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英 王普生
(柳州市文物考古隊 廣西 柳州 545001)
中國官窯制度歷史悠久,官窯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個社會文化現象,“中國古代瓷器燒造制度是古代自然經濟、皇權條件下出現的特殊產物,它是超經濟的文化產物”[1],官窯是封建特權的派生物,它有自身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我國陶瓷史上,宋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不惟當時民間窯場生產的極盛一時,打破了唐代以來南青北白的劃分;同時有關官窯的的設置文獻記載也始于宋代,目前已確定的宋代官窯有:北宋汝窯官窯、南宋郊壇下官窯和修內司窯官窯;宋代還出現了五大名窯,是我國古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封建專制制度在明清時期經歷了從鼎盛到衰亡的過程。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在明代確立,社會各方面為之一變,在瓷器燒造上表現就是,專門為皇帝燒造瓷器的御窯的出現。御窯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到來,其間有許多優秀品種燒造成功,明清時期也是官窯制度經過全盛而走向衰落、終結的階段。明清時期,官窯瓷器的燒造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高潮。明清時期存在著兩種官窯,一種是地方性的為地方官燒造瓷器的窯廠,即以官用為生產目的官窯,例如明代的處州窯、龍泉窯、磁州窯等。另一種是歸屬皇帝所有的御窯,即以御用為生產目的的官窯。主要指景德鎮為皇帝燒造瓷器的窯。本文介紹的官窯就是是明清時期的御窯。
(一)明代的官窯燒造的制度及其興起。明代官窯有一套比較完整、嚴格的燒造制度,為滿足皇帝需要而生產,是明乃至清朝御窯最基本的特征,其他特點均是由此派生來的,可以歸納出如下一些特征:1、所有權歸屬皇帝。2、產品歸皇帝所獨有。3、御器廠管理者對皇帝負責。4、技術壟斷。5、不惜工本最求精美。6、優秀人才和優良原材料的壟斷性。在這一整套嚴格的官窯制度背后是明代絕對君主獨裁的政治思想。而這種獨裁政治思想在明朝瓷器業的最大突出表現就是專門給皇帝燒造御用瓷器的御瓷廠的出現。御器廠在明朝出現雖是社會各方面共同推動的結果,但就其出現的根本原因與思想基礎卻是明太祖改革政府官制、實行絕對君主集權統治。在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而分其權歸六部、六部則直接對皇帝負責;軍政大權于皇帝一身,建立了絕對的君主獨裁統治。御用瓷器是皇權神圣的象征,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國家制度的權威,臣庶不能珍藏、擅用,民窯更不能仿造。皇帝權威神圣不可侵犯,明王朝對御用瓷器的“至尊”地位一直是極力保護的,對擅自將其贈送給他人者和仿造出售及饋送官員者的處理十分嚴厲。明代史書有記載,宣德二年十二月癸亥,將派往饒州監造瓷器的太監張善在京城斬首,其兩條罪狀中的一條就是將“所造御用瓷器多以分饋其同列”[2]而觸犯圣意。此事之后,瓷器上“供御”、“定州公用”此類銘文絕跡,預示著新官窯時代的到來,御窯皇帝的獨占性達到頂峰。
“成化皇帝繼位之初便下令停燒處、饒二州御窯廠,后龍泉窯也被停燒,事態發展的最后結果是,再度恢復燒造御用瓷器時,承擔此項重任的只剩下饒州景德鎮一處,近年江西景德鎮明御器廠舊址出土的實物所見景德鎮御器廠的產品質量成化時期又有了新的提高,著名的成化斗彩和成化青花均是名例;同時六字規矩年款式與器底的書銘格式得以固定,從成化景德鎮瓷器開始獨步瓷器界”[3]。
