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君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廣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之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當下的生動實踐。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新聞工作者怎樣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增強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更加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
一是堅持黨性原則。黨性原則和群眾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兩大基石。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黨的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黨性原則是新聞工作的根本原則。我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是人民利益最忠實的代表者,除了人民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的私利。這就決定了新聞事業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的一致性。共產黨的黨性來源于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是共產黨的黨性在新聞工作中的體現,是共產黨對于新聞事業的地位、性質和作用的總的看法,它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處理新聞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具體而言,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是我黨的政治主張、思想意識和組織原則在新聞活動中的體現。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就要牢牢把握以下幾點:必須全面、準確、生動地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緊密聯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緊密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解決思想和理論問題;必須全面、準確、生動地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使之變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新聞工作者必須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不允許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的公開報道中發表同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相反的言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遵守黨的組織原則和宣傳紀律。新聞宣傳是黨的一條十分重要的戰線,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原則和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始終牢牢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必須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黨性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社會主義的新聞工作要面向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的感情相吻合,讓人民群眾通過自己的新聞媒介明確認識自己的權利和責任,表達自己的意志和聲音,從而使社會主義的新聞工作真正成為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
從上面黨性原則的幾個特征我們能夠看出,堅持群眾路線是堅持黨性原則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實踐。新聞事業堅持了群眾路線,一切為人民群眾著想,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高度體現了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新聞工作者既要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始終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又要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和呼聲,始終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宣傳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
二是強化理想信念。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新聞宣傳工作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輿論呈現多層次、多類別、多樣化的特征。在新聞領域出現了一些違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有損新聞事業形象的問題,有些媒體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出現了過度娛樂化、商業化的傾向。一些新聞從業人員受經濟利益驅使,出現了有償新聞、有償不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等有悖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現象;特別是新進入新聞隊伍的從業者,對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繼承不夠,客觀辯證地剖析社會問題的能力不足,缺乏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實踐經歷,個別新聞從業人員政治意識淡薄、群眾觀點淡化。這些表現出來的日益復雜的狀況和深層次的問題提醒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新聞工作者的理想信念教育問題。如何強化新聞工作者的理想信念?筆者認為,要把理性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就必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扎扎實實地踐行群眾路線。只有堅決奉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只有走到人民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做群眾的小學生,我們的理想信念才能越發堅定。
理想信念從群眾中來。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實際,都是要從群眾那里獲取生動、豐富、具體的新聞原料,將新聞之根深深扎于實踐的土壤之中,這樣才能使“新聞之葉”常綠。從群眾的實際經歷、感受和述說中,我們可以深入細致地反映人民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和生動創造,實在可信地反映黨和政府的政策措施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的實際變化,栩栩如生地反映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美好生活,繪聲繪色地展示人民群眾良好的精神風貌。從群眾中來,就是認識來源于實踐,新聞來源于實踐,就是新聞真實性、可信性的堅實基礎。只有在實踐中,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理想和信念才能得以培育,進而得到升華。大量事實表明,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積極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增強理想信念,可以保證新聞工作者在思想上永不變質。人民群眾就是新聞工作者理想信念的“根”,其“坐標”就在群眾路線之中。基于這樣的認識,廣大新聞工作者應樹立和強化“新聞為民”的理想信念,在實際工作中,要時刻“照鏡子、正衣冠”,糾正不當的工作觀念,強化“新聞為公”的職業信念。在近兩年全國新聞戰線開展的"走轉改"活動中,廣大新聞工作者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堅持新聞工作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在田間、在車間、在街頭,捕捉鮮活新聞,在"捕捉"中,自身的職業理想信念也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三是恪守職業道德。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可以確定為兩個方面:一是新聞工作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二是新聞工作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它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細致地進行調查研究;它講求說真話、說實話,反對“假、大、空”,嚴格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它主張堅持真理、堅持正義、堅持進步,與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為與現象作斗爭;它堅持不追逐名利,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它要求保護新聞來源,尊重和保護作者;它力求謙虛謹慎、團結互助、積極正確地開展同業競爭。因此,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自覺用新聞職業道德規范來檢驗自己的職業行為,正確地行使職業權利,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踐行群眾路線、完成其職業使命的基本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新聞傳播引入市場因素之后,不規范的市場秩序和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對新聞傳播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力。市場的浮躁,金錢的誘惑,權力的沖撞,使得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處在一個充滿誘惑的社會。加之新聞戰線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且在有些地方和有的方面甚至很嚴重,導致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現象頻頻出現。
貫徹新聞工作的群眾路線,就是要乘著這次活動的勢頭和東風,通過一系列的辦法和舉措,讓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解決新聞從業人員的思想意識問題和職業道德觀念,嚴格規范新聞傳播秩序。同時加強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將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固化為一種常態行為,讓每位新聞工作者面對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照鏡子”,看自己的職業行為是否脫離了這兩個原則的約束,然后再“洗澡”“治病”,確保在平日的工作中恪守職業道德,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和干擾。
四是錘煉過硬本領。在新的新聞傳播形勢下,新聞工作者要在具體工作的各個方面全面貫徹群眾路線,無論主題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還是熱點引導、輿論監督,都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不斷增強新聞宣傳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很好地實現這兩個“統一”,在新聞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這需要廣大新聞工作者錘煉過硬的本領。筆者認為,在此方面,新聞工作者要提高“兩種能力”。一是發現新聞的能力。首先需要新聞工作者有相當的知識儲備,以此分析判斷出發生在群眾中的事件的走勢,把握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從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也就是“從群眾中來”的能力;二是傳播新聞的能力。這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了解受眾對于新聞的感知、認知情況,從而革新新聞傳播的理念和具體的傳播方式,讓新聞不僅符合事實,而且有利于事實在群眾中的傳播,這也就是“到群眾中去”的能力。
五是擔當社會責任。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行為一定程度上會產生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是構成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是新聞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場、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業務水平,在內心信念和道德責任感的驅使下,自覺履行對事實、對群眾的應盡的社會職責、使命和任務,這也是社會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基本的道德要求。
新聞工作者承擔社會責任的程度是基于他們的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理想信念、業務能力等的“疊加效應”。按照筆者的理解,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的責任擔當,主動充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主動承擔起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主動履行好人民群眾監督政府的使命,主動踐行群眾路線的表率。具體來說,新聞工作者就是要積極宣傳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積極宣傳社會上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積極宣傳各行各業的榜樣、模范和優秀代表,弘揚社會新風尚,倡導公平正義。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重大決策、重大部署進行客觀地正面報道,對社會上的新聞事件、熱點事件、疑難問題及時做出合理的權威解釋,對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新聞、重要事件進行恰當地公正評論,幫助人們釋疑解惑、澄清是非,讓人民看到事實看到真相,看到黨和政府的態度和誠意,引導人民培育平和心態,回歸理性,服從真理。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還應積極傾聽群眾呼聲,把最現實的民意、民愿反饋給黨和政府,真正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鐵肩擔道義,落筆驚風雨”。新聞工作者肩負黨和人民的信任與重托,順應著時代的要求與呼喚。我們將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在新時期火熱的新聞工作實踐中,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道路上不斷開創新聞事業新局面,讓黨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