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璐 高嵩淞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8)
1931年至1934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在陜西和甘肅交界地域開展革命武裝斗爭,開辟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這片地區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消息閉塞,經濟蕭條,群眾長期受剝削壓榨,革命性高。黨帶領群眾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政權、軍事、經濟、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還在有限的局部執政時間內發行了自己的貨幣,為穩定根據地物價,促進商品交流、繁榮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1年至1935年,以照金和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先后建立。這片區域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是一片以農業為主、農牧業結合的地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當地人民世世代代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這里溝壑重生,地勢險要,交通阻塞,資源匱乏,經濟凋敝,教育文化相當落后,既沒有工業和產業工人,也沒有大規模集中居住的居民。這里農耕技術落后,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加上地主豪紳、國民黨軍閥長期殘酷的剝削壓榨,人民在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的困境中苦苦度日,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生活十分艱難。
占總人口90%的農民沒有或很少占有土地、牲畜和農具等生產資料,只有依靠租地、租牛、借債和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計。地主對債戶借債的條件十分苛刻,一般是按一塊銀元月息三分來計,有的地主則是按一塊銀元月息十分來計,并以債戶的土地房屋作為抵押品,如果未能按期償還,作為抵押品的土地房屋就歸地主所有,許多農民就是這樣被逼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除此之外,當地的封建軍閥還征收各種苛捐雜稅,種類繁多,不計其數,如“白地稅”、“屠宰稅”、“軍費”、“壯丁費”、“維持費”、“鞋襪費”、“犒賞費”等。更有甚者,官吏拷打百姓,百姓還要繳納“手棍費”。[1]在軍閥混戰頻繁、土地集中和饑民生活疾苦的條件下,廣大農民具有強烈的革命要求。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建立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要進行土地革命,加強經濟建設,以解決當地百姓的民生問題。
20世紀20-30年代,國內幣制紊亂,壟斷資本猖獗,嚴重束縛了經濟發展,也阻礙了國家統一;同時,外國鈔票在國內大肆流通,使國內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也侵害了國家主權。一些有識之士提出要實行幣制改革。1933年,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布公告“所有公私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確立了銀本位,基本統一了全國貨幣。然而銀紙幣發行并未統一,全國有發行權的銀行達30多家,所發行的鈔票各式各樣,而輔幣仍然是銀角、銅幣并行。直到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以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民四家銀行所發行的貨幣為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同時規定實行白銀國有,以及換匯通過英鎊來計算(法幣1元等于英鎊1先令2便士半)。然而法幣并未規定自身含金量,而是與英鎊、美元掛鉤,穩定性極差。根據地的情況則更為糟糕。在消息閉塞、經濟蕭條的情況下,根據地的金融狀況更加混亂,流通中的貨幣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銀兩、銀元、法幣、甚至當地豪紳印制的紙幣都充斥在市場上。這種混亂不堪的貨幣制度,為根據地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
