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 殊
崔振芳。
一筆一劃,在紙上寫下這三個字。盡管,我清楚沒幾個人知道他是誰。
去黃崖洞,大多因了這個名字。
黃崖洞在山西省黎城縣,海拔1600多米。這里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因陡壁上有一個高25米、寬20米、深40米的天然山洞,附近一帶便因之得名“黃崖洞”,包括翁圪廊、黑虎口、水窯山、桃花寨等地。現在留有的遺跡主要有鎮倭塔、血花亭、吊橋天險、黃崖洞保衛戰烈士墓地、紀念碑、兵工廠車間遺址等等。
黃崖洞,這個名字注定與戰爭有關。戰爭是七十年前的事,然而,今天我們仍然有責任想起。或許是遍地紅歌的聲聲震撼,上網、翻書,讀文字時總忍不住牽掛一下那些革命圣地。以往一掃而過的歷史,今日卻會深觸心底。當我的眼睛劃過黃崖洞,當我無意之間觸及到1941年11月11日這個日子,便深深被一個名字釘進逝去的那個記憶里,并促使我,走近。
走過翁圪廊口那座由鄧小平題詞的“黃崖洞”牌樓,就進了黃崖洞。這里,留下了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左權等革命先輩的足跡。
因為特殊的地理優勢,八路軍于1939年7月在此創建了抗日戰爭期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兵工廠,年產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讓日本侵略者感到格外恐懼,狂言要攻下黃崖洞。
戰爭,總會涌現出無數英雄。崔振芳,便是其中之一。記住他,是因為他當時只有19歲;記住他,只因為當時的他僅僅是一名司號手;記住他,只因為這么多年他的不為人知。
崔振芳(1922—1941),山西洪洞縣人,1937年冬參軍時只有14歲。然而,戰火使他迅速成長。1941年11月10日,日軍進犯黃崖洞兵工廠。11日拂曉前,以偷襲手段向三營七連陣地發起進攻,遭到我軍節節抵抗后,改為毒氣襲擊。當時,身為三營七連司號員的崔振芳立即報告了連長,并搶先吹號向戰士們發出防毒信號,給了敵人應有的回擊。下午3時許,敵人再次發起猛攻。崔振芳受命專門投擲手榴彈。面對敵人人數多、速度快、攻勢猛的情形,崔振芳兩手開弓,把一個個手榴彈甩到敵群中,前后共拋出120多顆手榴彈,消滅敵人數十名。然而,到傍晚戰斗將要結束的時候,他再一次奮不顧身地拿起麻尾彈向鬼子兵甩去,卻被敵人的機槍射中胸部,永遠地倒在投彈所地上。
一步步行走在這個地勢險要的紅色圣地,無數次抬頭仰望那個位于懸崖的據守工事。一遍遍,想象那個稚氣未脫的年輕戰士。他投擲手榴彈的英勇身姿,已經深深地刻在黃崖洞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