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文珍
(昌黎縣文物研究保護管理所 河北 昌黎 066600)
文物這門學科,是一門涉及歷史長河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軍事、人文、農牧、工業、衛生、生活、風俗等方方面面的門類。因此說此學科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學好這門學科,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的事情。通過對《文物基本知識匯編》及《中國古陶瓷鑒賞》的學習和掌握,結合平時的工作經驗,使我對陶瓷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今天僅就鑒定收藏陶瓷這類課題,簡要而粗淺的談一下,用以拋磚引玉。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展,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考古材料表明,陶器的發明并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只要具備了必要的條件,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人群都有可能獨立制作出陶器,它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我國制陶業早在一萬年以前就誕生了。關于陶的定義,簡單說就是把粘土與適量的水混和后,制成各種器物,干燥后經火焙燒,變成了陶器,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最大的一次偉大創舉和嘗試。而瓷器則是由瓷土加水,經過比燒陶更高的溫度和活力燒成的一種新物質。從世界考古得出,瓷器是由中國人最先發明創造的,是中國人創造了瓷器。
(1)陶和瓷的胎質不同。(即胎料不同)陶器的胎質為泥土。而瓷器的胎質為瓷土。泥土和瓷土是兩個不同質料的概念。也就是說陶與瓷在本質上就不同。
(2)陶和瓷在燒制時所需要的溫度不同。陶器燒成的火候,即溫度,一般比較低。大多在700℃-800℃之間。極少數可達到1000℃。而瓷器的燒制溫度必須在1200℃左右。現代瓷器的溫度可達到1320℃左右。從陶和瓷的燒制的溫度看兩者是有別的。溫度的高低是由胎料不同決定的。陶器胎料為泥土。因其土中的成份問題,就決定了不能用高溫燒制,否則泥胎就熔融了,塌了,就不成型了。而瓷器的胎料為瓷土。瓷土則需要高溫才能燒結。胎中才能形成一種石晶體,即瓷化。如溫度低于1200℃,胎就不能瓷化。也不能成型,故也稱不上為瓷器。
(3)陶于瓷在胎質的粗、細及吸水性強弱上均不同。絕大多數陶器的胎質比較粗松,吸水性比較好。而瓷器的胎質比較堅硬、而細密,吸水性差,甚至不吸水。
(4)陶與瓷在胎和器的色彩上不盡相同。陶器的胎絕大多數為灰暗,器表多數無彩無釉。尤其原始陶基本如此,直到夏商周后,才逐漸出現了彩陶和釉陶。但釉陶真正成熟年代應從漢代開始。以前均為原始彩、釉陶,很不成熟。我這里解釋一下,早期原始陶無彩、無釉,并不等于后期陶也無彩無釉。從考古資料看,在我國漢代的陶器上就有了較為成熟的彩陶和釉陶。此后,還出現了唐三彩、宋三彩、遼三彩等。而瓷器表面多數上釉。不上釉的瓷器極少數。在原始陶器中,由于各地的土質不同,地貌不同,所制出的陶的胎質的顏色也不同。故陶質可分為灰陶、黑陶、白陶、紅陶、夾砂陶等。而瓷的胎色有白色、灰色、黑灰色和褐色等等。光澤比陶胎較光亮。在器表上釉,開始上的是黑釉、褐釉、黃釉、綠釉,統稱為青釉,而后逐漸出現了白釉、蘭釉、窯變釉、青花釉、粉彩釉等等色彩。總之陶和瓷在胎質的顏色上和器表的釉彩上不盡相同。
古陶器離我們的年代比瓷器離我們的年代總體看早很多。故因受社會的不同、制度的不同,經濟狀況的不同、人們的需求的不同以及人們審美標準的不同,所制作的各類器物的式樣,色彩也不盡相同。陶器和瓷器不論從質地、樣式、色彩更有較大的不同。就是同屬陶器或同屬瓷器,因受社會制度的約束,和年代及地理環境的限制,所制作出的器物也是各式各樣。沒有統一的模式。在早期出土的陶器,品種有深鼎、三足 ,高足豆、高柄杯、深腹壺、深腹罐、碗等。其紋飾主要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紋、鏤刻紋等等。而瓷器因年代較近,其式樣與早期的陶器相比,也有較大區別。我國原始瓷器產生于夏商時期后經歷近2000年,到東漢時才算到了成熟時期。東漢瓷器一律施青釉。此時的器型有碗、盤、盞、缽、盆、壺、洗、硯、唾壺、五聯罐等。其主要紋飾在承續原始紋飾基礎上還有所發展。其主要紋飾有;如弦紋、水波紋、布紋、貼印輔首紋等。到唐代前后,出現白瓷、絞瓷、青花瓷。爾后又出現的彩瓷、窯變瓷、貼花瓷、粉彩等等。總之瓷器品種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古瓷中尤以宋、元時代的瓷器著稱。當然明、清時期的官窯瓷也無可厚非。
