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姬
(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行政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國家形象是國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現和象征,是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是國家一筆雄厚的無形資產”[1]。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在積極推動“和諧世界”的戰略思想下,我國所要構建的“大國形象“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廣大教育者必須從實質上把握,從而為我國國家形象塑造提供合適的教育。
近代以來,大國形象的體現表現出新的特質,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
1.民族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民族凝聚力是指民族這一人類共同體中,能夠把全體成員積聚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并推動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力量”[2]。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之所以為大國的,不可缺少的“軟實力”,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國家才會贏得他國尤其是強國的尊重。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軍事強國——美帝國主義者侵略者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當時所有的現代化武器,動用了它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半數,中國志愿軍以“保家衛國、反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取得了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這場戰爭令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因此,民族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2.國民文明素養教育。國民文明素養既是個人道德的體現,又是國家文明的重要標志,當它成為一個國家全民潛意識的“契約”習慣時,它將是一種人人敬仰的強大力量,是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內容。首都師大政法教授房寧在日本曾親歷一次堵車,那情景足以使全世界震撼:從伊豆半島到東京的公路上,幾萬輛車一輛挨一輛排了一百多公里。那個時間段幾乎所有的車都是回東京的,道路右側堵成一條長龍。左側空出一條無人道,誰要是開到左側,可以一溜煙直奔東京。可就是沒有一輛車插到空蕩蕩的下行道超行,一百多公里的塞車路上,不見一名交通警察維持秩序。在近十個小時的時間里,車流一尺一尺地挪,靜悄悄,不聞一聲鳴笛。房寧教授感嘆說:“他們自己竟把這綿延一百多公里的車龍化解了!如此堅忍、守秩序、萬眾一心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
3.民族文化創新教育。“文化是一個民族的主要標志。事實上,民族完全是文化的產物,民族間的主要區別也在于文化。一個民族沒有獨特的文化,就不能稱成為民族。民族文化的存在,使整個民族具有共同的心理狀態和民族意識,產生著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維系著民族的發展”[3]。因此,“任何戰爭都是以侵略者的失敗而告終”,國土會被占領,但基于共同文化基礎上的共同的民族意識是無法征服的,一個具有博大文化的民族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小覷的。日本侵略者的鐵騎雖然踏入我國的疆土,但踐踏不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失敗是必然的。民族文化是國家綜合國力的“無形資產”,是“大國”的重要構成因素。韓國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遠播世界各地,表現出韓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2008年奧運會,我國一展文化大國的風采,讓世界震驚。有外國朋友驚嘆到:“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然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造,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精神。
4.體育精神教育。國民的身體素質體現一個國家的精神風貌,近代中國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國民身體素質羸弱。當時的中國,雖人口眾多,但在列強眼中是不堪一擊的“東亞病夫”,這是近代史上列強肆無忌憚的侵略我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人口數量缺乏“國民素質”的支撐不能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大國的必要條件,“大國”,它的國民身體素質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應該是“強大而不可戰勝的”。日本崇拜強者,崇尚“武士道”,這和武士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不無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應培養學生加強鍛煉、強健體魄的意識,塑造我國年輕一代英姿颯爽的精神風貌。
5.誠信教育。中國在國際行動中的作為,贏得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信任。2006年11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開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中國領導人和四十八個非洲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與會。中國在這次會中體現了強大的國際信任度和感召力,如此多的非洲國家元首應邀參加會議,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中國是怎么做到的?”一時成為國外報紙評論的焦點。中國高度的國際信任度和感召力為我國大國形象的塑造描下重筆。誠信是立國之本,立身之基,塑造大國形象應當讓誠信根植于年輕一代內心深處,見諸于青少年的一言一行。
強大的綜合國力,較高的國際地位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無疑是“大國”的重要象征,但“和諧大國”是“和諧”與“強大”的統一,只有強大而沒有“和諧”的大國是“霸權主義”,“和諧”是“和諧大國”必不可少的“特質”。它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和平崛起思想教育。2004年3月14日溫家寶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全面地闡述了和平崛起的要義。中國和平崛起的要義是:第一,中國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努力發展和壯大自己。同時,又以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第二,中國的崛起應把基點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雄厚的資金積累,以及改革帶來的機制創新。第三,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國家發展經貿關系。第四,中國的崛起需要很長的時間,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奮斗。第五,中國的崛起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會稱霸。“和平崛起”的發展理念符合愛好和平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我國樹立“和諧大國”形象的必然選擇,思想政治教學應將“和平崛起”的思想囊括于教育內容之中。
2.國際責任意識教育。“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是指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行為及其成果所給予的一種積極的評價和認定”[4]。“和諧大國”的形象,無論在對內還是對外事務上,其行為結果所表現出來的形象,應是負責任的國內、國外“形象”。中國在解決國內民生問題、抗災救援等方面;在解決金融危機、履行“入世”承諾、反恐行動、環保義務等方面都體現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贊許與信任。教育應從早樹立年輕一代的國際責任意識。
3.尊重人權的理念教育。人權最基本的是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和諧大國”的形象體現在對本國人民和對他國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權力的尊重上。中國政府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民生問題”。中國政府下令為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災難遇難的同胞舉行全國性的默哀“儀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權的尊重,“和諧大國”之風讓世人矚目、驚嘆。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尊重人權的教育應該及早進行。
4.共同繁榮的理念教育。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中國在致力于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向經濟困難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擔相應國際義務。宗旨是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切實改善民生,促進受援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中國對外援助白皮書有關數據,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向161個國家以及30多個國際和區域組織提供了援助,經常性接受中國援助的發展中國家有123個。亞洲和非洲作為貧困人口最多的兩個地區,接受了中國80%左右的援助。并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充分表現了中國“和諧大國形象”。因此,在我國當代國家形象塑造中,以思想政治教育達成青少年對共同繁榮的共識是適應時代要求的必然之舉。
和諧社會理念下的大國既有近代以來大國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身內涵。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時代需要,更新內容體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青少年教育,積極塑造我國和諧的“大國形象”。
[1]管文虎.國家形象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3.
[2]任濤、孫慶榕、張大可.統一戰線與中華民族凝聚力[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