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昶罕
(云南農業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 教研部 昆明 650201)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可見,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它具有歷史性、差異性、地域性、特殊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越來越關注少數民族飲食禮儀與文化,本文認為少數民族的宴飲禮儀應該包括:日常飲食禮儀、賓客宴食禮儀、喪葬和婚嫁禮儀中飲食的禮儀。通過對少數民族宴飲禮儀和文化資料的挖掘略作整理,以期能對研究少數民族宴飲禮儀和文化有所指引。
通常來說,在研究禮儀與之相關,習慣上將禮儀分類,例:分為喪葬禮儀、婚姻禮儀、成年禮儀、誕生禮儀以及日常交際禮儀、祭祀禮儀等等,不管是按照種類或是按照性質的定義來分,其總體特點都與“食”分不開。飲食禮儀就是以食為媒介,表達在飲食的過程中大家共同遵守的禮節、禮儀規范,稱之為“飲食禮儀”。[1]眾多文章都只涉及到禮儀儀式,太過表像,未將飲食禮儀進行統計的歸納、描述,我們可將其禮儀的交點集合統稱為宴飲禮儀,透過在宴飲中的座位卑尊次序和飲食習俗中的文化現象,分析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和變遷。
《近20年來關于中國少數民族人生禮儀研究綜述》[2]一文對國內外20年來少數民族傳統禮儀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少數民族的人生禮儀包括成年禮、誕生禮、喪葬禮和婚姻禮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禮儀的表現形式和社會意義。在對禮儀的概念上,較之以往單一理解的少數民族禮儀范疇,有了更高的一個認識。《藏族的飲食禁忌及其現代價值》[3]一文認為一個民族的飲食禁忌就是這個民族飲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通過對少數民族飲食禁忌的正面解讀,能夠對其民族文化進行深入了解。《阿昌族禁忌文化:內涵、流變與功能》[4]一文闡述了禁忌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問題,認為禁忌文化是在生活與生存中積淀所形成的文化,其表現形式多樣化,應從歷史角度、心理學角度、宗教學角度、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因素去考慮其文化的流變,這是對飲食文化理解的一種延伸。《回族飲食習俗與文化邊界》[5]一文則認為:“飲食是構成一個民族的外部表像和特征,飲食文化是一個與族群、地域聯系非常密切的現象,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澗彝族“跳菜”》[6]一文通過“跳菜”個例,指出了飲食文化的一般價值和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特別是著作《“跳菜”:南澗彝族的饗宴禮儀》[7]一書系統的從宴飲文化角度說明了研究彝族宴飲禮儀與文化的價值所在,把宴飲中的禮儀文化外顯與內顯結合,推動民族社會文化與經濟的發展。
目前從已有的資料來看,專門從宴飲禮儀角度來寫的還沒有;涉及到宴飲禮儀方面的都是一筆帶過,或在民俗研究方面有簡略描述。一種現象是從大的禮儀方面去研究,沒有專門從事宴飲禮儀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少數民族飲食禮儀與文化,都基本上以關注茶俗、酒文化為主,內容都只宏觀涉及宴飲的表面,沒有深入。另外一種現象是專門從事少數民族的習俗、美食研究,主要是從情、禮等常識性的介紹和傳統美食制作的介紹,單從色、香、味、型對民族特色美食進行研究,沒有充分意識到宴飲中少數民族的禮儀對其生活、生產以及人際關系的影響,宴飲禮儀的內涵沒有充分被挖掘。
宴飲禮儀承載的文化悠久而又厚重,在外部和內部不斷的變化中發生變化,也能充分反映少數民族社會發展的歷史。《試論滿族入關前飲食文化特點》[8]就從滿族的社會發展與飲食文化的影響為切入點,研究了飲食文化特點和社會的因素關系,提出了飲食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以及國家政策有較大關聯,透過飲食文化的發展路徑來能看到社會歷史的發展,不失為一種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徑。而《新疆博州蒙古族飲食習俗與女性角色》[9]一文就涉及到女性在日常飲食習俗中的傳統角色及用餐禮儀規范,但此文關注點為女性意識,對日常飲食禮儀研究沒有太多關注,但從新的角度去理解少數民族飲食禮儀也算是一種嘗試。《滿族座次尊卑辨》[10]一文中對賓禮的座次禮儀進行研究,指出其座次禮儀的形成歷史和發展成因,如何形成其獨立的本民族禮儀文化的淵源,通過座次尊卑來能全面了解滿族的發展歷程。
