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學圖書館 河北石家莊 050018)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在人們學習、工作、研究和生活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信息在質上的不確定性,在量上的無限擴展性,給人們評價、理解和利用信息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準確而迅速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和有效地分析、評價、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成為信息時代人們生存立足的必備技能。信息時代的高等教育不同于傳統的高等教育,兩者最根本的區別是從以教師為中心,以面授教育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而信息素質正是學生在現代教育模式中必須掌握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所以開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我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主要形成了以通用計算機文化課和文獻檢索選修課為主體,輔以圖書館用戶教育的信息素質教育體系。授課教師一般來源于圖書館員或本院系專業教師。這兩種方式均存在一些問題:圖書館人員缺乏專業背景,課堂案例往往不夠真實;而專業教師又不可能對圖書館的資源深入了解。因此,國內外均有學者提出構建“圖書館員(學科館員)—學科教師”的新型信息素質教育模式:將圖書館的信息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程結合,讓學生直接在課堂中學到專業資源的分布、識別,了解信息檢索的基本流程,使學生在以真實學習案例為基礎的整合教育中切實學會高效率地檢索所需的信息資源,提升學生的信息素質。筆者認為有必要與學科專業教師合作,將信息素質教育嵌入專業課程中,探索信息素質教學的新模式。
信息素質是大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適用于所有學科,所有的學習環境,所有的教育形式。將信息素質的教學內容嵌入課程教學中,并不是信息素質與專業課程兩個課程內容的簡單疊加,而是運用整合的原則,利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各項能力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有利于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信息素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從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長期過程。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運用科學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基于這種認識,應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的預設,決定著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評價。
1.分析學習需要
教學設計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解決問題首先應從尋找問題及其根源開始,只有找到問題,弄清原因才能解決問題。學習需要分析就是鑒定教學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總的目標,為編寫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等教學設計的各項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
2、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中,必須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既有利于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媒體的選擇,也便于教學評價的有效進行。目標應事先確定,并將學習的結果用明確的術語加以表述,而且也應讓學生清楚。它包括課程、單元和課時目標三個層次,是一個上下貫通,有機聯系的系統整體,解決“為什么教”的問題。
3、設計教學策略
設計者要將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其他相關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安排合適的教學事件,確定合理的教學過程。實際上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在設計教學策略的同時,還要選擇恰當的教學媒體,由于沒有普遍適用的萬能媒體,因此,教學設計必須要根據不同的信息和資源來選擇和安排教學媒體,以其得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4、實施教學評價
在設計方案試行過程中,對其可用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教學目標能否達到等進行了解,是一種形成性評價。評價目的是獲得教學設計的成果與否的信息以及問題所在,并決定對教學設計成果是否作進一步的修改,以求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將整體性的教學設計過程分解成若干要素,是為了更好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發展整個教學設計的技術。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要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保證學生、目標、策略和評價四個基本問題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輔相成,產生整體效應。
1、設疑引入,激發興趣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思考,交流探討來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掌握檢索知識。這里問題創設是關鍵,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對學生有一定的指向性,新穎性或實用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現實的信息需求,主動學習。它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信息加工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深入,協同學習
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唯一的知識傳授者,學生一方面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有限的知識,另一方面又可利用無限的網絡資源獲取相關知識,并不斷提出新問題。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的合作伙伴,整個過程是一個圍繞同一問題、大家分頭獲取信息、提出不同問題,相互討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
學生可能根據課程的特點和需要,創建自己的多媒體演示文稿;可以上網查詢所需的各種材料和資源,并共享資源,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其他學習者共享;還可以分組協作,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增強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
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各種資源為輔助,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模式,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
3、時實評測,不斷調整
這是一個檢查錯誤和修改錯誤的過程,是不可或缺的。包括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講評三方面,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
學生自評可以對在探究練習過程中得出的結論、見解、方法進行反思。
每個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廣度、深度及理解有一定的局限,通過互相展示、交流,能促進同學間的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同時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教師講評可以通過問答、討論、辯論、演示等多種方式進行,不給予對或錯的直接答案,重點是引導、啟發學生重新思考,培養創新精神。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能力的提高,強調的是學生探索的經歷和方法的體驗。在這一環節,目的不是對學習下結論,而是了解學習情況,看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還存在什么問題和難題,從而對教學工作及時的調整和改進。
1、加強教師隊伍的信息素質。教師是教育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這種素養將直接體現在信息素養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信息素養的高下,直接影響著信息素養與課程整合的達成度。建立一支素質優良、師德高尚、具有駕馭現代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能力的教師隊伍勢在必行,這也決定了未來的教師要具有掌握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及其相關的信息素質,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是我們首先要正視的問題。
2、將具體的課程教學與信息素養教育相結合。圖書館專業人員,計算機教師和學科教師三方合作,在課程教學中營造出基于資源學習、問題學習的信息素質環境,將通用的信息技能與課程內容有效整合。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師的編寫課程提綱和設計作業時,將信息素質教學嵌入到該門課的授課、作業、實習、考試等自修教學環節中,使學生將信息素質作為一種必備的專業內容,而不是額外加入到專業課的“添加課”。
3、信息素質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發展學生收集、分析、處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的能力,并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實現知識的探究、問題的解決,師生的信息素養都將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提高。
4、重視信息素質與課程整合教學的評價研究,改進教學實際效果。整合質量的評定不能沿用傳統的評價體系,要運用新的學習理論,結合信息素質的教育的特點,將信息技術因素的影響充分考慮,建立適合的評價指標。評價重點關注:①學生主體性的發揮,②師生角色的定位,③學生能力的培養(包括搜集加工信息、分析解決問題、交流合作表達、創新意識能力),④信息技術的應用。
教學模式是一種設計和組織教學的理論,并無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不合適。教學模式也沒有定式,具有相對性和開放性,不同的學科教學、不同的教學階段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也可多種教學模式結合應用,交叉進行。
信息時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作用并不可忽略。教師是學生學習中的指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是學生進行高效自主學習的關鍵,只有具備高信息素質教師,才能培養出高信息素養的學生。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才能適應信息時代教育的需要。
[1]唐艷春 基于信息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程整合模式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0(8)P134
[2]龔芙蓉 國外高校信息素質教育之“嵌入式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啟示 [J]《圖書館論壇》2010(6)P147-149
[3]李文靜 高校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J]《圖書館學刊》2006(6)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