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楓編譯
2012年2月,美國空軍參謀長諾頓·斯瓦茨空軍上將和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海軍上將聯合執筆,在《美國利益》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空海一體戰”:在不確定的時代促進穩定性》的文章,系統地闡述了空海深度一體化作戰的設想。文章指出,受軍費等因素的制約,美軍已無法通過武器數量或質量的擴張來保障現代化“反介入/戰區拒止”(A2D2)戰爭的勝利,而必須依靠空軍和海軍在跨領域作戰方面的緊密協調,實現戰力的級數提升。
為了提供比“空海一體戰”更低烈度的軍事選擇,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杰弗里·克萊因和韋恩·休斯教授在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在和平與“空海一體戰”之間》一文,提出“遏制中國的海上戰略”(以下簡稱“遏制戰略”)。該戰略主張不打擊陸地目標,甚至全力避免對任何陸地目標的攻擊,而是依托美國的潛艇優勢,著眼于第一島鏈內的海洋,將沖突限制在海上,以求避免沖突升級。第一島鏈包含日本、臺灣和菲律賓,所涉海域大多屬于中國的中近海,因此封鎖第一島鏈一方面可有效截斷中國的海上運輸,包括原料進口、產品出口和沿海的一般航運,另一方面也可有效保護美國在日本、菲律賓等地的軍事基地,更能在“威懾”到“空海一體戰”之間靈活控制烈度,從而為美國的安全決策謀得更大的靈活性。
文章提出,美軍可以大規模潛艇戰和水雷戰為主要作戰手段,同時輔以高速隱身導彈巡邏艇協助控制海面,海軍陸戰隊則伺機奪取離岸島礁(尤其是南海),但不攻擊大陸目標。文章認為,這樣的“遏制戰略”在和平時期就可以著手構建,導彈巡邏艇的駐扎和聯合行動,在政治上的敏感性遠低于航母靠泊,也便于參加反海盜、反走私、護漁、宣示主權等和平時期海上保安行動,有助于把從日本、韓國一直到菲律賓、新加坡的美國盟國融入統一的作戰體系之中。此外,新戰略的門檻比“空海一體戰”更低,便于美國更早顯示決心,起到威懾和制止升級的作用,也能給沖突各方以更多的時間,避免沖動反應。同時,降低介入門檻也有助于美國與盟國建立互信和實質性的軍事同盟。當然,“遏制戰略”只是美國戰略決策的選擇之一,在“遏制戰略”無法有效控制局面之時,還可以順勢升級到“空海一體戰”,甚至核大戰。
韋恩·休斯指出,美國不應過度強調“空海一體戰”,因為“空海一體戰”將不可避免地將戰爭引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只須實現足夠的海上控制,擾亂中國的海上貿易和能源進口即可,這樣一旦發生武力沖突,也能有效阻止中國從海上發動反擊?!岸糁茟鹇浴敝笇碌淖鲬鹦问?,可以從低烈度的截停檢查開始,目標為特定物資、原油等,最終可升級為海上封鎖。按照克萊因和休斯的設想,海上封鎖的關口可設在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或進一步延伸至呂宋海峽。這些海上關口遠離中國大陸,美軍的航母戰斗群不必過于擔心遭到中國的??沾驌?,同時也可實現對中國海上運輸生命線的封鎖。當然,封鎖這些海道還需要得到日本、新加坡,乃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盟友的配合與合作。除海上封鎖以外,美國海軍陸戰隊還可以武力奪取中國控制的南海島嶼,將中國的??樟α恐鸪瞿虾?,攫取中國南海石油、天然氣資源,甚至是建立直接針對中國的海空監視中心和導彈基地。
按照作者的設想,中國雖然擁有控制第一島鏈海域的地理便利,但美軍的潛艇優勢仍然十分明顯,以潛艇為主力的作戰方式,既可充分抓住中國反潛力量不足的弱點,又可有效避開中國反艦巡航導彈和反艦彈道導彈的威脅。因此,可以潛艇作為反艦和破交作戰的重型打擊力量,以導彈巡邏艇作為顯示海上存在作戰的主力,航母則負責從遠海提供前進空中掩護。