1931年7月,劉志丹、謝子長帶領紅軍陜甘游擊隊來到子午嶺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發展革命武裝,開展土地革命,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游擊隊伍迅速壯大。1932年12月陜甘游擊隊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2團。1933年3月,紅26軍開辟照金根據地,成立了陜甘邊區特委,開展革命武裝斗爭,但是在國民黨的猛烈進攻下,1933年11月照金根據地失守。陜甘邊特委迅速召開會議,決定重建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根據地。1934年2月,陜甘邊革命委員會成立,南梁根據地初步形成。1934年11月,陜甘邊區工農代表大會召開,大會一致通過了《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土地決議案》、《財政決議案》、《糧食決議案》等重要文件,決定正式成立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習仲勛任主席,下設土地、勞動、財政、食糧、肅反、工農監察、文化、婦女等委員會。會議還選舉成立了陜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赤衛軍總指揮部。
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非常重視根據地建設,為了推動邊區經濟文化建設,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前線,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政府開展了大量工作,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比較完善的政策和法令,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即土地政策、財經糧食政策、軍事政策、對民團政策、對土匪政策、各種社會政策、肅反政策、對知識分子政策、對白軍俘虜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其中財經糧食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設立集市,發展貿易,保護小商販,鼓勵白區小商販來蘇區做生意。發行邊區貨幣,建立蘇區金融體系。繁榮蘇區經濟,改善邊區人民群眾生活。解決紅軍的財政供給。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保障軍糧供應,保證人民生活。蘇區政府的財糧主要取之于豪紳、地主,或在市場購買。建立流動倉庫,分散儲備,對農民不征糧。爭取“二流子”參加生產。對紅軍家屬、社會殘廢、孤寡者實行救濟。建立牧場,喂養豬羊,減輕人民負擔。加強廉政建設。
邊區蘇維埃政府領導建設發展根據地的同時,還要與敵人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斗爭,貨幣斗爭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貨幣是普遍被接受為交換媒介的經濟工具。在專業化分工發達的社會,如果沒有貨幣,人們只能進行物物交換,這必然會發生極大的混亂和歷史倒退。貨幣要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至少要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其價值,如果貨幣不能保值,人們就會降低對真實貨幣的需求。如果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貨幣的保值功能就幾乎喪失殆盡了,人們拿到貨幣后要么立刻消費,要么干脆退回到物物交換。流通中的貨幣要與儲蓄和商品總量保持大體合適的比例,否則就會造成經濟混亂。邊區蘇維埃政府在分析根據地經濟狀況后,認為要發展經濟,唯有抵制法幣和發行蘇幣。
1934年美國實施白銀法案,大量從國外收購白銀,導致中國國內白銀大量外流,國內銀根緊縮,人民購買力下降,物價暴跌,貨物滯銷,國內經濟低迷。為了防止白銀外流,恢復國民經濟,國民黨政府進行了幣制改革。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宣布實行法幣政策,用法幣代替銀元成為全國統一的貨幣。然而法幣并未規定自身含金量,其價值基礎既不是銀本位,又與黃金沒有直接聯系,而是以對英鎊、美元的匯率來表現自身的價值。法幣政策的推行,實質上使國民黨政府完成了對全國金融系統的壟斷和控制;使法幣價值波動被動取決于英鎊、美元的波動;使法幣的價值符號與本身價值相背離,為國內經濟埋下了隱患。
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消息閉塞,經濟蕭條,貨幣的使用混亂不堪,甚至還流通著地主豪紳印制的紙幣。雖然深入進行了土地革命,但是蘇區商業運轉仍然困難重重,國民黨鈔票的時效性、穩定性差,今天到手的鈔票明天就失效了,群眾吃了不少苦頭,商業發展也停滯不前。因此,根據地經濟建設的政策中明確提到禁止使用國民黨的貨幣,在根據地市場上禁止收兌法幣。在抵制法幣的過程中,采取的辦法有:禁止法幣流通,取締法幣黑市;沒收流入的一切法幣。一切人員入境時都禁止攜帶法幣。對于已經流入根據地的法幣,要么全部沒收,要么令所有者限期攜帶出境。這樣做既保護了根據地經濟,又照顧了一些群眾的利益。
為了加強根據地的金融貨幣管理,穩定物價,繁榮經濟,蘇區政府成立了陜甘邊區銀行和造幣廠,發行貨幣。但是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既沒有紙張,又沒有印刷機器,最后只能刻制木板來印刷貨幣,印在白洋布上,加蓋邊區政府大印,先涂上一層麻油,再用熱油處理,以防止布幣褪色。經反復試驗,最終手工印制成功,并發行了第一批貨幣,按票面分黑色1元、紫色5角、藍色2角、紅色1角四種,共3000元,群眾稱之為“油布票”或“蘇幣”。一開始,蘇幣的流通并不順利,群眾對蘇幣都持懷疑態度,到集市去也只是觀望,不做買賣,商人們更不樂意收蘇幣,怕虧本。為了推動蘇幣流通,邊區財政委員會規定群眾和商人可直接用蘇幣兌換銀元,并設立了兌換處,但禁止法幣兌換銀元。此時的蘇幣以銀元為標準金,與銀元等價,1元蘇幣兌換1元銀元,票面上還印有“隨時兌換現金”的字樣。
