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逸鳳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婦幼保健所 內蒙古 呼和浩特 6681321)
“辨證論治”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在數千年的醫療實踐中被充分證實。在其基礎上推導產生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原則亦被奉為醫門圭臬,廣泛運用。
近年來,強測“病”、“證”概念規范化、要求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研究中醫治療學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從而有必要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原則進行再認識。
據《中醫學基礎》(1)《中醫簡明辭》(2)其定義如下:
“同病異治”: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發展、病型各異、病機變化;以及用藥過程中正邪消長等差異,治療上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治法。
“異病同治”:不同的疾病,若促使發病的病機相同,可用同一種方法治療。
兩書列舉了久痢脫肛、子宮脫垂用補中益氣法為異病同治的例證;舉四季感冒和麻疹分期的不問治法為同病異治的例證。從所舉病例,可知“病”是中醫的病名,與西醫病名不同。
對這兩種治則,《中醫學基礎》認為:“中醫治病主要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證’的區別”。(1)
《內經》中提出近百種病名,如痢疾、膽痹、喉痹、頸癰等。其中瘧、厥、咳、痹、痿等有專篇淪述;《傷寒》提出“六經病”概念;《金匱》病、證、癥雜合成篇,其中可名為“病”的有中風、瘧、虛勞、肺痿、水氣等數十種……
從古典醫籍和有關文獻分析,筆者認為,中醫病的概念內涵如下:
1.有一定的病因:如痹的病因為“風寒濕三邪雜至”(《內經》);疥瘡為“有細蟲甚難見”(《諸病源候論》);肺癰為“風中于衛,熱過于營”(《金匱》);麻疹為“麻毒內伏”(“麻疹全書》)。
2.有一定的病機。如虛勞是“因虛致損,由損積勞;,肺痿是“重亡津液”(《金匱》);傷寒六經病有相對固定的傳變程序。
3.有較為典型的主證:如腸痛,“腹皮急……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金匱》)’黃疸,“身目俱黃,小便黃”(《諸病源候論》)。
4.有針對病因的治法和方藥:如谷皮治腳氣;動物肝治夜盲;桂枝治奔豚;茵陳治黃疸;小柴胡類方治少陽病,海產品治癭瘤。
從以上四方面可知,“病”的概念在“證”的基礎上又深入了一步——在紛繁復雜、變化無端的“證”中抓住了疾病的規律性。
“辨證論治”是歷代醫家在千百年的醫療實踐中對疾病共性的創造性總結,是中醫診洽疾病的主要原則和方法,也是中醫的精華。但是,中醫并不否認“辨病論治”,有經驗的醫生總是靈活地將辨病與辨證揉合在自己的醫療實踐中例如,治療瘧疾時單用小柴胡湯則不如加常山、青蒿等截瘧藥,甚或單用后者;治腳氣病在辨證基礎上加用谷皮則療效更好。
可是,目前的“辨病論治”仍停留在隋唐以前的水平上,不少著作甚至避而不談。而“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則似乎成了臨床治療的準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基礎是“證”,而“證”則是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各種癥狀和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對比等各方面病理因素的綜合。針對這種綜合的失調狀態進行治療,可以控制和糾正發病過程中的某個環節或某些環節,同時可以針對機體狀態來促進機體的抗病和修復機能。因此在臨床上見有相同的“證”(綜合病理狀態),即可采用相同的治療方藥。反之,即使是相同的“病”,如不出現相同的病理狀態,則不能用相同的治法。這種治療原理可以認為是一種發病學治療。
然而,從“病”的概念中可知,每一疾病部有其基本矛盾,該基本矛盾是決定“該病”之所以區別于“它病”的內在因素,它的發生、發展過程決定了“該病”的發生發展及轉化的全部內容。所以它是對疾病的更深層次的認識。而對“證”的認識盡管全面權衡了機體患病時某階段的全部狀態,但畢竟是一種“現時”狀態的認識,它“只認識到疾病發展過程中一時期、一階段的主要矛盾,而不顧及始終起決定性的基本矛盾”,(3)因而,它雖是“對癥治療”的深化,但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深度。所以,是“不夠全面的”。(3)其片面性表現在。
1.在疾病觀上阻礙了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辨證唯物論者不僅強調要客觀、運動地認識事物,“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也強調對事物要進行內在規律的探討。如前述,“證”是對疾病階段性主要矛盾的概括,“病”是對疾病全過程基本矛盾的提煉。前者符合客觀運動性的認識規律,后者符合客觀規律性的認識過程。兩者只有有機結合才是全面和合理的。《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不僅創立了各種辨證論治原則,還總結了大量具體疾病的診治綦本規律,可以說是“辨病”與“辨證”有機結合的典范。而“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提法,實質上是只認“證”,不認“病”,阻礙了對疾病個性、規律性的探討。
2.在治療上輕視了針對病因用藥的主動思想:疾病的基本矛盾貫穿于“病”的始終,針對基本矛盾的用藥方式便為病因學治療。(注意:并不等同予西醫的病因治療) 這無疑是一種主動的治療方式。“單方一味,氣死名醫”,是因為“名醫”往往過分強調證而忽視“病”,從而無法掌握較多的病因學治療手段。“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就是過分強調了疾病過程中無定的“證”,忽視了反映基本矛盾的“病”。所以,“名醫”們在某些方面就會敗在“單方”手下。
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基本矛盾往往與主要矛盾相一致,故此時的發病學治療即與病因學治療迭合。但在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有出入時,將兩種治療方法結合起來,兩種矛盾就可以均予顧及而增強療效。如麻疹,抓住“麻毒內伏”的基本矛盾,再據在表、入里、傷陰等階段的主要矛盾,將“辛涼透表”、清熱解毒”、“養陰益氣”等治則修正為“透表解毒”、“清熱解毒”、“養陰解毒”,則更臻全面。考《金匱》等著作中的方藥多為專方專藥(病因學治療)和因人因地因時的辨證治療(發病學治療)相結合,可為本文論點提供有力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