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
根正苗紅的家庭出身,黨、政、團的全方位歷練,歷經河北、陜西、黑龍江和貴州四省多個領導崗位錘煉的栗戰書,2012年9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基層出身,在政壇上拾級而上,從政地域從華北到東北再橫跨至西南,從干事到縣委書記到市委書記到省委書記,這為其今日得以進入中南海奠定了基礎。
“兒男縱馬家萬里,志士吟詩淚千行。一夜秋風松江月,兩三燈火是故鄉。”2004年9月28日,從陜西調往黑龍江的第一個中秋,栗戰書寫下了這首題為《江畔思鄉》的詩。在注釋中,他寫道:“是夜,秋風習習,獨自在松花江畔走步,見明月倒映水中,兩岸燈火也在水中閃爍,不覺念及故鄉杜家莊南溝。回到住所,灑淚而作。”
杜家莊南溝位于河北省平山縣西部深山,正是栗戰書出生的地方。“戰書”這個名字里,隱藏著的不僅是一段家史,也是一種懷念。
杜家莊南溝溝嶺縱橫,是一個十分閉塞的小山村,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里卻是“共產黨的一個窩子”。
栗戰書的祖父弟兄四人,其中四祖父栗再溫在北京上大學時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回到家鄉,成為當地百姓公認的“大共產黨”。解放后,栗再溫曾官至山東省副省長。不過,對栗戰書的人生產生直接影響的卻并非四祖父栗再溫,而是叔叔栗政通。
栗政通生于1923年,1937年入伍,追隨王震將軍參加了抗日戰爭,親歷了百團大戰以及后來的保衛延安的戰斗。1949年,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最后勝利之時,這位身經百戰的營長在陜西眉縣壯烈犧牲,年僅26歲。
2001年,栗戰書在叔叔犧牲52年之際,寫下了一篇長文《寸心的表白——緬懷叔叔栗政通烈士》,其中寫道:“當他為人民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時候,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偉大的英雄,是我崇敬的偶像。”此時的栗戰書已到陜西工作三年,任省委組織部部長。
1972年,22歲的栗戰書從石家莊地區財貿學校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成為石家莊地區商業局辦公室的一名干事,四年后調入地委辦公室資料科。
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上出現一種否定共產黨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思潮,引起栗戰書的思考。他想到了好久沒人唱的那首歌——《社會主義好》,于是寫了封信,寄給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他在信中建議高唱《社會主義好》,并將原歌詞中“右派分子想反也反不了”改成“反動分子想反也反不了”。沒想到,這封信后來被批轉到中宣部,并發表在1982年5月26日《人民日報》第四版,署名是“中共河北省石家莊地委辦公室栗戰書”。
栗戰書從此聲名大振,并一路升遷,33歲任縣委書記,36歲任團省委書記,43歲任省委常委、秘書長。
“從政以前,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記者。”2008年12月19日,哈爾濱大雪紛飛,時任黑龍江省省長栗戰書接受中央和香港部分媒體采訪時,坦露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這個秘密。“參加工作以后,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實現當記者的愿望,但至今仍是一名業余的新聞愛好者。”栗戰書說。
1998年,栗戰書調入陜西,任陜西省委常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兩年后,調任陜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2000年底,白水縣農民王志孝曾被鎮派出所誤列為村里“鬧事者”險些被抓,嚇得躲到村外一個破土窯洞里受饑受寒藏了6天,結果身體落下了病。剛剛任組織部部長的栗戰書親自登門,代表黨委、政府給王志孝道了歉。
2002年1月,栗戰書被任命為西安市委書記。在不久之后舉行的“中國加入WTO與中韓經濟合作研討會”上,他提出創建“中國西安,西部最佳”的目標,將西安的未來發展定格在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
據說,栗戰書調往黑龍江后,西安一交警曾對一位路過西安的黑龍江司機說:“請給你們栗戰書副省長捎個信兒,我們西安人民想念他!”
2008年“兩會”期間,有記者問栗戰書:“退休后您最想做什么?”栗戰書的回答頗為從容:“我離退休還有幾年的時間,但是我現在也考慮退休后干什么,我想退休以后我能夠在黑龍江繼續為黑龍江人民做慈善方面的事業。”誰知兩年以后,栗戰書再次被派往西部,承擔起更重要的使命。
2010年8月,中央任命栗戰書為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可謂是中國共產黨高級干部里出類拔萃的既懂政治又懂經濟的通才。1983年,年僅33歲的栗戰書就出任了河北省無極縣的縣委書記;1985年,35歲的栗戰書躍格提拔為石家莊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1993年,43歲的栗戰書就走上了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的省級領導崗位。以后,他又出任陜西省委副書記、黑龍江省省長的重任。
栗戰書上任之初,就乘上一輛越野車向田間、工廠和貧民社區走去。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出發前,秘書和司機竟然不知道要去哪里,考察什么地方。沒有警車開道,沒有預定的考察點,沒有事先向任何地方打招呼,總共兩輛越野車,包括工作人員共5人,說走就走,隨時可停,直接進車間、到村戶,邊走、邊看、邊調研。越走栗戰書心里越沉重。
上任之前,他對貴州的困難心里是有準備的,但他沒有想到局面竟是如此嚴重:當時貴州省工業化程度和城鎮化程度僅相當于全國90年代中期水平,比全國落后大約15年左右;農業更是凄慘。全省88個縣有50個縣戴著貧困帽子,全國15%以上的貧困人口在貴州農村……
如此嚴峻的局面,急需一雙手,一雙巨人的手來開啟這道沉重的閘門,創造出一派萬馬奔騰、排山倒海的氣勢。
栗戰書回到省城,立馬和他同日到職的省長趙克志不分晝夜地縝密謀劃。審視中外歷史發展的經驗得失,梳理國內外現實發展的宏微案例,他們發現“工業化”的旋律總是最為強勁。直面貴州省情,求解“調整轉型”、“三農破題”、“消貧解困”,離開工業發展,同樣是“無米之炊”、寸步難行。省委書記、省長認識的高度統一,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奠定了思想基礎。
隨后,栗戰書主持召開了全省工業發展大會。他站在主席臺上,代表省委作動員,臺下坐滿了黑壓壓的聽眾,他們是貴州4000萬人民的領路人。
栗戰書動情地告訴記者,實踐證明:貧困,不是貴州永久的標簽;無奈,更不是貴州人的本質常態,貴州是一片充滿希望、前景廣闊的熱土,貴州人將在不甘落后、頑強奮斗中實現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