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昌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副教授 廣州 510642)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認為:一個教師是否優秀,取決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所謂的喚醒研究生的主體意識就是要讓他們從教學的“客體”中解放出來,強烈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在真理面前與任課教師平起平坐,獨立學習和思考,親身實踐。下面就以本人開設的《中國農業經濟史》研究生課為例對喚醒研究生主體意識的教學模式作些探討。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能積極催化學生去學習和探討問題。物理學家牛頓從小就對自然現興趣特別濃,他從蘋果落地揭示“萬有引力”定律。為了讓研究生在快樂中完成艱苦的學習任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在《中國農業經濟史》的教學中主要抓二點。
一是著力闡明學習本課程的重要性。首先,歷史是一個“過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歷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既有諸種確確實實的意義,又有一種終極的難于追問的價值。其次,歷史學是一門最為基礎的學科。任何學問都必須從學術史回顧和文獻綜述開始做起,不懂歷史寸步難行。第三,歷史是深刻的現實,只有把握歷史,才能深刻地把握國情、省情和市情,為確定社會發展的方向提供可靠依據。現實是歷史的延續。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選定的條件下創造”。只有對各地歷史和現狀做出科學分析,才能取得對那兒“情勢”的發言權,才能正確地指導現實。第四,史學有資治、借鑒、垂訓、治亂興衰的功能,對統治和領導者的科學決策,起智囊和參謀作用。第五,歷史可以鼓舞和振奮我們精神,幫助我們明是非、辨善惡、陶冶情操。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不知道你出生之前的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故曰:“一個民族忘記了歷史,就象一個人失去記憶一樣可怕?!?/p>
二是積極應用教學技巧。首先,將史料故事化?,F代學者研究歷史往往用理論來剪裁歷史,斷章取義,把完整的歷史割裂為零散的“史料”,有機的活生生歷史故事碎片化。為了改變一狀況,我們對一些關鍵的史料作完整的引用,有血有肉地講清楚事實真象和時代背景,使枯燥的史料故事化。其次,巧用鄉土史料。中華大地,地域遼闊,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各地都有豐富的鄉土史料??稍谡n堂教學中插入,也可課后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鄉土,動手動腳,深化課堂教學中講授的內容。第三,設計導入,先聲奪人。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書,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有一個精彩的開頭。同樣,一堂好課,也需要一個好的導語。導入課的形成多樣,異彩紛呈,可以用典型的史事,也可用影視、音樂、詩歌。第四,投入激情,感動學生。要娛人先必娛已,作為任課教師,我熱愛《中國農業經濟史》的研究和教學,努力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樹立教師的學者形象,激情投入,感動學生。第五,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坝H其師,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相信你、信任你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起的重要途徑。要象關愛自己的子女哪樣關愛學生,在課堂教學施以民主、誠懇的態度,面對學生的問題以春風化雨般點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獨立思考,就會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研究生相對于本科生而言,已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和認識能力,已成為半個專業研究者。我們為了進一步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在《中國農業經濟史》的教學中制定了層次較高的教學方案,即在內容上采用專題教學,在形式上采用主題討論、教學設問和學生發問相結合、老師課堂講解和學生課外讀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參觀游覽相結合的方式。