宋、元時期的瓷器有了空前絕后的大發展。陶瓷產地遍及全國,著名窯場數以萬計。其中最著名的為“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釉色品種更是繁多。宋代瓷總體可分為黑釉瓷、青白瓷、印花白瓷、刻花青瓷、白釉釉下彩瓷、龍泉青瓷、鈞窯青瓷、官窯青瓷八大類,即人們所說的八大瓷系。
五大名窯的官窯,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其特征:主要燒制青瓷。釉色的粉青、大綠、月色三種顏色最為流行。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瓷器足部無釉,釉面開大紋片,燒成后足部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故通常稱之為“紫口鐵足”。
汝窯也是北宋徽宗年間建造的。窯址在河南宋汝州地域創建。其特征是: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卵青、蝦青、豆青菜。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質感,釉面等有很細的開片,器低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
定窯瓷,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窯址在唐時的定州,即今河北省曲陽縣。其窯特征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稱為黑定。醬釉稱為醬定和紫定。器物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有用針剔成的繡花,還有用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和“淚痕紋”等特征。
鈞窯也是在宋徽宗年間于河南禹縣一帶建造的窯。宋時禹縣為鈞州,故名為鈞窯。鈞窯瓷為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稱為“窯變”,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此窯瓷器很名貴。
哥窯窯址確切說至今尚未發現。哥窯瓷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小不規則的開裂紋,俗稱“開片”或“文武片”。上有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現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哥窯瓷胎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此類器古樸大方,也是瓷器中的上品。總之人們把五大名窯瓷器排為:一“汝”、二“官”、三“定”、四“鈞”、五“哥”。
在八大瓷系中,還有陜西省銅州市黃堡鎮(宋時為耀州)的耀州窯;浙江省龍泉縣的龍泉窯和江西省景德鎮窯。此外,較為有名氣的窯還有:河北的磁州窯;福建的建窯;江西的古州窯;浙江的越窯等等。
陶瓷款識的鑒定鑒別陶瓷的重要指標之一。陶瓷器上的款識,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劃、印或書寫表明年代、產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語等內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種圖案款識。由于款識的內容、格式、字體、書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所以,它對陶瓷的斷代、斷定窯口和辨別真偽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鑒定的一個重要環節。
對于陶瓷器的收藏,應注意以下幾點:(1)不管收藏的是文物,還是古董都應該做到依法進行收藏。也就是說要依照我國文物法行事。不該得的不要得;不該買的不要買。尤其不能盜竊和挖掘地下古墓和廟宇中的文物。
(2)嚴防偽、劣和膺品。因此在購買時古董,應做到:一看、二聽、三嗅、四敲。所謂一看,就是說先看器物的造型是哪個年代的。上面有無火氣,即浮光,有無破損。二聽,就是要用耳朵仔細聽器物的聲音,是清脆悅耳,還是悶聲悶氣。通過聽聲音,也可辨別器物的年代。三嗅,即用鼻子認真對器物進行嗅辯。因長期埋在地下之物,在它的上面有一種特殊的氣味,而作舊埋在地下之物,因時間短就不出現古物中散發出的那種氣味。四敲就是用手指輕輕對器物進行敲擊,通過敲擊聲可分辨出有無裂痕。上面的土是否一擊即掉。如是老土,不會輕易脫離器身的。
收藏時還應切忌,不可攀比。要根據自己經濟條件有目標有選擇的進行收藏。如自己經濟條件允許,又有較強的眼力,能買到一些精品當然好。如果一時條件尚不具備,也可多收些大路貨、廉價貨。一切古物,都是我國勞動人民遺留下來的東西,都有必要收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