在改革開放后,我國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城市社區建設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作為城市社區服務系統的組成部分,對于滿足城市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區體育志愿者作為城市社區非營利組織的一部分,促進城市社區體育志愿者組織的發展,對社區體育志愿者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從而獲取與開發城市社區所需要的各類、各層次人才,從人力資源上滿足城市社區居民對社區體育志愿者提出的要求和需要,同時也可以滿足志愿者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需求,進而促進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經濟是體育發展的基礎,這不僅表現在社會生產對體育的需要,更重要地表現在經濟為體育的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經濟為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制約著體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開發不但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質資源,而且要以一定的體育場館建設為基礎,這就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具體表現為用于體育事業的財力,即體育經費和體育場館的建設,而經濟增長則是體育經費增長和體育場館建設的前提。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為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為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體育經費將會繼續增加,體育場館建設也將會有更大的發展,這必將更加夯實我國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
所謂公民社會,強調的是公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和對國家權力的監督與制約,每一個公民都享有國家無權侵犯的基本人權和影響國家政治過程的參與權。公民社會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民階層的形成及國家與社會逐漸分離的基礎上而產生的。
志愿者行動的興起,是與我國公民社會發展的狀態相適應的。志愿服務是一種非政府系統的組織行為和服務行動,是民間系統服務于社會的群體行為或個人行為,即民間組織或個人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體能或財富,通過各種服務性的行動去實現和體現對社會事業的服務與奉獻,或實施和完成對有困難的社會群體及個人的服務與保障。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志愿者以自己的行為接受了社會的評價與檢驗,并獲得了對自我價值的認同與升華。志愿服務所體現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義。
當我國城市社會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們的生存問題基本解決。這就會發生兩個轉移:(1)他們對于個人生活問題的全心關注,就會向個人以外的世界轉移。(2)他們對于艱難生活的個人感受,就會向仍然處于艱難境況的社會中的人們轉移。以前主導人們的“生活的道德”也就會向“道德的生活轉移”。對于私人利益的急切要求,相應會向公共利益的奉獻轉移。這些轉移大勢,正是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志愿者的社會發展基礎。城市社區體育志愿者的發展也正是在我國公民社會逐漸形成與發展的基礎上而逐漸成長起來的。
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健全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開發。而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形成與發展又離不開時代背景及城市發展的內外動力機制。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的發展動力機制是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開發的生命所在,動力機制功能的發揮如何將決定其生存能力大小和發展速度及水平。我國社區體育建設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及政府支持、個人奉獻精神以及歷史傳統等動力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協調構成了我國社區體育志愿者隊伍發展的動力機制。
[1] 肖生鵬.天津市城市社區體育志愿者人力資源開發研究[D].天津體育學院,2007.
[2] 王凱珍,趙立.社區體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周旭亮.非營利組織“第三次分配”的財稅激勵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