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亞南
(三亞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在現代政治文明活動中,選舉是指公民即選舉人根據自己的意志和意愿,代表選舉人的利益和維護選舉人的權利,依照具有正義與合法的法定形式,通過投票方式并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程序,選拔、推舉一定數量的代表組織或機構的代表的一種行為與活動,是公民實現自己基本權利的一種方式。這段對“選舉”的定義主要基于現代民主政治和民主精神。《簡明政治學詞典》(皮純協,1986)闡述“選舉”如下:“選舉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指公民(選舉人)按照法定形式,選舉一定的公職人員的行為。廣義上指公民(選舉人)實現選舉權的一種活動,是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一種方式。”選舉是一種古老行為方式,早在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就以這種最直接的方式推舉氏族首領,這種原始的選舉模式是“古代自然形成的民主制”的主要表現形式。[1]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察舉制度——九品官人法——科舉制度”三個階段,同時其發展趨勢也呈現選舉選舉權力集權化、專制化;選舉對象庶民化、自主化;作機制嚴密化、職業化;選舉標準及方法客觀化、公平化和簡易化。我國遠古時候就開始從黃帝至夏、商時所實行的是“邑里制”中,戶為最基層的組織單位,一“里”七十二戶,一“邑”有二百六十戶。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負責治理的人選方式就是選拔賢能之人,即“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禮記·禮運篇》);對那些被不為民辦事的人則“流共工于幽州”(《尚書·堯典》)。這似乎是“選舉”與“罷免”的雛形。“如《史記·殷本紀》載:“是時,說(傅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舉以為相,殷國大治”,《論語·顏洲》載:“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中國古代用人的標準大致分為三種:一觀其德,即觀其人的行為;二觀其才,即觀其人的能力;三觀其智,即觀其人的學識。秦朝以前像西周由于天子分封天下而采用“世卿世祿制”(后逐步引入軍功爵制)的嫡長子世襲,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管理國家,在周禮之下,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且與分封制、宗法制緊密相連。這種制度讓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代相傳,后代享用前代的官位和財富(包括動產與不動產),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例如西周周公旦的長子封在魯國,“次子留相王室,代為周公”[2]的事例就說明西周就有了世卿制度的存在,這種局面后來被春秋戰國的秦國商鞅變法打破并廢除。商鞅變法主要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私有制的興起,使新興軍功地主階級不再滿足于經濟地位的提高,轉而謀求更多的政治地位和權力,這直接導致依軍功大小來決定貴族身分之高低的獎勵制度,進而取消世卿世祿制的變法。商鞅就曾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爭,各以輕重被刑”。《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些規定打擊和削弱了舊有奴隸主貴族,招致了他們的怨恨,但改革的大潮卻沒有被阻止。
秦亡兩漢時期開始的官吏選任制度是察舉制。以推薦為主,考試為輔。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在這些科目中,以歲科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為最重要。特科中則以「賢良方正」為最重要。除此之外還包括孝廉方正、至孝、敦厚、孝廉、明法、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由丞相、列侯、刺史等高給官員推舉,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員向國家舉薦人才,并經過考核后任以官職。察舉選任官吏的制度有辟除、征召、薦舉、考試、任子、納貨等形式。察舉制度的完備與正式確立可以以西漢的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舉孝廉舉士為標志。“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3]又“元關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武帝元年封四年,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4]后來隨著東漢政治腐敗、王朝沒落,察舉不實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有些士大夫為求得“才高名重”故意修飾自己的道德品行以傳播名聲,抬高身價,沽名釣譽,以得到更多的升遷機會。隨著后期豪門望族把持朝政與政治腐敗,這種制度不但沒有成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作用,反而成為了官吏、門閥、豪強安插親信的私人工具,也使賄賂之風盛行一時,再加上東漢末期的軍閥混戰、政權割據和分裂紛爭,因此它走向沒落衰敗也就不可避免。這也使漢代之后的魏晉南北朝300 多年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占據了政府選拔官吏和賢能的主要制度,而察舉制則退而次之。曹魏的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264年)制定了以忠恪匪躬、孝敬盡禮、友于兄弟、潔身勞謙、信義可復、學以為己等六條作為舉薦標準,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這種本意在于避免門閥控制鄉議而操縱選舉,克服當時“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察舉弊端。但還是不能避免推舉行為被望門大族的操縱結局,最終產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積弊。[5]因為有推薦能力的二品官員多出自豪門望族,導致在推薦人才時不可避免地只重視家世而忽略道德和才能,因此當初要改進漢末察舉之頹風的初衷被扭曲,以至于在久而久之造成了社會風氣浮靡,世族弟子終日清談,不問國事的局面。
