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科
(西安工業大學 思政部 陜西 西安 710021)
秦巴山區因其復雜的地理環境,山高林密,自然物產豐富,自古為綠林豪俠嘯聚之地。國民大革命之后,隨著土地革命的開展,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武裝力量活動的地區之一。紅軍在游擊戰中,比較擅長山地作戰,能充分利用山地的優勢。而國民黨軍隊則不行,據國民黨軍官記載:“在行軍時,深恐中埋伏受到襲擊,要按戰備行軍部署,官兵平時山地行軍訓練不夠,更主要的是得不到當地老百姓的幫助。(紅軍)在行軍時,有當地老百姓帶路偵察,不怕中埋伏,官兵都是久經鍛煉,日行百余里,紅軍走一天,我團就要趕兩天”。[1]
在九間房戰斗中,“這一帶的大小山上,都是黑鴉鴉的松樹林,叢棘棒棒,最有利于埋伏。中間僅有一條小路,再無出路,是個布陣的最好所在。這時柳旅陷于徐部包圍之中。徐部布陣于兩邊的大山上,柳旅爬在路邊的小山上”。[1]
桃花嶺戰斗亦是如此。“徐海東部駐在小河口一帶,等待唐旅追擊,唐旅在黑山駐了兩三天,即向小河口追擊徐部。徐部知道唐旅來了。揚言由小河口向西退走了,其實就在小河口以西桃花嶺附近埋伏,布下口袋陣勢。這里地形是:靠近路口的兩邊山小,沒有多少樹,越往前走,山勢越高,樹林越稠密,徐部就埋伏在此處松林茂密的大山上。唐旅偵知徐部遠去,以為怯戰,不敢應鋒,就很大意地前進”。結果遇伏擊兵敗。[1]華陽鎮戰斗情形也是如此。“紅軍徐海東部在華陽是準備好了和我軍作戰的.距華陽鎮以東二十多里路的地區,地形復雜,山高林密,紅軍在此設下埋伏軍隊”。[1]
從這些戰斗情形來看,來自于鄂豫皖蘇區山岳地帶的紅軍徐海東部,充分發揮了秦嶺地區山高林密的地理條件,在于陜西楊虎城部的戰斗中,每每獲勝,打破敵軍的追剿。秦巴山區的復雜地貌給了紅軍戰斗的地利條件。但是凡事都有利弊。秦巴山區地形確實利于紅軍戰斗。但是地勢崎嶇之地,絕少平壩產糧之區,紅軍糧食給養必然面臨困難。所以紅軍在山內不得不四處游動,尋找產量之區,這也成為敵軍判斷紅軍動向的重要依據。
“徐海東部吃掉張飛生部以后,向老佛坪前進。當時我向柳旅長獻策說:“我判斷徐部經過老佛坪向東來,一定是企圖占領新佛坪袁家莊。因為袁家莊地面有二十多里長,五里多寬,是佛坪產糧地區。徐部原走的老佛坪區全是獵戶,不生產糧食,他為了弄糧食,一定要來袁家莊。我們現在迅速占項袁家莊,把他封鎖在大山內。”;“徐部通過天花山前往柴家坪。據老百姓說:徐部翻天花山時,翻了整整一夜,翻過天花山,到了柴家坪溝,因此處是產糧區,他們在此處休息了兩天,將給養準備好以后,即向寧陜方向開去。[1]
所以,徐海東部紅軍在秦嶺山區游動作戰,必然要尋找產糧的平壩之區。而這些地區就成為國民黨軍隊重點防守的地區。因秦嶺山區平壩之區絕少,紅軍又無力攻下防守嚴密的縣城。所以只能在秦嶺主脊之南、漢江以北游動作戰。在后有追兵、糧草缺乏的情況下,始終無法創立一個較為穩固的根據地。游動作戰年余,最后只得放棄山高林密的秦嶺山區。
陜南秦巴山區的物產,因為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自然物產也較豐富。老百姓生計方式也比較多樣化。在人口較少的情況下,山區居民生計還算可以。但是最富裕的地區顯然還是在河谷與平原地帶。隨著清代以來秦巴山區人口的移入與增長,山區居民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1)
到了民國時期,秦巴山區社會經濟已相當窮困,這并不有利于革命的發展。普通百姓的生活,正如川北一首民歌說描寫的:“尖尖山,二陡坪,包谷紅苕脹死人,茅草棚棚笆笆門,要想吃干飯萬不能”。與此同時,山區不多的良田很多卻用來種上了大煙。1932年7月(陰歷),南江縣長姚壘與豪紳地主為了組織與擴大地方武裝,到處抽壯丁,為購買槍支,決定“預征煙款”。1932年9月,南江人民為反對預征煙款,掀起了大規模的抗捐運動。預征煙款,也說明了大煙種植可能不是小規模的現象,而是成為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2]
