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380余萬人口的蕪湖市竟然配備了11名副市長,大大超出一般職數。要知道,副職超編扎堆,很容易造成行政成本過高,同時導致機構臃腫,效率低下。不僅易產生“摩擦”、“內耗”,互相推諉、扯皮的局面,甚至滋生腐敗,引發激烈的官場斗爭,還占用過多的公共資源,加劇了財政負擔與社會不公。
由于國內目前沒有明確的政府“超編”標準,地方各級機關的編制及領導職數基本上都是地方自己說了算,從而導致冗官冗員、機構膨脹,尤其副職泛濫現象十分嚴重。現在問題是,如此龐大的行政團隊不僅增大行政成本,過度耗費納稅人的血汗錢,而且暴露出干部任用機制的無序和人事編制管理的混亂。尤其是如此龐大的行政團隊,極易衍生如下弊端:一是拍板環節增多,遇事扯皮推諉;二是爭權奪利,工于內耗,由此造成的后果可謂相當嚴重。
早在2009年初,中組部、中編辦就下發了《關于規范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書長配備問題的通知》,全面啟動全國官員 “減副”。但目前“減副”到底誰勝誰負,猶未可知。而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對現行干部人事制度動大手術。“減副”既不能重蹈以往“名減實轉,以轉代減”的覆轍,更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不僅讓優秀干部能進能上,還要敢于讓被減副職下去,直到把最不稱職的官員逼至行政格局之外,如此“減副”才能“減”出實效。就目前情況,“減副”能否減徹底,有賴于官場“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成為現實。而這不僅需要制度的構建,更要有一種遵從顯規則意識的官場文化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