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 趙 宏
整理 張秀章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有一個“夢”。但是,這個“夢”應該隨著社會發展和人的認識不斷提高而不斷調整,從而讓夢想成真。
2003年前,我的“夢”是成為一名“大學生”,但在2003年高考時,我卻因考試總分僅差0.5分慘遭淘汰。“大學生夢”不能再想了,只好回家種地務農,但因山溝小岔,經營粗放,畝產不過百斤,生活難以維持。后來,同兩個初中畢業的兒子,隨著“走工大流”,到了陽方口鎮打工。我開過門市,跑過運輸,包過工程,苦干了幾年,最終雖沒有成為“有錢的城里人”,卻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一是個體戶經營逐年增多,贏利卻逐年減少;二是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打工,村里靠老人、婦女種地,把好端端的耕地撂荒;三是國家補農政策日益增加,農業稅取消,種糧補貼逐年增多。我同孩子們想了好久,農民還是以“種地為主”好。于是,在2008年,我們決定回家種地。先承包了農民棄耕地300畝,但沒有機械設備,靠一頭牛種地,忙得死去活來,也沒多打下糧食。秋收后,將多年積蓄,加上向親友籌借的40多萬元,傾囊付出,購買回一些農業機械,有拖拉機、播種機、山藥挖掘機和農用汽車等十多件農業機械,承包地也增加到一千多畝。
我只是個高中畢業生,但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等,明白了科學種田的道理,一要機械化耕作,二要多施肥料,三要推廣優良品種。我先后從內蒙古調回了“克星1號”馬鈴薯、“星火2號”谷子、“長城799號”玉米等優種。我跑遍了5個省區,發現苦蕎、蕎麥等市場行情一路走高。2012年又購回一部分農業機械,農機具增加到30臺(件),所種2040畝耕地,全部優種化、機械化操作。全家齊上陣,農忙時還雇了二十幾個幫工,家人齊心協力,機械撐腰助陣。縣、鄉農技人員經常前來指導,縣人大副主任劉萍、縣政府副縣長劉明亮及縣關工委領導多次深入到家中和田間地頭,調查研究,提出具體指導意見。我推廣以農養牧、以牧促農,增施農家肥5萬擔,畝均25擔,施化肥40噸,畝均20斤。經過幾年的辛勤努力,終于在2012年獲得了大豐收,2040畝地內種的玉米、苦蕎、馬鈴薯、谷子等作物,共產糧40多萬公斤,畝均400公斤,比當地農民增產1倍還多。加上牧業收入,總收入達到113萬元,純收入65萬元,全家人均收入6萬多元,成為全縣農民首富,連續兩年獲得“種糧大戶”先進模范獎,并出席了縣勞模大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一出來,我就趕緊學了又學。“家庭農場”是個新提法,也是國家鼓勵農民大發展的好辦法。我很快將“種糧大戶”改為“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主”這個“夢”我初步實現了。“家庭農場”有奔頭,咱的路子走對了,它是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促進現代化發展方面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今年,我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共種承包地2100畝,莊稼長勢喜人。另外我還新開辟出400畝河灘地,使灘地變成水澆地,引進有機蔬菜、苦蕎等作物,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率,使“家庭農場”真正成了農民致富達“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