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蕾 王 飛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基層政工系、學員27隊 上海 200433)
近年來,隨著中國共產黨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國共產黨黨際交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其間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際交流的歷史實踐可謂是異彩紛呈,有諸多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今天來汲取。
一般意義上的黨際交流就是指政黨之間開展的交流活動。黨際交流的主體和客體都是政黨。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黨際交流。廣義的黨際交流泛指一切政黨之間的交流,既包括不同國家之間政黨的交流,也包括一國之內各政黨之間的交流;而狹義的黨際交流單指不同國家之間政黨的交流,它是國際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政黨外交與黨際交流都是指政黨的跨國交往行為,但是二者并非同一概念,黨際交流的外延顯然要比政黨外交大得多。黨際交流泛指一國政黨與他國政黨進行的一切形式的往來。黨際交流內容豐富,無所不包。而政黨外交的著眼點在于維護國家利益和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政黨外交的主客體是主權國家的合法政黨,與他國非法政黨的交往不屬于政黨外交的范疇,但可以看作是黨際交流的內容。政黨外交雖然與黨際交流一樣形式靈活,但政黨外交的方式更多體現“外交”色彩。黨際交流活動則可以不受外交禮儀、原則限制,其活動的內容、方式、交流對象更加靈活、寬泛,其職能帶有多重性,它可以起到政黨外交的作用,甚至對政府外交起輔助作用;同時還能進行政黨外交和政府外交無法從事的活動。黨際交流不僅為國際主體間的交往拓寬了領域,而且,它往往又能破解政府外交不可為的政治難題,作為不受外交規則限制的交流形式,能在政黨、進而在國家、民族、地區之間化解矛盾、減少沖突,實現和平、消除人類危機。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自身調節能力的加強,特別是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今天,黨際交流的功能日益凸顯,成為世界政黨政治發展的一種潮流和趨勢。
黨際交流在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發展和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有著積極且重要的意義,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贏得國際地位和國際支持最主要的對外交流方式。雖然交流過程中也曾出現過種種失誤,但隨著中國共產黨的不斷成熟,黨際交流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加注重靈活性和策略性,使黨際交流與其他各條戰線共同譜寫出中國革命勝利的宏偉篇章,讓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的轉折年代,從農村走向了世界,從閉塞走向了開放,從革命黨走向了執政黨,成為了國際舞臺上至角色之一。
首先,黨際交流直接影響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發展。1920年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華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共產黨人的交流為中共黨的成立做好了準備工作,并直接推動了中共“一大”的召開。“二大”正式宣布加入共產國際后,在黨自身沒有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經驗的情況下,通過與共產國際、蘇聯共產黨的黨際交流,學習俄國的革命經驗,并得到共產國際的直接革命指導、經濟支持、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幫助,從而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在復雜的國內環境中得以發展、壯大。
其次,黨際交流推動了國內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中國外受帝國主義侵略,內受封建勢力剝削,軍閥勢力割據,人民生活于水生火熱中。通過與共產國際、蘇聯共產黨的黨際交流,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現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共同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國共合作的解決雖然是悲劇性的,但選擇與國民黨合作,在當時是明智且必須的,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的同時,積累的豐富斗爭經驗為黨領導人民把革命斗爭推向新的階段準備了條件。1937年,在面對法西斯勢力的猖狂進攻的背景下,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對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國內主要矛盾,并主動號召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反對日本侵略產生了積極影響。另外,如何正確處理中共與國民黨的關系也成為了中共與共產國際交流的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在與共產國際的交流,對于維護國共統一戰線、發展統一戰線,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都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黨際交流為中國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寶貴的國際支持,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做出了積極貢獻。在中國全面抗戰開始之前,中國共產黨的黨際交流范圍基本是在共產國際、蘇共以及少部分的其它社會主義政黨中。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勢力威脅的情況下,隨著國共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從封閉環境中走出來,通過與世界各種力量接觸,特別是在“三國四方”復雜關系中的交流不斷提高黨際交流能力。中共一方面注意維持與共產國際、蘇共的特殊關系和交流傳統,充分依靠蘇聯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和影響發展自身的力量及推動革命;另一方面,開始調整對外交往策略,積極主動的發展與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利用多種交流渠道,并善于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實現自身的目的。通過廣泛的黨際交流,中國共產黨逐步被國際社會所了解和認可,并在對日作戰中得到了蘇聯、美國、印度以及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的聲援。
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近三十年間開展的黨際交流不僅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貢獻,也給建國后新的實踐留下寶貴的經驗。中國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革命離不開世界革命的支援,離不開其他國家已有革命經驗的指導,也需要來自國際的各方面援助和推動;同時,中國有著自己的特殊國情,不管中國的內部事務還是它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最終都要中國人根據中國實際情況來解決,任何試圖完全依靠外部力量來干預或解決中國內部事務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在黨際交流中,中國共產黨總結出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要將爭取國際援助與堅持獨立自主有機結合,既不能拒絕外來援助,同時,又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來幫助而放棄自身獨立性,必須做到從實際出發,以自力更生為主和爭取的外援。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陳獨秀等早期領導人就提出要堅持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獨立發展,拒絕成為共產國際領導下的支部。但是由于當時中共力量弱小且經驗不足,不得不依靠共產國際及蘇共的支持和幫助。雖然共產國際給予了中國革命極大的幫助,但是,由于對中國革命的實際狀況的不了解以及出于蘇聯利益考慮等因素,共產國際做出的一些指示并不適合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而早期共產黨人對共產國際指示的盲目聽從,忽視了從自身情況和中國國情出發,導致了中國革命遭受了一次次的失敗。正是從一次次的失敗中,毛澤東等在中國革命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共產黨人逐步意識到,只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和蘇聯經驗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制定方針策略,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既注意維持與共產國際、蘇共的關系,充分利用其所能給予的指導和援助來發展中國革命;同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在雙方的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不盲目聽從共產國際及蘇共的一切指令,也不以蘇聯利益為出發點考慮問題,而是將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相結合,正確處理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和蘇聯的關系,注重黨自身利益和中國革命的發展,帶領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在抗日期間,在“三國四方”的復雜關系中,如何將爭取國際援助和保持獨立自主有機結合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黨際交流面臨的主要問題。毛澤東多次闡述了兩者的辯證關系,首先必須承認中國和世界是聯系在一起的,而非孤立的,“中國無論何時也應以自力更生為基本立腳點。但中國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系的事實,也是我們的立腳點,而且必須成為我們的立腳點”(1)。但同時,又必須把握獨立自主的前提,“我們的根本方針和國民黨相反,是在堅持獨立戰爭和自力更生的原則下盡可能地利用外援,而不是如同國民黨那樣放棄獨立戰爭和自力更生去依賴外援,或投靠任何帝國主義的集團。”(2)“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
全體軍民的創造力。”(3)另外,毛澤東相信,只有在自身力量發展和壯大的情況下,才會在國際關系中贏得關注和幫助。因此必須依靠人民大眾發展自身力量,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營造良好有利的國際環境,利用一切有利于革命的國際援助,在內外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
(1)《以自力更生為主同時不放松爭取外援》。
(2)《抗日的外交政策》,《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第4頁。
(3)《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