此外,在“遏制戰略”中,大量小型導彈巡邏艇的支援也必不可少。導彈巡邏艇雖小,但有其獨特的優勢,在截停檢查等海上執法作戰中,更是潛艇不可能取代的。典型的導彈巡邏艇排水量約600噸,可以裝載6至8枚反艦導彈,通過離艦平臺(潛艇、其他水面艦艇、有人機、無人機等)提供預警、偵察和攻擊引導,由電子對抗和點防空系統抵御反艦導彈的攻擊。
總的來說,“遏制戰略”在戰術上是進攻性的,但在戰略上是防御性的。不依賴基地的控制協調,而是倚重具體作戰單元的主動性;不尋求海空決戰,而是積小勝為大勝。作者建議,除潛艇和導彈巡邏艇以外的??兆鲬鹬髁Γ瑧诖驌舴秶獯?,以便及時提供必要的支援,如果交戰方主動升級沖突,直接攻擊盟國或美國的海外及本土基地,美國將在第一時間以全規模的“空海一體戰”應對。
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具體操作過程中“遏制戰略”或將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針對中國這樣一個區域性大國,即使“遏制戰略”能成功執行,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實質性作用,美國有能力在經濟和軍力上無限期延續“遏制戰略”嗎?美國如何解決“遏制戰略”艦艇需求與“大洋海軍”現狀間的矛盾,為實現“遏制戰略”,美國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借助盟國海軍力量?在實戰中,“遏制戰略”真的比“空海一體戰”更能威懾、推遲、控制與中國的沖突嗎?
對于以上問題,作者沒有給出答案。此外,作者還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戰術問題。第一島鏈海域多處于大陸架上,水不深,大大限制了潛艇的活動范圍。復雜水聲環境有利于隱蔽潛艇行動,但這卻如一把雙刃劍。在肅清中國潛艇(尤其是特別安靜的常規潛艇)之前,美國潛艇不敢放手獵殺中國水面艦艇和商船,而水下獵殺所需的時間較長,將不可避免地給“遏制戰略”的持續實施帶來變數。而且,中國空中反潛力量的存在,更給美國潛艇作戰帶來極大的威脅,遠離戰區的美國航母也未必能提供持續、穩定、及時的空中掩護。用擊沉一艘或幾艘中國大型關鍵艦船(例如航母)以震懾中國的想法則更加危險。美國一再公開聲明,擊沉美國航母等同于對美國的核攻擊,那擊沉中國航母是否也會引發堅決的反擊,則是一個不得不慎重考量的問題。
相比于攻堅或固守,潛艇更適合于獵殺,很難真正奪取制海權,所以“遏制戰略”提出,用導彈巡邏艇作為海面控制的補充。然而,導彈巡邏艇的適航性、自持力有限,在惡劣海況下連安全出海都難以保證,更遑論截停檢查和海上封鎖。此外,中國海軍擁有大量導彈巡邏艇,其中022型隱身導彈艇在火力、機動和速度方面更是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美國導彈巡邏艇相比于中國毫無優勢。在敵對海區且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對抗,絕非美軍理想中的作戰模式。
美軍的困境在某種程度上可與19世紀末到一戰之前的英國皇家海軍相比。當時,面對歐洲大陸上德國海軍的興起,皇家海軍在費歇爾海軍上將的領導下實行重大轉型,集中建造噸位和火力更加強大的新銳戰艦,力求維持超過第二、第三海軍強國實力之和的“兩強原則”,艦隊主力也集中到北海,由此確保對德國的優勢。但盛極而衰的英國已無力負擔沉重的軍費開支,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大幅度削減次要戰艦,從海外收縮,放棄次要的海外存在,拱手將地中?!白尳o”法國、意大利,將太平洋“讓給”美國甚至日本,僅借助盟國力量照管對英國至關重要的海外利益。費歇爾的這一戰略雖然保證了日德蘭海戰的勝利,但也在另一層面上加速了大英帝國的衰落。在英國極盛時期,歷史學家湯因比就通過羅馬帝國的興衰研究帝國興衰之道,如今皇家海軍的興衰無疑也應成為美國海軍思想界的研究重點。誠然,美軍戰略不由少數戰略思想家決定,但“遏制戰略”所代表的美國海軍戰略思考的走向值得關注?!按_保介入”還是“合理介入”或者“有效介入”,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