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一輪地方投資熱度不斷升溫,部分城市再次掀起新城開發熱潮。由于缺乏有效的產業支撐,沒有足夠的人口,用鋼筋水泥和磚瓦石塊在短時間內人為造出的這些新城,到了夜晚一片漆黑,無人居住,成為“鬼城”,這些新城區規劃面積和人口普遍超越現實。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調查發現,一些地方新城新區建設中普遍存在“數量過多、規模過大、標準過高”等問題。(《中國新聞周刊》)
在農村,養老問題比城市更突出,如農村老年人仍相對貧困,許多農村地區,養老設施和老年社會服務都是空白。一些自發的養老機構,沒有專業的設備,結果不斷的出現問題。比城市空巢老人更嚴重的是,農村老人的子女很多都是遠隔千里之外,一年兩年才能回來一次。一些老人有了病,很少主動去醫院看病。最后,一旦失能,老人就如同風掃落葉。而且農村整體的老齡化程度要比城市高出三個百分點,目前農村老年人面臨的最重要的三大風險就是收入減少、疾病、失能問題。(《光明日報》)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生產、傳播的門檻大大降低,在公眾得以創造真正多元、自主的新聞的同時,虛假信息的產生、存活也有了更廣闊的空間。2012年,盡管有謠言的事件占比有所降低,但謠言事件數量比往年仍有增多,謠言的傳播對該年度公共事件的傳播熱度、發展演變,仍帶來較大影響。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聯合發布2013輿情藍皮書《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3)》稱,對3115個有效樣本的分析顯示,2010年至2012年,平均約有7.87%的突發公共事件中曾出現過謠言。因此,對待新媒體作為信息源首曝媒介的輿情事件應當謹慎,尤其是博客、論壇和微博,更易引發謠言傳播。(《中國青年報》)
近日,教育部發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該規定旨在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以期推進應試教育邁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對此,學生歡呼,家長和學校冷看。在高考指揮棒“統領全局”下,學生們的升學壓力已從高考蔓延至中考甚至小升初的考試,“減負”的口號已喊多年,卻仍未見成效。長春東北師大附中一名教師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從小學到高考,這是一個連續性非常強的教育過程,小學減負了,中學課程仍然不變,家長怎么能讓孩子放下負擔?”似乎,又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南方人物周刊》)
中國人正開始熟悉一種并不常見的疾病:熱射病。快速發展的城市,正被質疑患上同樣的疾病。城市規劃中“局部的單一的小決策”,已帶來了整體的系統的生態環境破壞。我們太強調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對自然的水、自然的風道、棲息地、綠地、山地,這些生態的基礎設施建設,卻一直投入不足。(《領導決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