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前軍
別樣的『課堂』
——壺關縣開展『七個專題』培訓農村『領頭雁』
■崔前軍
常言道,“群雁高飛頭雁領”。在一個村、一個社區,支部書記和村委(社區)主任就是帶領群雁高飛的“領頭雁”。繼2012年首次舉辦全縣農村“領頭雁”大規模培訓班之后,2013年,壺關縣委組織部再次聯合縣委黨校、縣民政局和縣農委,創新開展了“七個專題”培訓農村“領頭雁”延伸班,受到了農村干部的一致稱贊。
不同的“領頭雁”,有不同的需求。有的缺“水”,有的缺“食”,有的需要靜下來思考,還有的需要“辨別方向”。為了滿足“領頭雁”的不同需求,壺關縣委組織部一改過去“求大、求全、求培訓規模”的做法,在廣泛征求農村“領頭雁”意見的基礎上,改辦有特色的小班,把有相同需求的“領頭雁”編入一個班授課。
把需要辨別方向的編入農村產業化專題班,把需要“補水補食”的編入進修班、提高班和強化班,把需要鍛煉提高技能的編入旅游農家樂經營班和大學生村官進修提高班,真正做到“領頭雁”缺什么補什么,想學什么報什么,喜歡什么學什么,讓“領頭雁”找到了自己村發展最需要也最能提高自己個人本領的培訓課,同時避免了不問需求強行灌輸,學的用的對接不上的現象。
從2月下旬開始,縣委組織部先后舉辦了2個農業產業化專題班、1個新任村委主任進修班、1個紅旗黨支部提高班、1個安全穩定強化班,1個旅游農家樂經營專題班,1個大學生村官進修提高班,共培訓農村“領頭雁”777人。同時,13個鄉鎮黨委也舉辦了26個農村“領頭雁”延伸培訓班,共培訓農村干部、骨干黨員3100多人。
參加第二期農業產業化培訓班的百尺鎮百佛圖村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女大學生村官秦江輝說,“‘一肩挑’壓力大。以前不知怎么干,干什么,通過本次培訓,我基本理清了今后的發展思路。回去以后,我一要建設干果核桃經濟林園區;二要在網上找信息,試著開展‘水果玉米’種植項目;三要組織勞務輸出、家政服務,爭取幫助村里群眾多渠道增收——對于我們大學生村官來說,這樣的培訓,多多益善!”
一是“縣級領導帶頭講課”。2月28日,農業產業化班第一期開班之后,縣委副書記、縣長崔江華主講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第一課。之后,縣委書記李全心講授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全縣三級干部會議精神,縣委副書記馬先明講了“社會管理和安全穩定”課,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段堯剛主講了“強化‘四自’能力,建設‘三型’基層黨組織”專題。之后,采取錄播的形式,為每期學員播放。
二是鄉鎮書記傳授方法。13位鄉鎮黨委書記不但在自己鄉鎮組織的農村“領頭雁”培訓中帶頭授課,而且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到縣委黨校為農村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上課。每期培訓班,縣委組織部都請2個鄉鎮書記為農村支書、主任授課,全縣13個鄉鎮黨委書記輪番登臺授課。他們圍繞農村支、村“兩委”工作職責、如何當好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如何搞好團結,特別是如何利用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開展工作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三是現場交流互動提高。在課程安排上,不但有現場講解,而且有影象資料觀看;不但學實用技術,而且有農村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的現場交流。每期培訓班,每個鄉鎮都選出兩三位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進行現場交流,同時倡導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之間自由交流、學習。交流的內容就是自己工作中的做法、體會、感悟,既交流成功的經驗,也交流失敗的教訓。
盡管培訓期數多、人數多、時間長,又適逢護林防火工作進入特險期,給培訓組織選派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但是各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保證了每一個農村干部培訓班按層次、按班次、按時間落實到人,支書、主任全都參加了縣委組織部的集中培訓,支、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骨干黨員參加了鄉鎮的集中培訓,保證了培訓工作全覆蓋。
為保證培訓質量,規范培訓過程,培訓實行了嚴格管理,做到了七個統一:按鄉鎮統一報到、統一食宿、統一參加開班結業儀式、統一討論、統一乘車參觀、統一測評培訓效果,并且由鄉鎮黨委秘書統一帶隊,跟班學習。培訓班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實行班主任跟班制和學員組長負責制。規范化的管理收到很好的成效,保證了培訓班的質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任村委主任進修班”開班儀式上,為了強化這些村委主任的角色意識、大局意識和服從意識,根據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段堯剛的提議,縣委組織部首創了“新任村委主任開班宣誓”儀式,由班主任帶領,119名新任村委主任進行了集體宣誓,增強了村委主任的責任意識。
按照山西省委、長治市委組織部安排,此次農村“領頭雁”培訓,鄉鎮黨委負責培訓支、村“兩委”班子其他成員和骨干黨員。為此,13個鄉鎮黨委精心組織,按需培訓,設置了培訓學員喜聞樂見、鄉土氣息濃郁的課程,開設了26個培訓班,培訓了3100多名農村干部和骨干黨員。
各鄉鎮黨委所開設的培訓課程,都是農村黨員愿意學、接地氣的課程。針對農村黨員身無所長、致富能力不強的情況,各鄉鎮黨委從農委、紫團生態農業公司,聘請了技術人員,專門開設了旱地西紅柿種植技術、食用菌培養技術、畜禽養殖技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市場營銷等特色課程;針對農村黨員視野不開闊、致富信息不多的情況,各鄉鎮黨委從縣發改局、人社局、旅游中心和扶貧辦聘請教師,傳授相關信息,開拓致富門路;針對當前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從縣林業局、消防部門聘請防火專家,進行技術傳授。住建局講授了城鎮特色建設課程,紀檢部門講授了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組織部門加強了黨的方針政策和上層重大決策部署培訓,就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要求。
教師的講解,全都是用農民的話,說農村的事,培訓效果比照本宣科更好。一是用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進行對比,讓農村黨員自己琢磨是非;二是用共知的人和共知的事,闡述道理,引起共鳴;三是用典型的人和典型的事,加以引導,引起深入思考;四是用外地的人和外地的事,“與本地的人、事類比,產生啟發;五是用先進的人和先進的事,說明走在前頭,能夠更快發展”。通俗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恰當的引導,適度的點評,農村干部更愿意聽,更愿意提問,更愿意討論,培訓效果更明顯。
學后方知效果大。有的教師一下課,一些農村黨員干部就發出邀請,請求授課教師在適當時間,到村里為所有黨員干部、群眾上一課。樹掌鎮神南村支部書記丁方方說:“這樣好的課,我們村干部學了還不夠,必須讓所有黨員和全村群眾都聽一聽,都想一想今后該怎么發展。只有全村干部群眾的‘電’都充足了,村民才能變成種植能手、養殖能手、加工能手、販運能手,村民致富的腳步才會越走越快”。
(責編:郭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