隋統一全國后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和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唐朝滅隋后繼承了這個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唐朝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為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為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是常科的主要考試科目。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到明朝時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在科舉考試中,常科較為受重視,常科登第后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只有當選試合格的人才能被授予官職。與此同時當武則天掌權時,她還開啟了武舉考試。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考試科目分為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考中著才被授予武官職位。宋太祖趙匡胤確立了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而且殿試以后不須再經吏部考試則直接授官。在科舉考試類型中,進士科較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北宋英宗治平三年正式把科考定為三年一次,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例如糊名和謄錄,即把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并把考卷讓其他人謄寫,避免從筆跡上知道考生是誰。
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不僅如此,進入國子監學習的監生還可以通過捐資入監的方式,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明朝殿試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二、第三甲的第一名都叫傳臚。第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又叫黃甲,也稱金榜,這就是人們通常把中進士稱金榜題名的由來。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族人不僅享有種種特權而且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到1905年的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后終止,科舉制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與現代選舉制相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選舉”是一種國家行為,是以皇帝為代表的少數人從多數人當中選舉合符自己評定標準的知識分子擔當國家的一定職務。在西方,古代雅典城邦和古羅馬都曾實行過選舉制度,只是當時選舉活動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人民的廣泛性、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等諸多方面并不完善。直到近代由于新興資產階級為在政治上分享貴族權力、經濟上獲得更大自由和收益,借助天賦人權、主權在民和社會契約等思想的沖擊,造就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神話。而近代民主政治演繹地最豐富多彩、最充分和最典型的當屬英國,這是與英國早期的工業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英國通過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1688年的《權利法案》、1832、1867 和1884年的三次《選舉改革法》、1872年的《秘密投票法》、1883年的《取締選舉舞弊和非法行為令》、1885年的《重新分配議席法案》、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以及1928年對婦女選舉年齡的修改和1969年對所有公民選舉年齡的修改等一系列法案的頒布和實施,奠定了民主體制的基石,并被當今絕大多數民主國家或半民主國家引用和借鑒。從歷史走到現在,可以看到為現代選舉制度明顯具有以下特性:
1.選舉和被選舉都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它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誰給予的政治權利,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剝奪選舉權都是對人權的侵犯。
2.選舉不僅僅局限于政治生活領域,也應用于社會生活領域。當人們談起選舉時,通常都與政治權利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在人們的社會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使用選舉來推舉能夠代表自己意志和維護自身權利的代表來行使適當的代表權。例如社區的業主委員會選舉等。
3.它必須具有正義性和合法性。選舉行為的動機、過程和最終目的都不能違反道義和法律,否則選舉就將無效和無意義。
4.選舉程序必須公平、公正、公開。
5.是一種全民的行為,既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的全民活動,是符合法定成年人的人人參與活動而不是某個特定人群的特權,是普遍權利。
6.平等和自愿的原則。
也正是上述這種與現代文明政治選舉的差異性,才顯示出古代選舉制度的局限,特別在平等、公平、公正、普遍與尊重基本人權上的不足,才更加突顯出現代選舉制度的先進、輝煌與燦爛。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頁.
[2]《史記·魯周公世家?索隱》.
[3]《漢書·武帝紀》.
[4]《宋書·百官志》.
[5]王道成.科舉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