(二)明代嘉靖、萬歷時期起,我國古代官窯燒造制度開始由盛而衰。自明代嘉慶起官窯制度已不再像以前完備,嚴格的官家禁令逐漸對民窯開放,這種衰落的標志,就是“官搭民燒”制度的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帶來一個無法逆轉的后果,那就是官窯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民窯開放。不僅如此,官府再試圖霸占優質原料也受到了抵制。這種事也只能是在官窯制度衰落的背景下才會發生。明代瓷器制度的衰落,我們可以從明代景德鎮御器廠瓷器掩埋處理上看出來。明代御器廠對落選御用瓷器的處理,至遲在永樂時期就確立了打碎掩埋的制度。洪武、永樂時期的掩埋地點主要在珠山以南靠近御器廠的圍墻處,打碎后傾倒在平地或低凹處,堆積比較厚,所占面積比較大,一次處理的數量比較多,說明其是隔時集中處理的。宣德時期的掩埋地點分布比較廣泛,在珠山南北都有發現,采取的是小坑、小堆和小型片狀堆積的掩埋方式,操作細致、認真、嚴格,除宣德初期集中處理了一批庫存的永樂朝的落選御用瓷器外,處理宣德朝的小坑、小堆、小型片狀堆積分布比較分散,每個遺跡內出土的瓷器數量也不多,并且大多都打破或疊壓宣德窯業堆積層,其上又覆以宣德時期的窯業廢棄物,這說明宣德朝的落選御用瓷器可能是隨時處理的。正統時期不再單獨挖坑或堆堆等,而是利用已有的溝槽等,即將落選御用瓷器打碎傾倒在溝槽里。“成化至嘉靖時期的掩埋地點集中于珠山東側和北側,是順著由窯業堆積構成的小山的坡面傾倒,堆積層普遍較薄,面積較大,發現的面積最大者竟達70余平方米,也是隔時集中處理,但處理得比較草率,遠沒有宣德時期認真、嚴格。隆慶、萬歷時期打碎掩埋制度基本被廢止不用,而是將落選御用瓷器存貯于庫房,至于如何處理,似乎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制度規定”[4]。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成化、嘉靖起明朝官窯制度已經逐步走向衰落。
(三)明代官窯制度下瓷器發展的兩次高峰。洪武瓷器主要有釉里紅、青花兩個品種,釉里紅的數量多于青花。釉里紅瓷器發色鮮艷,質量上乘。青花發色灰而偏黑者多。青花、釉里紅器紋飾上多有重疊,造型上繼承元人的粗獷豪邁,尺碼更大,更有氣勢。明永樂、宣德年間是中國青花瓷器鼎盛時期。“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找到斷了香火的進口鈷藍青料,當地稱之為‘蘇麻離青’,于是景德鎮一批批發色艷美鮮亮、沉穩福麗的瓷器應運而生”[5]。明初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數次發掘的資料表明,御用的永宣瓷器都是出窯后經過“百里挑一”的揀選篩除后進入宮廷的,造型、胎質、制作工藝方面堪稱一流,為后世官窯瓷器的燒造樹立了楷模;數百年來數量可觀的青花瓷器以深邃淋漓的“蘇麻離青”繪畫、新穎奇特的造型獨步瓷壇。“自永樂始,因波斯、阿拉伯藝術大量東傳,與我國原有藝術相融合,于瓷器上,更發生異樣之精彩”[6]。宣德瓷器的造型大多追隨永樂,缽缸、龍缸增多,蓋罐較永樂更為巨大,其它瓷器品種更多。經濟的復蘇使得瓷器的發展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時代,洪武、永樂、宣德三朝,瓷器生產的數量和質量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宣德以后,正統、景泰、天順朝,全國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饑荒,皇室經歷了兩次顛覆性的宮廷政變。在這種情形下官窯瓷器的燒造陷入低谷。正統之后的成化、弘治、正德朝由于皇帝崇尚陰柔細膩,瓷器的裝飾風格悄然發生變化,多制作小巧精致的器皿,有成窯無大器之說。宣德以后瓷業生產低迷,成化的復蘇為晚明瓷器再次發展奠定了基礎。
嘉靖、隆慶、萬歷朝是繼明初之后瓷器燒造的第二個高峰時期。瓷器此時,制作日益繁巧,花紋日益變幻,瓷胎厚薄不一,顏色青彩俱有,釉質瑩潤如堆脂。回青絕,饒土土質下降,瓷質較前稍遜。這一時期江南地區城市興起,商業繁榮,釀造、榨油、制糖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國內市場對瓷器的需求,宮廷日漸奢靡的生活不僅需要大量瓷器盛裝食物,而且增加了魚缸類的陳設觀賞瓷器的燒造。嘉慶、萬歷朝官窯產量巨增,由于高檔瓷土的匱乏,瓷器胎質較為粗糙,多見雜質顆粒。
