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莉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自古以來,土地政策的制定是國家建設中一個十分重要方面。從早期的“井田制”到近代的“更名田,攤丁入畝”,可以說,這些政策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起到了推動農業發展的作用,但是隨著封建社會自身矛盾的日益突出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變革土地政策已成必然。這也說明了土地政策的制定不可能一勞永逸。在近代社會,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多變。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后,便投入到了艱苦的革命事業中。經過幾番探索和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中國共產黨內一批先進的人物認識到了;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土地問題。農民應該成為革命的主力軍,中國共產黨應該依靠農民來搞革命,于是關于制定土地政策的工作火熱地展開了。
1927年中共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會上確定了要進行土地革命的方針。隨后毛澤東主持制訂了《井岡山土地法》,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部較完整的土地法,該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土地分配主要以鄉為單位,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一切土地歸政府所有”,這種土地國有制的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首先,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的分析是土地必須實行粗放經營,而這種粗放型的土地經營方式就是馬克思后來所說的土地國有化。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夕,提出的土地綱領是:“全部土地國有化”,并且把這一思想推廣到其他無產階級政黨那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在社會主義俄國的影響下制定了不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綱領。因此,在土地思想上也必然深受其影響。其次,全部沒收地主的一切土地(甚至包括富農的),這是對地主肉體上的消滅,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也是明顯的。在這里不能不說共產黨人在經歷了大革命失敗,慘遭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后,對國民黨抱有一種過強的復仇心理,急于消滅掉國民黨所代表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再次,一切土地收歸國有顯然已是社會主義革命的范疇,而共產黨此時應當進行的是民主主義革命。這也是由于共產黨人對革命性質認識不清造成的。農民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對土地的所有權,不僅僅是使用經營權。這一決定無疑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隨后,1929年《興國土地法》在沒收對象上作了重大調整。它要求只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言外之意,《興國土地法》是暫時允許一部分農民擁有土地私有的。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共產黨在一開始進行土地革命的時候就采取了階級劃分法。這在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有明確的體現。那么在農村,我們就劃分出了貧雇農、中農、富農和地主階級。對不同的階級區別對待也是制定土地政策的一大原則。但是在《土地法》實施期間,共產黨人并沒有能夠很好的把握階級劃分的標準。1930年,毛澤東在他的《尋烏調查》中就把富農當成小地主,把富裕中農當成富農,對富農實行“嚴打”政策。這就為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制造了一個很大的打擊面,不利于團結中農,同時也加大革命的阻力。在隨后的《長岡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中毛澤東糾正了這一“左”傾錯誤,在分配土地時,實施了較為合理的“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方針。
1927到1933年的土地改革一直糾正“左”傾錯誤中完善和發展,直到1934年1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提出了:“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這一較為科學的土地革命的階級路線。至此,已將土地國有制改為農民土地所有制。這一路線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使得農民這一龐大的階級更加靠近共產黨,使其成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最可靠,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共產黨人建設革命根據地有了充分的保障,在農村站穩了腳,這一點是有利于中國革命的發展的。但是,現在有一些學者認為,實施這樣的土地路線的意義還在于它極大的發展了農村的生產力,甚至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我認為這是不夠準確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營在農村一直占有主導地位,實行農民的土地私有制依然延續了這種分散的經營方式,而這并不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因此它不可能解放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水平有所提高,很大程度是因為農民積極性的高漲。所以也只能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生產力。農民如果掌握不了先進的生產方式,這種積極性也會逐漸淡化。
這一時期,中共在土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經歷了一定的坎坷波折。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如何領導中國革命事業這個問題上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受自身經驗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的限制與影響,同時也開始了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嘗試。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有了重大的調整,即停止使用暴力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改用減租減息政策;農民交租交息,保障地主和富農對土地和財產的所有權。這一時期的轉變主要是出于抗戰的需要。民族矛盾暫時壓倒了階級矛盾。我認為這個土地政策的中心內容是“保障地主和富農對土地和財產的所有權”,這種讓步是一種鞏固統一戰線的策略。從表面上看,承認了地主階級對土地的所有權似乎是歷史的倒退,但是強硬的革命和溫良的改革,到底哪一個更有利于中國當時的國內情形又是顯而易見的。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已經與國民黨達成了第二次合作,在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作出四項保證,其中第四項是:“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這是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上的一個重大轉變,也是對國民黨一個大的原則上的讓步,其目的在于取消國內兩個政權的對立,便于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的反對日本的侵略。
雖然中共在1937年的時候已經有了初具規模的革命根據地,但是整體實力上還不足以撐起整個中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猛烈攻勢,只有和國民黨實行第二次合作,才能取得反侵略的勝利。那么1934年那種徹底的革命的土地路線當然不能再這種大環境下繼續實施下去。可見,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十年里逐漸認識了什么才是正確的革命思路,那一種決斷是最有利于人民大眾的。但是讓步并不代表完全的屈服,中國共產黨還是要始終要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因此必須要求地主階級減租減息。一般總結起來,“減租減息”政策有以下幾點意義:
