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琦 劉慶艷 王 蕊
(六盤水師范學院 歷史系 貴州 六盤水 553001)
當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和體制轉型的關鍵期,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活中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復雜問題,尤其以資源型城市的“枯竭”“環境”“轉型”問題凸顯,這推動了中國各界形成一股了解研究資源型城市問題的熱潮。下面就資源型城市史研究的幾個核心問題進行探討分析:
大多學者對資源型城市的研究集中在當代資源型城市,對資源型城市的長時段研究不多,所以將其描述為:“因自然資源的開采而興起或發展壯大”,“資源型產業在工業中占有較大份額,其主導產業是圍繞資源開發而建立的采掘業和初級加工業”。[1](P7)但資源型城市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不同歷史時期資源型城市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界定導致對資源型城市的數量認定的差別。此類定義局限于工業時代,對傳統資源型城市研究或對資源型城市溯源研究有限,對資源型城市內涵的進一步拓展和演進也有妨。
有學者認為“生產技術、資源規模和城市特征構成了資源型城市概念的三個基本方面”[2]47,按照生產技術標準,結合資源的演進過程,把中國的資源型城市分為三類:農業時代的傳統資源型城市、工業時代的現代資源型城市和信息時代(當代)的新興資源型城市。[2]8-10不同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對資源的選擇是不同的,資源的演進經歷了歷史的選擇,其開發利用經歷了由低到高、由相對單一到多元的過程。在當代社會,信息資源、風力資源、地熱資源、生物質能源、旅游資源等成為新興資源,突破了對資源定義為礦產資源的單一描述,甚至非自然資源也進入資源型城市資源選擇的視野,這力證了對資源型城市的考察應該置于長時段之中,對其在不同時代的演進進行研究。
據此,應將其定義為:資源型城市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城市,它因資源的規模性開發和利用而興起和發展,其演進與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必要條件即生產技術緊密相連。
何一民先生認為“城市史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分支,城市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以文明發展為線索,勾勒出城市是怎樣萌生、發展與逐漸成熟的進程,并揭示出這一進程即人類社會架構作為一個整體的運動與變遷的規律性與階段性。”[3]資源型城市史研究就是要透過資源型城市的歷史去關照現實與未來。
長時段考察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即從歷史角度研究資源型城市的形成、發展和轉型,探究其形成發展的規律,可以“鑒往知來”,“城市史研究是聯系過去與現在的橋梁,研究者可以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來探討和解決當今城市存在的問題,為城市發展戰略的制定提供思路和提供可靠的歷史及現實的依據,使決策更實際、更科學;同時,還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有益的引導,并對城市歷史文化起到傳承作用”。[3]對資源型城市活歷史的研究,有助于為當今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提供借鑒或必要的理論支撐。
第一,重視多學科參與和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運用,探索建構資源型城市的立體理論體系。“城市作為一個實體,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筑、生態,無所不包。這一特性,決定了城市史研究作為一門學科,涉及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建筑學、政治學、人口學、生態學、統計學、文化人類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門學科”,[4]作為分支的資源型城市史作為新興研究領域,富有巨大的挑戰性,它有著很大的包容性和綜合性,這要求研究者必須具備多學科的廣博知識和極為廣闊的理論視野,也督促著研究者必須不斷地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二,要具有全球史觀和全球城市史的視野,將資源型城市放在全球背景下觀察,挖掘新意。資源型城市史研究需要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并舉,“宏闊的研究視野,系統的城市史理論,有益于城市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學術水準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對中國城市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對中國城市歷史發展的階段、性質、特點、地位等問題的認識,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5]1500年始,全球化推動著生產技術方式和生產組織方式的演進,對資源型企業區位選擇、資源型產業的空間布局,以及資源型城市空間結構和空間組織產生了重要影響。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世界城市正在趨同化,西方城市發展成為中國城市發展主要的參照系,如何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資源型城市中國式發展道路,這更需要站在全球的宏觀角度,進行綜合思考。
第三,注重從環境史視野考察資源型城市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然環境對資源型城市具有重大影響:礦藏的分布,伴隨著主導性資源的相關資源的蘊藏狀況,氣候資源的開發,交通狀況等都影響著資源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2]130-131反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資源型城市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愈加顯著,“環境質量低、治理難度大”[1]38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在工業時代,礦產等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各種資源時,又對自身的生存環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利用礦產資源時排放廢料和過度開發嚴重污染了自然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環境問題,從潛在的氣候變化到人類健康和演進問題,都可能危及中國城市化的質量和走向”。[6](中文版序言)例如,煤炭資源型城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等,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制約著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現實關懷需要我們從環境史視野考察資源型城市。
第四,對國內外資源型城市形成、發展和轉型的共性與個性進行比較研究。“強調比較與借鑒,強調互動與關聯,強調跨國界、跨地域范圍的研究,強調研究者應該有更加寬闊的眼光。這些都有助于克服目前歷史學經常會表現出來的眼界狹隘的弱點,對發揮歷史學的應有功能顯然是有益的。”[7]目前,對單體資源型城市的研究較多,多為實證分析,比較不同地域內的資源型城市發展特點,可以提升研究理論,應成為推進資源型城市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一方面,通過這種研究,可以認識和揭示城市發展因子在地域間的影響和傳播;另一方面,在這種比較研究之中,可以超越研究視域的局限,回過頭來,發現一些過去僅僅研究某一區域內的城市史時所未能認識到的問題,從而更為深入地考察不同地域城市發展的特性。”[8](前言)
[1]徐君,王育紅.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劉呂紅,闕敏.形成、發展與轉型——清代社會變遷中的資源型城市[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3]何一民.歷史時空之城的對話:中國城市史研究意義的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6).
[4]熊月之,張生.中國城市史研究綜述(1986-2006)[J].史林,2008,(1).
[5]毛曦.全球城市史視域中的中國城市史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07),(4).
[6][美]喬爾·科特金著,王旭等譯.全球城市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錢乘旦.探尋“全球史”的理念——第19屆國際歷史學科大會印象記[J].史學月刊,2001,(2).
[8]中村圭爾,辛德勇.中日古代城市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