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中央企業品牌建設工作座談會上,黃淑和指出,缺少全球叫得響的知名品牌是中央企業最突出、最嚴重的短板。品牌建設是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系統性工程,是一項需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的工作,應該成為“一把手”工程。
在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中,有45家進入2013年世界500強,但在國際權威品牌評估機構“英特品牌”公布的榜單中,還沒有一家中央企業入圍“全球最佳品牌100強”。目前,全球80%的市場已被20%的著名品牌壟斷,沒有品牌的企業,只能成為賣苦力的工廠。
加強品牌建設,迫切需要企業負責人更新觀念、解放思想,要把品牌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各級企業的“一把手”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深入抓,其他領導要協助抓。還要設置專門機構、配備專業人才、安排專項資金,大力推進品牌戰略。
最近,褚平在參加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協調發展”專題調研時坦言,以前,很難提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協調發展的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民營企業體量不夠大,作用不夠強,生存環境不夠好。今天,民營企業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量和貢獻,談協調發展的話題也到時候了。國企民企融合發展不僅僅是路徑問題,更是時代需要;既是具體的經濟問題,也關乎社會和諧發展。
褚平說,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富有學習能力,他們普遍具有的創業、創新、成就事業的精神追求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但是,相比于國企,民企的最大短板是文化積淀。企業文化不能是老板文化,甭管是股份制還是家族制企業,必須是企業多數人共同認可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上個世紀90年代,國企面臨的緊要任務是扭虧,如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去行政化等問題都亟待解決。超大型國企的權力制衡、績效考評以及國企行政級別與企業身份不符等難題需要認真研究。國企改革其實也倒逼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不僅是產業升級,還有自身架構和組織形態的轉型升級,以期將來與國企共榮。
最近,在2013中國民營經濟論壇上,厲以寧指出,“國退民進”或“國進民退”都不是政府的目標;應認識到,國企民企長期并存和平行發展是大勢所趨,民企萎縮,國企不可能一枝獨秀,中國的就業壓力也不可能緩解;形成公平的競爭環境,才會對國企和民企都有利;所有的企業都應當既重視經濟效益,又重視社會效益。
國企的資本體制改革應分為兩個層次。高層次是國有資本體制和國企的改革。國資委不必直接參與國企的經營,而可以通過組建若干行業性或綜合性的國有資本投資基金公司,達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低層次是國企改革。厲以寧提出,應該讓國企變成真正的企業,讓國企的股東、董事會自己決定公司事務,一切按照法律法規來做,讓民企在平等的環境下與國企進行競爭。
對于國企與民企的發展前景,厲以寧認為,“在國有資本體制改革和民企體制改革完成時,行業壟斷就將被打破,公平的競爭環境即可形成。民企感到自己安全了,國企感到自己有獨立性了,這就是今后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