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勞
2012年9月12日,蘋果秋季產品發布會在美國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如期舉行。當天,蘋果股價以小幅跳空高開結束了持續兩天的下跌。隨著包括iPhone 5、iPod nano 7等產品的推出,股價重新跌回前日低點徘徊,但到尾盤時進場資金將股價迅速拉升到當日最高點。發布會尚未結束,重要媒體便紛紛表態。追捧和貶評,對iPhone 5和蘋果新CEO提姆·庫克,媒體和資本市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反應。這種強烈反差,不由令人將猶疑的眼光聚焦在蘋果公司獨掌門面滿一年的領導人身上。這個看似古板的繼任者,將如何在人們懷疑的目光中走出喬布斯魔咒般的身影?這個職業經理人又能否帶領蘋果公司在改變世界的道路上繼續狂奔?
在蘋果公司的繼任者問題上,喬布斯有更好的選擇嗎?
似乎沒有,或者說很難有。
或許是避諱,在《喬布斯傳》中涉及提姆·庫克的篇幅并不多,有限的文字也都是一些不咸不淡的客氣話。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喬布斯喜歡提姆·庫克,他曾告誡提姆·庫克:做一個決定前,不要想象自己是喬布斯,不要試圖用喬布斯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蘋果公司是一個太特別的公司,它完全是個人意志的投射,某種程度上它顛覆了已經成為通識的產品創新、管理制度和營銷法則。
這個世界上還會再有一個喬布斯嗎?
沒有。蘋果公司的獨立董事們早就知道這一點。在很多年里,他們一直在背著喬布斯舉行秘密會議。會議的目的便是尋找一個在喬布斯卸任后能繼續掌管蘋果公司的人。喬布斯曾被蘋果董事會驅逐,被迫出走12年。不過,這一次很幸運,董事會和喬布斯做出了非常接近的選擇。
媒體獲取的資料不能證明,在獨立董事們尋找繼任者的人選中,提姆·庫克是不是最佳人選,但喬布斯的提名的確生效了。董事會沒有反對,而且從一年多以來的事實看來,董事會堅定地認可和支持了提姆·庫克。
提姆·庫克曾對媒體說,“很多人認為我需要找到取代喬布斯的方法,但我認為喬布斯是無法取代的”。
提姆·庫克也許稱不上才華橫溢,但無疑是情商和智商都高超過人的典型美國經理人。在一年多的管理實踐中,他一方面用對教主喬布斯無條件的尊敬與緬懷增強人們對其值得信任的繼任者印象,一方面利用合法地位和市場迅速成功推動蘋果去喬布斯化的大改造。
提姆·庫克不是愚忠的傀儡,他絕對不會矢志不渝地按照喬布斯的路線一路向前。這種決定,并非對喬布斯的不敬。他一定深知,蘋果這種超級特別的公司一旦失去喬布斯的鐵腕統治和市場洞察以及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野心與熱情,就是永遠失去了。自己對蘋果公司能做到的最好,一定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和見識而做到的。愚忠地遵循過去的模式,只會落得畫虎類犬的可悲下場。
去喬布斯化是提姆·庫克登上蘋果領導人寶座后必須執行的最重要的戰略。
作為一家全球公司,蘋果當然要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幻,但統一的內部意志和高效的運作機制無疑是第一位的。正所謂以不變應萬變。長期以來,蘋果公司是喬布斯的一言堂。他只會真正聆聽少數幾個人的意見,大部分時間都遵從自己的內心,再讓蘋果遵從自己。蘋果公司大部分的輝煌都是這種專制統治與超人哲學的產物。
喬布斯在領養家庭長大,大學輟學熱愛冥想,視藝術與創造為人生最大樂趣,我行我素,無視既定規則與道德。
提姆·庫克則不同。
他從本科的工程管理讀到企業管理碩士,然后從IBM、康柏這些大公司一路走來,進入蘋果公司,一步步升遷至COO、CEO,走的是標準的經理人路線。他深居簡出,繼任后到2012年5月才第一次接受媒體公開訪問。提姆·庫克的確是一個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的人。他一面申明會堅守蘋果公司賴以成功的傳統,一面利用喬布斯的產品紅利所帶來的市場先機加緊鞏固地位,為下一步做準備。
對蘋果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改變。
“我要你們對蘋果保持信心,蘋果仍然是蘋果。我很珍惜蘋果獨特的原則和價值觀。喬布斯建立了一個與世界上任何公司都不相同的企業文化,我們需要繼續發揚它,它是我們的DNA。我們將繼續制造世界上最好的產品,滿足用戶要求,讓我們的每一位員工都以在蘋果工作而自豪。”
2011年成為蘋果CEO之后,在致公司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中,提姆·庫克如是說。
以市場角度來看,蘋果公司是憑借產品創新獲得成功的偉大公司。無論是早期的iMac、Macbook、iPod,還是這幾年的iPhone、iPad,均在細分產品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甚至對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人們印象中的蘋果,不僅僅是一個洋溢簡約美學的公司,更是能夠推出劃時代產品,以顛覆式創新推動行業發展的公司。令對手膽寒,令粉絲狂喜,蘋果的獨特魅力也正由此而生。
在《喬布斯傳》中,喬布斯曾對作者說,自己是一個產品導向的人,利潤從來不是他最關注的事情。在喬布斯被放逐之后,蘋果公司走入低谷,根本原因在于將對利潤的關注放到了產品之上。翻看蘋果過去一年的財務報表,可以發現其盈利規模和利潤總額都在不斷創下新高。提姆·庫克正在為公司和股東賺取越來越多的錢。也許他對產品有同樣的關注度,最終的結果仍是蘋果的市值創下新高,但蘋果的產品卻迎來一片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