我們從當時蘇區的稅收情況可見當時陜南的主要物產種類。特種稅,稅率較高,可視為比較昂貴的物資,有:白木耳、特貨(指大煙)、生豬。如“第三條稅目種類及稅率標準。(甲)特種稅一、白木耳:按每兩之價值,抽5%(但因革命受傷不能生產,紅軍家屬,有特殊情形資金不滿30元以上,經蘇維埃證明得免稅。)二、特貨:開設特貨館者,每月照三等征收:頭等2元;二等1元;三等5角。專門以販賣特貨為業,按每兩抽5%。三、屠宰“按每百斤5%抽收。但工農冠婚喪祭,自己養肥之豬,自己殺著吃,皆得免稅(地主、富農不在此例)”。
對于革命活動缺乏的東西,可從免稅品種類中看出來,因為是稀缺且必需品,所以鼓勵進口。有:鹽、布匹、棉花、糧食、中西藥材、耕牛,小豬、洋油、生發油等,皆得免稅(入口稅)。以上種類可以說是嚴格限制出境,甚至可以禁止出境,可見是重要戰略物資。“糧食、布匹、棉花、中西藥材、耕牛、小豬、鹽等,皆得從值抽20%起,以至抽50%時為止。必要時,蘇維埃政府得禁出境。”[2]鼓勵出口的物資一般為當地的特產或出產較為豐富的物資。有“茶葉、鍋、煤炭、木耳、木料、特貨等皆得免稅”。
隨著大量紅軍部隊的到達,以往物產豐富的秦巴山區顯然難以供應如此之多的物資消耗。應該說,到了1933年,蘇區的財政已經比較匱乏,這從當時的財政經濟政策可以看出來。在《目前形勢與川陜省蘇維埃的任務》中,對經濟動員的強調已經成為了“最中心的工作”,可見其緊迫性。“第四,立刻執行財政、經濟、糧食各項政策,充實革命戰爭的力量,這是目前蘇維埃最中心的工作。必須向廣大群眾解釋收公糧、實行累進稅的意義。《蘇維埃主席聯席會議決議》指出:各級蘇維埃的沒收的銀錢貨物,通通要繳到上級來,即使異常需用,也只能留一部分,不準私自保存,開支要盡量節省,每月要向上級作報告,要把蘇維埃的財委會和經濟委員會建全起來,實行抽統一累進稅,宣傳群眾用蘇維埃的票子。[2]
正是因為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所以經濟工作就成為蘇區革命的中心工作之一,甚至打出了“一切為著戰爭勝利”的口號。在《財政經濟問題決議草案》中指出:反革命的進攻不單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而且采取經濟封鎖的毒策,想來增加我們的困難。敵人時常說,“蘇區物質缺乏不能持久作戰。”因此解決物質的困難,沖破敵人經濟封鎖,在長期的殘酷的戰爭中,絕對保證工農紅軍的給養與供給,改善工農的生活,這是戰勝敵人的必要條件。……一切為著戰爭的勝利。[2]
“一切為著戰爭的勝利”這也說明了當時蘇區面臨的經濟困難。從中我們看出,經濟的困難確實成為蘇區革命發展的巨大限制因素之一。
為了解決經濟困難。蘇區從各方面入手試圖解決這些難題。
一是用稅收調節的手段,對蘇區的急需品,低稅、免稅鼓勵進口,高稅,甚至行政命令限制出口。對非必需品,則低稅鼓勵出口,高稅限制進口和消費。“特種稅一、白木耳:按每兩之價值,抽5%;二特貨:開設特貨館者,每月照三等征收:頭等2元;二等1元;三等5角。專門以販賣特貨為業,按每兩抽5%”。“屠宰:專門在市場營業者,按每百斤5%抽收。”。入口稅:“一、紙煙、酒、旱煙、水煙、香水以及非工農必需物品,皆得從值百抽五起,以至10%為止。二、鹽、布匹、棉花、糧食、中西藥材、耕牛,小豬、洋油、生發油等,皆得免稅”。出口稅“糧食、布匹、棉花、中西藥材、耕牛、小豬、鹽等,皆得從值抽20%起,以至抽50時為止。必要時,蘇維埃政府得禁出境”。[2]
二是開展合作社運動。解決供應問題。當時蘇區用了極大力量來推廣合作社運動。“合作社要成為群眾運動,群眾自動到處成立各種各樣的合作社(特別是多成立糧食鹽布合作社),由群眾自己推舉經理,群眾自己經營。不是每村只成立一個,窮人愿意可每村多成立幾個合作社,越多越好。群眾到處拿出錢來買榆花紡線織布,買賣鹽油,成立合作社去經營鹽井、掘礦或收買糧食,或販賣日常用品,四方八面各種各樣的生意和企業。[2]
