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通過抓隊伍實現管理規范化。確立了在線學習聯絡員制度,確保每個單位有一名學習聯絡員,完成本單位在線學習服務、管理和監督工作。目前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9人的在線學習聯絡員隊伍,規定每季度召開一次聯絡員聯席會議,進行業務培訓、解決疑難問題、反饋學習情況等,充分發揮聯絡員隊伍作用,保證全縣在線學習管理規范化。二是通過建制度實現學習常態化。建立每周一統計、每月一反饋、每季度一通報的三項跟蹤監測制度,隨時掌握各單位學習情況,及時督促學員學習。目前已向各單位反饋學習信息12期,向全縣下發通報4期,有效地調動了廣大干部的學習積極性。三是通過重考核促進評價合理化。堅持以突出學習實效性為重點的在線學習考評。年底根據各單位在線學習管理情況、平時上線統計情況、季度通報排名情況和年度平均完成學時情況等,對參學單位進行考核,結合學時學分情況和學習筆記記錄情況對學員個人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單位和干部個人評模評優、年度考核、干部考察的重要依據。到目前,襄汾縣共有1245名學員參加在線學習,上線參學率100%,全縣平均學時數達到120個學時以上,提前超額完成了年度學時任務。
(邊培 玉林)
點評:干部的在線學習要實現規范化、常態化,需要強有力的機制做保障,使隱形的學習變成有形的管理,才能及時掌握廣大干部的學習進度,對在線率不高、學習時間不足的單位和個人及時進行督促,確保干部在線教育不走過場,取得實效。
萬榮縣積極拓寬干部監督信息收集渠道,變單向為多邊,變滯后為及時,較好地防止了干部“帶病提拔”、“帶病上崗”,進一步提高了選人用人公信度。
一是收集職能部門意見,橫向“看”。定期召開干部監督聯席會議,及時收集紀檢、計生、信訪、審計、公檢法等部門掌握的干部監督信息,實現了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之間信息溝通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二是收集服務對象意見,朝下“看”。每年年初通過版面、電視、報紙等將14個鄉鎮、110個縣直單位的年度重點工作、服務承諾等向廣大服務對象公示,定期召開服務對象座談會或上門走訪,自覺接受他們的監督。三是收集代表人士意見,深入“看”。聘請24名市、縣兩級“兩代表、一委員”和離退休老干部擔任干部監督員,收集社會代表性人士對全縣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思想圈”中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識,“工作圈”中的紀律觀念、工作業績,“社交圈”中的交友范疇、處事原則,“生活圈”中的治家之道及道德修養等“八小時以外”的“口碑”,并制定了《萬榮縣干部工作監督員管理辦法》,建立了領導干部“八小時”以外活動信息庫,將領導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的表現情況納入信息庫管理,作為考察、評價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四是收集社會公眾意見,廣泛“看”。依托萬榮政府網和12380舉報網,開通了“書記熱線”、“縣長信箱”、“在線訪談”、“民聲通道”、“監督投訴”等溝通平臺,群眾可通過發送手機短信、電子郵件或撥專線電話等方式,向縣委書記、縣長提出意見、建議,為群眾參與監督、提供信息創造條件。如此拓寬群眾言路,擴大了群眾的參與程度,增強了群眾的主體意識,有效地將“兩只眼”變為“千只眼”。
(范 琪)
點評:干部監督工作要適應新的形勢,必須拓寬視野、拓展廣度,還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建立多元化、常態化、制度化的監督網絡,以“網”的延伸填補過去“點”的空隙,使干部監督到邊、到底、到位。
為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的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探索和創新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促進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保持離退休干部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鼓勵引導廣大離退休干部在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培養教育下一代上發揮示范和教育作用,在構建和諧孝義中發揮服務和推動作用,孝義市積極成立了老干部黨校,并將黨校的教學與市老年大學理論課相結合。這也標志著孝義市老干部黨建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為對廣大老干部黨員進行教育培訓、切實加強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堅實的平臺。這既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好新時期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舉措,更滿足了廣大老干部多年來的共同心愿,對于切實落實老干部政治待遇,加強新形勢下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調動老干部黨員在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使廣大老同志、老黨員始終做到“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具有重要意義。
(郭克耀)
點評:老干部黨校的成立,是老干部工作領域的拓展和豐富,與傳統意義的黨校既有相同點,又有其特殊性,但無論是姓“黨”的共性,還是屬“老”的個性,將老干部黨校辦成退休干部自己的“黨員之家”,辦成他們的學習園地,發揮老干部政治優勢的主陣地,展示老干部精神面貌的平臺,讓老干部樂于參與、樂在其中,充分享受晚年生活的樂趣才是最終目的。