一是專題教學。本科歷史教育一般采用通史或編年史的教學模式,嚴格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逐章逐節講授,其特點是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強,適合本科生接受性學習的需要。我們在《中國農業經濟史》的研究生教學中兼顧這種教學模式,但更多的是采用專題教學的模式。具體內容分為十個專題,即“刨根問底:理論方法與中國農業經濟史體系的建構”、“生態環境、人口與中國農業的嬗變”、“從土地所有制到產權:中國歷史上的土地關系”“租佃制度和雇傭關系”“小農經濟和大土地經營”“農業商品經濟與鄉村市場”“農業經濟政策與農業的演化”“農業生產力”“區域農業經濟與農業經濟區域的變遷”“傳統農業與農業現代化”,圍繞這些主題選取一些典型的歷史事實,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和探究。事實上,這是一種更加深刻的教學模式,可以塑造更高層次時序性和整體性,具有跳躍性強、內容精煉、思維層次高的特點,適合研究生主體性、探究性學習的需要。
二是主題討論、教學設問和學生發問相結合,老師課堂講解和學生課外讀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參觀游覽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主題討論就是由教師命題讓所有的學生都來參加討論,教學設問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依具體情況隨時向個別學生發問,學生發問即要求學生向老師發問。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師生互動的主要平臺;課外閱讀是課堂講授的補充、延伸與完善,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課外閱讀物可以是著作,也可以是論文。一般由老師推薦,當學生讀到好書時,也可由同學們相互推薦。我在每講《中國農業經濟史》的一個專題前都會集中推薦課外讀物,在講到重點難點或學術界爭論較多的問題時,分散推薦。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我會適當介紹一些讀書方法,如精讀和泛讀、欣賞式閱讀和懷疑式閱讀、總體了解和分章細讀。為了讓課外讀書落到實處,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形式多樣的檢查,即集中檢查讀書筆記或集中討論,或在講到相關問題時,要求學生談課外讀書的體會。
文物、古跡是物化的歷史,讓學生走向田野、走進博物館,豐富教學的內容,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我們在課堂教學之余,或適當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或組織尋訪古跡的活動。有時由教師統一帶隊,有時讓學生自行組織。但一定要有針對性,與課堂教學相輔而行,活動完成后,寫觀感,組織討論。
設計一個喚醒研究生主體意識的教學方案能綱舉目張,更有效地達到喚醒研究生主體意識的教學目的。
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是喚醒其主體意識的重要手段。我們在《中國農業經濟史》課教學中注意了以下三點:一是培養其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從小學到大學本科長達16年課堂中,學生接受的多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被動接受,被動學習,死記硬背,壓抑了學生的主體創新意識。我們在要課程的教學中特別注意培養研究生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在說明前人取得成就的同時著力揭露前人的不足,懷疑課本、老師和現有的一切知識,有時還適當暴露教師的缺點。二是介紹中西方的學術前沿。學術上的創新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往前推進,所以教師首先就要介紹中西方的學術前沿,讓研究生們知道突破口在哪里。三是結合畢業論文具體說明的學術創新的途徑。畢業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學習的基本尺度,是重中之重。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著意結合畢業論文來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主體意識。按照史學的創新規范,具體講解和說明前人是如何從選題、史料的應用、理論方法和具體觀點上進行創新的。
認真組織主題討論又是喚醒其主體意識的一種重要手段。一是把握學生來源。我們的研究生來源比較復雜,有歷史學、經濟學、農學、社會學、法學乃至藝術類出身的,進入主題討論前首先了解清楚,讓他們在討論中有話可說,有思想交鋒,利用各自的專業特長顯示他們的主體地位。二是認真設計討論主題。討論主題一般緊扣課堂講授的內容,也適當選擇時事熱點問題,碰到節日(如端午、中秋)還圍繞該節日進行討論。但主題一般較大,讓學生有話可說。三是留足準備時間。討論開始前適當留點時間,讓學生列出發言提綱,一般是三到五分鐘,要求用筆寫下來。有了提綱,同學們發言就更有條理,平時發言少而又膽小的學生也不會太緊張,這就更能讓他們顯示自己的主體角色,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四是找出閃光點并及時加于鼓勵。研究生教育雖是高層次的教育,但學生的知識畢竟還是有限,發言也未免幼稚。但我們在討論中盡可能去發現其閃光點,且要及時加以鼓勵,逐漸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五是形式靈活多樣。討論以各自表達自己意見的“陳述式”討論為主,但有時也組織形式多樣的辯論。在同學們“陳述式”發言中若其他同學有興趣亦可即興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也可以參與進去。六是簡要的總結。討論完后,教師作些總結性的發言,但一般都不長,有時也適當安排某個學生先行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