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凈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近來,日本野田政府推動購買釣魚島的一系列小動作挑動了國人敏感的神經,將中日釣魚島爭端的事態帶到了最嚴重的境地,將東海上這幾個荒無人煙的小島推到了風口浪尖。而昨日(2012年12月5日),美國參議院又通過涉釣魚島法案,法案宣稱,釣魚島問題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這表示一旦中日之間在釣魚島問題上發生沖突,美國可直接武力介入,這使得釣魚島問題再度發酵。美國為什么要給釣魚島爭端火上澆油,這很值得探究。
釣魚島是釣魚島列島的主島,位于中國東海,“釣魚島列島屬于臺灣島的天然附屬島嶼,并不屬于琉球群島”。[1]早在明朝初期,釣魚島就已明確為中國領土,而日本最早發現釣魚島,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之后的1884年,明清兩朝均將釣魚諸島劃為中國海防管轄范圍之內,并非“無主地”。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日本趁機竊取釣魚諸島,劃歸沖繩縣管轄。1943年由中、美、英發表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將竊取的中國的包括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土地歸還中國。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上述內容。同年的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意味著日本將臺灣,包括其附屬的釣魚諸島歸還中國。但日本卻同美國于1951年9月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將釣魚諸島連同日本沖繩交由美國托管。
二戰后,出于冷戰和國家利益的考慮,美國政府在制定對日政策過程中單方面與日本簽訂的條約或協定在中日釣魚島問題上產生了負面影響,如日本圖謀釣魚島主權時常常援引這些所謂“依據”。冷戰結束至今,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隨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調整發生了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日本攫取釣魚島的野心。[2]70年代,由于保釣運動風起云涌,美國被迫收回了其立場,承認日本對釣魚島并不擁有主權。美國總統小布什執政期間與日本分別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和《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日本希望美國介入釣魚島問題,要求美國將防衛承諾擴大到釣魚島。而就在前不久,美參議院通過涉釣魚島法案,宣稱釣魚島問題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這表明,中日一旦在釣魚島問題上發生沖突,美國將武力介入。
首先,美國的均勢外交策略是其介入釣魚島爭端的一個重要原因。均勢戰略是國際關系中一個“名不符實”的概念。“均勢,是主權國家追求安全最普遍的一種手段。主權國家通過自身或聯盟的力量來制衡潛在或現實的對手,實現力量均衡,從而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3]從其本身的含義看,它是一個與霸權相對而言的概念。均勢理論力圖追求國家間一種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反對任何一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居于優勢和主導地位。但在現實世界中,運用均勢戰略理論的常常是霸權性國家。從18 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擁有世界霸權的英國一直把均勢戰略作為它國際政治中打擊大陸強國的基本國策。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后,繼續沿襲了英國的這一國際戰略思想,并把均勢理論運用于全球各個戰略地區。美國的均勢外交立場很明確,即通過插手釣魚島事件牽制中國和日本。
其次,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既得利益。無可否認,“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利益有兩個:一是保持其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和存在;二是防止在該地區出現一個可能對未來世界秩序和美國霸主地位構成挑戰的大國”。[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這更加劇了美國的恐慌。中日之間的矛盾也是美國在亞洲存在的最好理由,中日釣魚島爭端為美國一手牽制中國,一手控制日本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從而便于美國操控亞太局勢。
第一,可以有效利用美國因素。雖然美國視中國為潛在的威脅,但這并不是說美國希望中日矛盾持續發展,一觸即發。不難理解,如果中日矛盾持續升級,真的走到這一步,那么美國在東亞的利益也會受到損害。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美國的這種雙刃劍的作用來緩和中日之間的矛盾。
第二,充分利用軍事和外交資源,中國對美國要敢于說“不”。我國東部沿海戰線最長,海域最廣,與美洲隔著數萬里的太平洋,東部海域至最西內陸有5000 多公里的距離,高山峻嶺,戰略地位及其險要。而且我國有著230 萬正規軍,是5 個核大國之一,可以征用的預備役軍人可以達到1000 萬人以上。盡管美軍是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但是這并不說明美國可以在全世界為所欲為。同時,對日本而言,美國是幫助其實現亞洲戰略的全部依托;而對于美國而言,日本只是美國實現全球戰略的一顆棋子,美國不一定對日本有求必應。在外交方面,中東的伊朗,東亞的朝鮮,俄羅斯這些都是中國可利用的外交資源。中國如果把這些外交資源充分的利用起來,必然會給美國造成強大的壓力,美國也必會加以收斂。
第三,從法律方面澄清釣魚島領土主權歸屬。按照國際公認的《大陸架公約》,“同在一個大陸架上之島嶼歸該國所有”;同時,按照國際法對確認領土主權“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經營,最早連續不斷的有效行政管轄”的原則,釣魚島毫無疑問屬于中國。
釣魚島的所有權自古以來始終屬于中國,我們應該積極捍衛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利用有效因素,積極的與破壞領土主權完整的行為作斗爭。
[1]郭永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 期
[2]郭永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