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勝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治腐方略,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提振了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反腐敗斗爭的熱情與信心。不過,懲治貪官只是嚴肅查處腐敗個案的治標舉措,并未動搖腐敗滋生的根基與基礎,只有徹底打掉腐敗所依附的特權思維,才能有效地鏟除腐敗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條件。
打掉特權,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這不僅需要領導干部重新審視權力觀、價值觀和政績觀,更有賴于對制度管人的震懾力和執行力的有效激活。具體來說,需要把握以下三個關鍵環節:
一是讓權力認知回歸“職務”本源。領導干部是屬于“公務員”職業的一名普通勞動者。手中握有的社會管理與資源支配權力,是出于分工需要的任務與職責。如果領導干部把這種由組織分配和人民賦予的管理權與支配權當作有別于他人的榮耀,甚至把神圣的公權當作謀利的私器,那就是認知上的扭曲和誤讀。打掉特權,首先要摒棄特權思維,讓權力回歸“職務”的本來屬性。在官本位意識根深蒂固的當下,實現“回歸”,不僅需要組織的教育和制度的約束,關鍵還在于官員對權力本質的清醒認知。
二是把權力使用關進制度籠子。在我國的黨務、政務和社會管理活動中,對權力使用范圍與程序有著嚴格的制度設計,比如集體領導的民主集中制,重要決策或重大事項的公開透明和問計于民等等,但在現實生活中,由制度虛置和程序空轉導致的權力濫用并不鮮見。一些官員把職務分工當作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大搞“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權力擅用。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就是要堅持執政為民,依法行政。把權力使用置于黨紀國法的限制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
三是讓權力監督切實發揮效力。“下級監督太難、同級監督太軟、上級監督太遠”曾經成為人們詬病體制內監督乏力的形象描繪。而在特權腐敗中尤其需要關注的,就是“一把手”的權力過大。行政實踐中大事小情“一把抓”,決策拍板“一言堂”,財政花錢“一支筆”,選人用人“一句話”的官場生態,讓一把手成了名副其實的“一霸手”。這種權力高地不僅起于“一把手”的自恃擅權,更與同僚的眾星捧月和疏于監督不無關系。打掉特權,不僅需要官員的自律自警,更有賴于各種監督渠道的暢通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