一是健全基礎設施。縣財政撥付專項資金,購置了服務器、電腦等專用設備,設置了專用辦公地點,為信息系統建設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二是注重業務指導。抽調和配備專職人員,專門從事信息系統建設的業務指導、信息審核和數據匯總規范工作,召開專題工作部署暨培訓會,并通過電話釋疑、現場演練等方式,及時開展技術交流,對各單位信息采集、審核、錄入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技術難題進行業務指導,確保了信息填報的準確性。三是嚴把審核關口。對采集對象的“三齡兩歷一身份”進行嚴格審核,保證采集率、準確率達到100%;確定專人專機錄入,保證數據的安全、規范、準確;按照“逐級審核、逐級上報、誰審核誰負責”的原則,對上報的信息和基礎數據采取計算機審核和人工審核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審核,做到“必填項不能漏填,限填項不能多填,基本邏輯關系不能錯填,項目與內容必須一致”。
(張 源)
點評:公務員管理信息系統的推廣和使用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公務員管理的科學化水平,而且為各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準確把握公務員隊伍總體狀況和趨勢提供了數據服務和決策依據。在此項工作中,關鍵是要強化信息錄入員以及信息維護員的責任意識,要按照“誰管理、誰負責、誰維護”的原則,確保公務員信息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全面性,真正使公務員信息變成“陽光信息”。
榆社縣高度重視通過大學生村官創業帶動農民致富工作,在總結近年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建立“四項機制”降低大學生村官創業風險。一是建立專家評審機制,對大學生村官申請創業的項目進行評審,開展項目論證、可行性分析和風險評估,通過評估才可以立項啟動。二是建立跟蹤服務機制,選擇部分專家評估團成員、農村創業能手建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導師隊伍,對大學生村官的創業項目全程提供“一對一”技術指導、銷售顧問、政策咨詢等服務。三是建立協調幫扶機制,縣委組織部組織召開由各鄉鎮書記、縣直涉農涉項職能部門負責人、大學生村官參加的創業項目現場協調辦公會,幫助大學生村官解決創業中的困難和問題。四是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各鄉鎮政府、村委會拿出土地、特色產業等優勢資源幫扶大學生村官創業,并按股份制的辦法分擔經營風險,分享經營收益。積極鼓勵大學生村官“抱團”合作創業,采取“村官+農戶”形式,以大學生村官為創業主體,帶動和吸納當地村民參股入股,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
點評:降低大學生村官創業的風險,不僅可以使那些想創業又有好項目的大學生村官“美夢成真”,還可以使大學生村官創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為進一步落實群眾對“三公開”的參與、管理和監督,寧武縣建立完善“農民參政日”制度,真正把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和管理權賦予農民群眾。每逢單月25日和雙月15日由鄉鎮黨委書記或鄉鎮長主持舉行“農民參政日”活動,把“群眾答不答應、滿不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利用“參政日”活動,零距離傾聽群眾“說事”,面對面邀請群眾“議事”,并緊緊圍繞群眾呼聲來理思路、定措施、抓落實,全方位解決拆遷、征地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做到真情為農民群眾服務,真心為基層排憂解難。廣泛收集農民群眾意見建議,協調解決農民群眾問題困難,對事關發展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經鄉鎮黨委、政府研究后,在下個“參政日”予以答復和解決。同時,還要結合“干部下鄉住村”等活動,組織包村、住村干部深入基層一線,跟蹤督查落實,確保各類問題得到妥善解決落實,不斷激發農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全縣已組織2800余名農民群眾代表參與了“農民參政日”活動,共收集合理性意見建議110余條,解決各類問題、困難60余件。
(李 靖)
點評:“農民參政日”就是引導群眾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隨著黨務政務的不斷公開,群眾對自己的民主權利越來越重視。只有在民主自治中讓群眾廣泛參與,才能讓基層民主自治真正收到實效。
為了進一步健全農村干部激勵關懷制度,解決農村“兩委”主干后顧之憂。前不久,新絳縣調整了卸任農村“兩委”主干生活補貼發放標準,將原來以村人口數為基準改成以任職年限為基準,調整為四檔:連續15年—19年或累計20年—24年的每人每月50元,連續20年—24年或累計25年—29年的每人每月60元,連續25年—29年或累計30年—34年的每人每月80元,連續30年以上或累計35年以上的每人每月100元。據統計,去年全縣308名符合享受此項補貼條件的卸任農村“兩委”主干的這項補貼發放金額比以往增加了4萬余元,增幅達到30%以上,有效地調動了農村干部扎根基層、干事創業、服務群眾的積極性。
(寧旭康)
點評:關愛農村離任干部,使他安度晚年,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關愛離任干部,也能激發現任干部的工作活力,使之增強干事創業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