三是鼓勵群眾發展生產。開春之際正是春耕生產的時節,蘇區采取各種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一)工農群眾要準備春季必需的各種種籽(子)〔如谷子、洋芋、芝麻、落花生、甘蔗、靛苗——多興(點)棉花、蘭靛、落花生、芝麻各種豆子,蔬菜子(籽)等。(二)加緊鋤除小麥晚〔豌〕豆等青苗中的雜草。(三)多多準備入糞、畜糞和堆肥,培溉夏苗。(四)加緊整理田地和開墾,不準赤區寸土荒蕪。(五)準〔整〕理與栽植桑樹,多多喂蠶。群眾分得的白耳山要準備(興)白耳。小樹苗須加意興蓄與保護。蘇維埃的白耳山,也要早早準備興白耳(或與群眾(合)伙做出白耳。(六)宣傳群眾多養牛(特別是母牛),豬、羊、雞、鴨以充實他們自己的經濟來源等。[2]
四是占領敵占區的解決特殊物資的供應。據后來的革命者回憶“那時軍閥對蘇區嚴密封鎖,沒得鹽吃,紅軍七、八萬人,加上游擊隊、.赤衛軍共二、三十萬人,敵人劉存厚、楊森、田.頌堯等圍困我們用重兵把守,阻止赤自兩區商業貿易往來。為了解決吃鹽困難,沖破國民黨軍的經濟封鎖,紅軍決心非打下南部縣產鹽區不可。四川有兩處大的產鹽區,一是自貢,二是南音隊紅軍發動儀南戰役把敵人趕到嘉陵江西邊去了,紅軍經理部迅速把鹽區工人組織起來恢復生產,鹽工都是窮人,.我們給予優先的待遇,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一天能產鹽萬余斤,解決了川陜蘇區吃鹽的困難。[2]占領了鹽產地,解決了紅軍及蘇區百姓吃鹽的問題,也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五是鼓勵開發蘇區特產與發展手工業。當時川陜蘇區各地有很多的山地特產,各地區也有自己的手工業。“南部、赤江的鹽井,廣元的煤炭,赤北,南江、萬源的煤鐵,赤北、紅江、赤江、巴中、紅勝的白耳、茶葉,萬源、城口的茶葉,儀隴、恩陽的棉花,巴中的白蠟,以及全蘇區的桐油、豬毛、藥材、木料這些蘇區的特產,要用最大的力量米發展。[2]
六是成立公營的經濟公社。川陜蘇維埃政府成立后,便成立了各級經濟公社,專門從事蘇區內的商業活動。經濟公社就象現在的國營商店,但經營的貨物不多,主要是鹽、布匹、百貨、特貨、銀耳等物資。經濟公社除經營百貨外,還經營特貨、銀耳,是把這些:東西和土特產運到白區去賣,也是出口,在南江就有個口子,可以對外貿易。我在通江苦草壩呆過七八個月,那里做鹽巴、:一布匹-生意的很多、也賺錢。;當時群眾積極生援紅軍,物資要多少有多少。[2]
銀耳、特貨由經濟公社管,從收購、集中、組織運往白區,去換購軍需品、食鹽、西藥等恒來供給蘇區廣大軍民。
川陜蘇區所在的秦巴山區,地形復雜,山高林密,為革命活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但是其不利因素也很多,主要是供給革命力量的經濟資源不夠豐富。川陜蘇區革命政府利用當地的特產,盡最大能力的動員山區的經濟力量。同時也開展各種措施,發展生產,支持革命。
注釋:
①關于秦巴山區環境、物產與居民生計的情況,可參見拙作《秦巴區域自然環境與近世農家生計》,《農業考古》2012年第4期;《清代秦巴山區漢人移民的生計模式及轉型》,《農業考古》2013年第1期。
[1]《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編審組編.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5.9.11.24.13.15.
[2]四川省陜西省重慶市稅務局編.川陜根據地工商稅收史料選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1.8.25.28.47.25.47.42.76.7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