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迪婧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 河南 開封 475004)
現代文明社會是信用社會,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以誠待人,互尊互信,不僅是國民素質的重要標志,更是衡量社會制度建設的重要標準。會計工作是經濟工作的基礎,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經濟業務、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現狀,因而能否掌握真實的會計信息是企業管理和投資決策的關鍵。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公正和運轉良好的會計信用體系。
信息不對稱是影響會計誠信的前提。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可直接參與某一公司的運作管理,控制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擁有并控制著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則多數不能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只能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經營狀況。這就形成了會計信息制造者與使用者之間獲取信息的不對稱局面,使得會計信息制造者有可能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我國法制還不夠健全,使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國家在政策上和企業在內部制度上的不完善,為做假帳留下了縫隙。如會計準則和會計核算制度存在局限性。企業出現假帳,會計人員無法拒絕辦理違法會計事項,這與我國的法律沒有一條明確保護會計人員正當拒絕無理要求的申訴條款有關,同時,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又過輕,使得會計造假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屢禁不止。
在我國當前產權制度下,存在著產權不清晰的問題。產權歸屬明確是確定會計監督權的前提條件。只有產權歸屬于一定的產權主體,企業的產權歸屬人才會為企業會計信息失真付出成本,才有動力去監督企業的會計信息,并愿意為此承擔一定的代價。我國目前會計誠信缺失之所以成為普遍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制度轉型期的企業產權歸屬關系界定不清楚,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受害對象不明確[1]。
會計造假的背后都有利益驅使。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造假者可騙取投資者、債權人及國家有關管理機關的信任,并因此獲得投資、貸款、職務、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如果能讓造假者提高造假成本,使造假成本遠遠高于造假收益,則造假者肯定會望而卻步,不敢造假。而我國現在對公司造假的處罰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正是由于這種造假違規所得收益遠遠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進一步助長了會計失信行為的滋生和蔓延[2]。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盲目地下達經濟指標,迫使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不得不編造虛假的會計報表。在會計規范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企業的投資者、管理者和政府等各方的利益經常發生沖突,再加上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助長造假的氣焰。由于社會審計監督、會計咨詢和服務體系等法律監督機制尚未完善,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使得會計人員常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當前,深入開展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實行政企分開,確立了國有資產投資主體地位,建立股東、董事會、經營者制衡關系,有的還在探索設立獨立董事,并逐步形成職業經理制度,使其加強責任。同時建立職業經理聲譽等級,對造假、不稱職的經理人及時公布,甚至將其淘汰出局,從而迫使其不再因短期利益而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此外,深化會計管理體制改革,從體制上使會計人員減少對本單位領導的人身依附,可采取CE0、CFO雙軌負責制,自覺履行監督職責,敢于抵制會計舞弊,維護國家和投資人利益[3]。
政府應加強法制建設,健全企業各項規章制度,加大《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同時加強經濟立法工作,完善適合于我國國情與國際會計慣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核算制度,從制度上減少會計信息失真。要按照《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出了假賬,對該吊銷從業資格的要吊銷,該給予行政處分的要處分,該追究刑事責任的要追究,決不手軟。此外,嚴格按照企業規章制度進行考核和獎懲,確保各項制度落到實處,為堵塞漏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證。
要推動整個社會會計誠信體系的建設,應當首先解決政府在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定位問題,把政府在會計誠信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明確起來。因此,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的會計誠信監督和管理體系,一方面要積極建立會計誠信的激勵約束機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嚴格的會計失信懲罰機制,對那些信譽低、幫助企業弄虛作假的會計中介服務組織和嚴重失信的企業和個人,要給予嚴厲的懲罰,以至逐出市場,凈化會計誠信環境。
健全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是全社會會計行業誠信的基礎。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首先,在制度上要制定全面、科學、合理的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如財務處理程序制度、財產清查制度、原始記錄管理制度、定額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財會分析制度、內部牽制制度、相關崗位責任制度。其次,要合理設置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明確有關人員的職責權限,使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形成相互制衡機制。要使授權批準與業務經辦分離、業務經辦與會計記錄分離、會計記錄與財務保管分離、授權批準與監督核查分離,從而有效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4]。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企業對自身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準繩。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制度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以致于企業利用不規范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加工出失真的會計信息。我們要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空間,比如增加財務報表附注,同時,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出臺要慎重,要保持相對穩定,因為頻繁的會計制度改革破壞了會計數據的連續性,每一次改動必然會給企業提供一次洗牌和造假的機會。
會計誠信體系的主體之一是會計中介服務組織,它是以自身的信用和必要的資本承擔經營責任,以獨立、公正、客觀、平等的第三者身份為社會各界提供會計信用服務的,它在會計誠信體系建設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的會計中介服務組織,總體來說,信譽不高,市場化程度也很有限,與發達國家的會計誠信中介服務機構差距很大,不能很好的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應當對會計中介服務機構進行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建立會計誠信的評價機制,評定適當的等級,使真正有信譽的會計中介服務機構具有權威性,使信用差的機構改組改造,棄舊圖新,不守信用而又屢教不改的則應受到冷落以致被市場拋棄[5]。
會計信用檔案一般包括會計師事務所信用檔案和注冊會計師信用檔案。會計師事務所的信用檔案主要是記錄違反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行業紀律的事實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業處罰,在年檢、注冊申報、文檔等方面提供的虛假材料。注冊會計師的信用檔案主要是記錄個人收入和個人財產申報情況,違反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行業紀律的事實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業處罰,在年檢、注冊申報、考核中提供的虛假材料等不誠實行為。應該說,建立會計行業誠信檔案制度將為深化會計行業誠信建設工作,提高會計行業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對于促進整個社會誠信水平也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6]。
會計人員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管理者、執行者,也是企業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因此,要樹立會計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自覺遵守財經紀律,加強自我約束,客觀公正地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核算。同時,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崗位培訓和后續教育,經常組織會計人員學習新制度,研究新問題,推進信息化在會計領域的應用,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技術,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總之,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是信用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要想健康發展,就應該建立起一套靈活的、有針對性的,包括法制、監督以及職業道德教育在內的會計誠信體系,以確保會計信息的客觀性、真實性。
[1]蕭維.企業資信評級[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39.
[2]吳連生.會計信息失真的分類治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8.
[3] 秦東哲. 會計誠信體系建設問題之探討[J]. 發現,2007,(S1):246-248.
[4]樊雯霞.加強會計誠信建設重塑會計職業道德[J].財會通訊,2007,(3):98.
[5]林勇軍,楊華.會計誠信缺失的經濟學透視[J].上海會計,2003,(2):48-50.
[6]張蕊.會計審計前沿問題探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