從古至今,食物支撐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故而有了飲食文化、宴飲禮儀,只有充分了解了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飲食特點和習慣,才能更好的了解各民族,通過這個簡單的切入點,使大家尊重和理解各族的民俗民風,才能達到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目的。
現在,研究少數民族飲食禮儀主要還是停留在民俗方面,只局限于了解不同的異文化,如:關中回族就餐需男女分席,壯族等一些民族也有類似的禮儀。研究飲食禮儀特別是宴飲禮儀大都和酒文化有關,酒的歷史悠久,也是在宴飲中不可或缺的,但我們不能只把關注焦點放在酒文化上,應關注其背后深處的宴飲禮儀規范,《陜西關中回族飲食民俗文化諸類型》[11]一文以關中回族的飲食民俗文化為本,挖掘其蘊含的民族文化意義,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
飲食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登上歷史舞臺,它也遵循著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從宴飲禮儀上基本上就能看出社會發展的痕跡,它反映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和宴飲禮儀的異同,也給我們傳統民族文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古代蒙古族詐馬宴研究》[12]一文就以宴飲、歌舞、游戲和競技為一體來研究其風俗文化、典章制度,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效益。《中國飲食娛樂史》[13]一書從民族學歷史學的視野對飲食文化中的宴飲文化的歷史回溯,同時也是滿足今天的人們的物質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
少數民族宴飲禮儀是文化的另外一種表現符號,是經過長期歷史的積累逐漸形成的,它受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地理位置影響。禮儀作為文化符號的一種象征,它能深刻反映少數民族的倫理精神。各種以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研究的開展,包括習俗在內的各種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禮儀、待客禮儀極為豐富。我們應該以發展文化為契機,宣揚少數民族宴飲禮儀,開發其優良的行為習慣。
一個民族的禮儀思想和禮儀文化充分反映了他們的民族意識和世界觀。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宴飲禮儀,在市場化和開放的社會里,我們要防止少數民族城市化,防止少數民族的禮儀和文化異化,為此,應該發展少數民族禮儀文化,就目前突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一是目前全國各地都存在的少數民族風俗的飲食餐廳,既然是少數民族餐廳,我們不能光讓其占據噱頭,給人造成錯覺:少數民族的禮儀與文化不能完全體現,甚至有的是歪曲或者就完全沒有一點體現。從事宴飲禮儀文化的研究,我們應該從開發的角度去尋求如何在現今環境中保持其文化禮儀不變樣。
每個時期的宴飲禮儀和方式都有特殊的含義,我們的研究應該起的是它的不同時期所傳載的不同經濟、思想、文化的變遷,這種表現形式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在文化禮儀反映出的優良傳統和風俗具有積極的意義。
[1]馬建軍.陜西關中回族飲食民俗文化諸類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158-162.
[2]張彥.近20年來關于中國少數民族人生禮儀研究綜述[J].民族論壇2008(1):20-21.
[3]陳燁.藏族的飲食禁忌及其現代價值[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32-35,52.
[4]文小勇.阿昌族禁忌文化:內涵、流變與功能[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1):20-25.
[5]李保平.回族飲食習俗與文化邊界[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4):81-85.
[6]秦瑩.阿本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澗彝族“跳菜[J].大理學院學報,2007(5):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