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盟盟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 北京 100044)
眾所周知,行政聽證制度是公共行政制度公正、公開、參與原則的最集中、最充分的體現。作為體現行政公正、公開、民主的核心制度的聽證制度已成為各國行政程序法的一項共同制度。
在我國,法學界對行政聽證制度涵義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認為,行政聽證制度是指行政主體在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決定前,由行政主體告知理由和聽證權利,行政相對人隨之向行政主體表達意見,提供證據,以及行政主體提取其意見,接納其證據,做出行政決定的程序所構成的的一種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公開的程序形式將行政決定建立在合法適當的基礎上,避免行政決定給行政管理相對人帶來不利或不公正的影響。
行政聽證制度是行政程序實現公開、公平、公正價值理念的有效保障,作為一項民主法治國家不可或缺的基本行政制度,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行政聽證制度使公共決策更加民主,也是公眾參與政治的重要渠道
行政聽證是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的重要形式,這樣廣大的人民群眾就可以與行政機關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觸,也能更好的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保證行政決策的公正性。因為在舉行聽證的過程中,公民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利對行政機關的舉證進行質疑和申辯,這樣,公民就可以維護自身的利益,運用正確的法律手段來對抗非法行政行為的侵害,同時也能確保公共決策的公平、公開以及公正。
其次,行政聽證制度能實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有效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要求。
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問題的處理上,行政聽證制度能夠使政府決策水平在滿足不同利益需求的基礎上,充分保證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表達途徑,使沖突各方達成最大程度的共識,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利益訴求。而且通過舉行聽證,可以使行政機關與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的溝通與了解,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共同促進公眾利益的實現。
由于我國的行政聽證制度仍然處于發展階段,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與不足,具體表現在:
我國對聽證程序的規則并未作出明確規定或過于原則化,操作性不強。目前我國的《價格法》《立法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都規定了采取聽證會的形式聽取各方意見,但未規定任何程序規則;另外對于《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的聽證程序雖做了一定的規定,但過于籠統,不夠細化。
我國行政聽證的范圍目前只限于行政立法、政府定價的確定、環境影響評價、行政許可等,并不包括行政強制措施、行政征收、行政給付等事項。鑒于目前世界各國行政聽證制度適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我國行政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也需要進一步擴大,這樣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我國的行政聽證制度對行政聽證參與代表的選擇沒有明確的規定,這樣使聽證會的組織者有了很大的自由決定權,組織者為了保證自己制定的行政決定獲得通過,就會在聽證參與代表的選擇方面做手腳,從而導致聽證參與者缺乏代表性,這樣將會極大影響聽證的公正性與權威性。
我國現有的幾部有關聽證制度的法律,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有關聽證制度的立法,特別是要制定聽證程序法,對行政聽證的有關制度、規則、程序、權利等各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增強行政聽證的可操作性,進一步完善行政聽證的法律體系。
與現代聽證制度的內在精神相比,我國的行政聽證的范圍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需要進一步的擴展。我國可以借鑒世界各國在擴大聽證范圍方面的有益經驗,擴大我國行政決策聽證的使用范圍。在法律無明確規定的前提下,重大的行政決策在原則上要一律舉行聽證,特別是在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等關系國際民生的重大問題的決策更要通過聽證廣泛聽取各方代表的意見與要求,以充分反映民眾的意愿,從而更好的維護各方利益群體的合法權益。
聽證代表的選擇應該遵守公開透明的原則。聽證代表的產生程序要向社會公布,也可以發布公告,讓公民自愿報名參加,然后再考慮知識結構、年齡、階層、職業等的前提下選擇代表,力求形成合理的聽證代表結構;同時也要向社會公布聽證代表的名單,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另外要保證聽證制度發揮效用,還必須保證代表們能夠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讓聽證代表們真正具有代表性。
[1]彭宗超,薛瀾,闞珂.聽證制度透明決策與公共治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志立.行政聽證制度:問題、原因與對策[J].中州學刊.2009,(7).
[3]蔡玉潔.淺析我國行政聽證制度的不足[J].科學之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