(1)減輕了廣大農民所受的封建剝削,改善了他們的生活,鞏固了工農聯盟。
(2)激發廣大農民抗日民主與生產積極性,加強了根據地建設,支持了長期抗戰。
(3)緩和了農村階級關系,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但是,如果比較1934年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這兩種土地路線就會發現,能夠直接獲得土地當然要比減少地租更好,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顯然是無法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要的。但是共產黨并沒有失去農民這個基礎,反而提高了農民階級抗日民主與生產積極性。我認為這是由于1934年的土地路線雖然進步,但因為各種社會條件并不成熟,實施起來有不小的難度,農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翻身做了土地主人,大部分農民仍然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只能暫時懷著這種美好的愿望。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雖然顯得倒退了,可是它卻能在更廣泛的地區實施,地主階級也比較容易接受。這樣農民雖然沒有獲得土地,但是地租變輕了,這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鼓舞。所以這個土地政策才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
總的來說,“減租減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在面對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對抗時做出的正確的選擇。發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熱忱,增強了各階層人民的團結,使解放區能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勝利地堅持了敵后的抗戰。
抗日戰爭已經進入反攻階段,兩黨都在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前途做出自己的設想。中共在制定土地政策問題上也有新的想法。毛澤東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所做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說:“‘減租減息’這個政策,如果沒有特殊阻礙,我們準備在戰后繼續實行下去,首先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減租租息,然后爭取適當的方法,有步驟地達到‘耕者有其田’。”可以說這是一種比較溫和的改革方式,因為國共的統一戰線尚未完全破裂,爭取國內和平還有很大的希望。在經過八年抗戰之后,農民急需休養生息,所以短期內爆發國內戰爭的危險還很小。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要將“減租減息”這個政策繼續下去,有步驟的達到“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是孫中山首先提出的在土地私有制下,使無地少地農民獲得一定數量土地的一種主張,也就是說中共堅持要使每一個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又很注意適度原則,要適當的,有步驟的實施這一政策。
隨著國內形勢的惡化和廣大農民對土地要求的日益強烈,中共在1946年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及“五四指示”,表明支持廣大農民群眾一切正當的主張和直接進行土地改革的革命行動,肯定了農民的土地要求,規定了農民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斗爭中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的合法化,亦即把抗日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此后不到半年,國民黨悍然發動了國內戰爭,中共產黨為取得更加廣泛的農民群眾基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1947年,中共提出了“要徹底解決土地問題”,這已經和1945年的土地思想大不一樣了。同年,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開黨的土地工作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所有權所有權歸農戶所有。至此中共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正式形成。
在這兩年時間里,土地政策制定的改進速度可以說是非常快的。中共在十年內戰和抗日戰爭中獲得的經驗為其提供了借鑒。從《大綱》中沿用“以鄉或村為單位統一分配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這一點可以看出:共產黨依舊十分注意農村的階級劃分的狀況,不因為要取得農民的支持而采取激進的消滅富農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在極短的時間內明確了自己的主張,并在決戰來臨之前為自己準備好了最可靠最廣泛的基礎。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發改正了以前政策中對地主照顧過多的不徹底性,成為一個在全國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綱領性文件。但是應當看到,國民黨在1945年1947年時的態度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論是戰后沿用“減租減息”的政策還是“五四指示”中保留地主階級一部分的利益,都是十分必要的。這些并不是不徹底的表現,而是歷史發展的要求。沒有這些“妥協”,內戰爆發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不利于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的安排。《中國土地法大綱》雖然有明確的革命目標,但是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許多不明確不恰當的地方,仍然需要改進。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制定土地政策的探索可以說是成功的,因為它為共產黨贏得了農民階級的支持,并在以后長期成為共產黨革命的基本力量。應該看到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想要平穩有效的推行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并不是十分容易,農民之所以擁護共產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共產黨承認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是真正站在農民利益一邊的。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共產黨人注意實地考察,在充分了解農村現狀之后,把握適度原則,及時調整“左”傾的錯誤,使土地政策可以順利推行。在面對農村復雜的社會狀況時,中國共產黨運用了“階級劃分法”來進行區別對待,當然這一方法也有很多弊端,比如一開始標準不清劃分錯誤和后來文化大革命中夸大階級問題等。但是對于民主革命時期這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方法。在此后的政策制定中,中共更加注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這和剛開始教條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和照搬俄國的經驗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始終在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前進。
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根據地革命斗爭中,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地調整我黨的土地政策是十分必要和正確的。正是由于有了正確的土地政策,我們黨才能領導廣大人民取得土地革命以及整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