(一)清代官窯制度的興衰的歷史背景。縱觀歷代陶瓷官窯的發展演變歷程,其陶瓷的發展無不與各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息息相關。清代之所以出現陶瓷官窯的中興和衰亡,不僅因為官窯是不正常的一種經濟文化現象,還與清代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有很大關系。清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南有明王、三藩,政局不穩,文獻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江西進貢龍碗,順治帝為讓人民休養生息,免去了燒瓷器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清代初期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瓷器造型豐富、種類繁多,為瓷器燒造史上的第三個高峰時期。晚清的同治光緒兩朝,慈禧太后為皇帝大婚和自己做壽所燒造的瓷器仍然保持了相當的水平,數量眾多的官樣瓷器標志著最后一個高峰時期的到來”[7]。
順治時期,御窯燒制現僅存留雍和宮佛座前香爐一個,器銘文是“順治八年江西監察奉敕敬造”[8]。之后,清代出現了“康乾盛世”,社會各方面得到發展,在窯業發展上的表現就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瓷業發展達到新的歷史高峰。產品數量之大、質量之精、行銷范圍之廣,超過前代。
(二)清代官窯的興衰。“從順治建御窯廠,康熙大力推進瓷器業,雍正解除賤民之諭,乾隆時期御窯瓷器燒造達到頂峰(唐窯)[9]。”“清朝統一全國后,開國的幾個皇帝都喜愛瓷器,常常親自過問景德鎮御窯廠的生產。將宮廷中收藏的歷代名瓷做樣品拿出來參考,宮中的畫匠師等藝術家也參與花紋設計。清朝皇帝直接“派官吏到景德鎮建官窯生產,為了對皇帝負責監督官親自到官窯生產第一線,鉆研技術,總結工匠經驗[10]”。康熙二十一年御窯場正式恢復生產,清代官窯燒制進人迅速發展軌道,康熙時,江西總督郎廷佐主持御窯瓷器燒造,世人稱康熙時御窯為郎窯,郎窯以技高一籌的成型技術獨領風騷。康熙時期的瓷器仿古創新,艷稱一時,新創“素三彩者”尤為名貴。康熙瓷上之繪畫,實為清代之冠。陶瓷大器不再只側重貯藏食品的功效,而更加注重外表的形制美,強調大器的裝飾作用。雍正朝皇帝對御窯的燒造最為重視,雍正官窯對瓷器胎士的選用、造型式樣、釉料顏色和器物落款等都有統一的規定。后乾隆官窯瓷器工藝聞名天下,瓷器的制作得心應手,巧奪天工。乾隆朝瓷器一方面保留古代之精華,另一方面吸收東西方之藝術精華,又有新意之創造,可謂集瓷器之大成。
而乾隆后社會各種弊端日漸顯露,清朝開始積弱積弊,在瓷器上的表現就是品種的減少,質量的下降。嘉慶、道光、其勢已很明了,到了咸豐時,又遭厄運,被洪秀全、楊秀清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破壞無余。同治、光緒、宣統朝官窯似乎又重得生機,但此時國勢衰微官窯已不能重現昨日輝煌。“同治時慈禧太后不顧國庫虧空,為了同治皇帝大婚和自己的壽辰開始恢復生產大件瓷器[11]。”李鴻章出銀修復景德鎮御窯,瓷器業始呈轉機,但后無超前之舉。最終,御窯廠于光緒三十三年以后改歸商辦江西瓷業有限公司經營,官窯制度也至此結束。
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官窯制度經歷了從巔峰到沒落的過程。明代封建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為了凸顯皇帝的獨尊地位,設立了御器廠。皇帝為追求精美的瓷器,不惜成本,集全國能工巧匠,為皇帝服務。為保證御器廠的正常運行,設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我們從中國明清官窯發展的過程,看明清官窯中的御窯的興衰,其背后的官窯制度必然有相應的變化,官窯制度最終因其是封建皇權專制的附生物的身份,伴隨著封建制度的滅亡而衰亡了。
[1]劉毅.官窯制度的形成及其實質[J].中原文物,1994 年,(3):93.
[2]權奎山.江西景德鎮明清御器(窯)廠落選御用瓷器處理的考察[J].文物,2005,(5):60.
[3]白明.片面之瓷—用瓷片講述陶瓷背后的故事[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7,172.
[4]李知宴.中國古代陶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59.
[5]劉毅.明清陶瓷官窯制度比異[J].南方文物,1992,(4):81.
[6]王光堯.中國古代官窯制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