為了發展生產,滿足群眾的生活需要,蘇區政府十分重視商業貿易工作,并在白馬廟、荔園堡設立集市,確定每月初一、十一、廿一為集日,方便當地農民調劑余缺、物盡其用。在當時法幣嚴重貶值的情況下,蘇幣的穩定性和便攜性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信譽,很受人們歡迎,從而吸引了白區商人來蘇區做生意,極大地促進了根據地商品流通。“每逢集日,白區商人運來蘭、白布匹、粉連紙、綠紅紙、油墨、食鹽等物品,又在集市上購買牲畜、土特產、大煙、白洋、熟米、細糧、馬料等”[2],政府歡迎并支持保護與白區商人建立貿易合作關系,這些商人晝伏夜出,多次冒著危險為根據地運來一批批特需物資。蘇幣信用不斷提高,開始取得支配性地位,使我對敵的貨幣斗爭取得了主動,保護了根據地人民的利益,不但打擊了法幣,穩定了物價,而且保護提高了蘇幣的價值,打破了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
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貨幣政策主要包括打擊排斥法幣、有限量地發行蘇幣,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這一政策不僅促進了陜甘邊區對敵斗爭的順利發展,而且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財經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做出了重要貢獻。
貨幣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為交換媒介、具有價值儲藏和計算單位功能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經濟工具。國家的一切建設都離不開貨幣,貨幣的含金量反應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貨幣的發行形式、流通方式、發行數量等都是形成貨幣政策的重要因素。正確的貨幣政策就是使貨幣供應機制和需求機制平衡運作,充分發揮貨幣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正確處理貨幣與商品流通的關系,使國家經濟穩步增長。
建黨初期,我黨就非常重視貨幣政策的制定。陜甘邊根據地成功發行貨幣,對當時還不是執政黨的我黨來說具有特殊意義,這充分反應了黨控制經濟的能力。這說明只有把經濟搞好了,才能有效地進行各項事業的建設。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對經濟建設的總方針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既要考慮經濟增長,又要考慮物價穩定,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片面強調經濟的增長,而是強調發展的質量。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在衡量所有利弊之后得出的必然結果。穩健的貨幣政策要與其他政策緊密配合、搭配發力,靈活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最終實現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邊區銀行的成立和蘇幣的發行,開創了我黨貨幣制度的雛形。蘇幣的發行,使物資交流成為可能;蘇幣的穩定性,吸引了白區商人在蘇區進行貿易活動,促進了根據地商品貿易的發展,從而刺激了根據地物資生產,活躍了根據地市場,振興了根據地經濟。采取集中宏觀調控,既支援了前線部隊,又保護了群眾利益,使農民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邊區銀行的基本業務就是存款與放款,通過銀行規定法幣價值標準,控制貨幣供應總量,為政府購買提供資金來源,為融資提供可靠保障,加強了根據地金融管理。根據地貨幣政策的實施,既要符合金融發展規律,又要適應根據地經濟基礎薄弱的特點,并且只能在根據地內部實施,這為日后陜甘寧邊區邊幣的發行積累了寶貴經驗,也對陜甘寧邊區金融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數量型的貨幣政策工具,就是通過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控制信貸總量和貨幣供應總量,控制市場和銀行流動性,從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邊區建立初期,商品稀缺,通貨膨脹,群眾的經濟生活及其艱苦。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如控制貨幣供應總量、收回市場上多余流動法幣,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抑制作用。價格型的貨幣政策工具,是通過利率調整、信用指導來調節經濟。根據地貨幣政策中的,如1元蘇幣兌換1元銀元、禁止法幣換兌,明確了蘇幣價值尺度,就是正確使用了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的雙重應用,穩定了物價,有效抑制了根據地通貨膨脹。根據地經濟開始好轉,自給自足成為可能,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保持金融平穩,應該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機制機能,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調發展的質量,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注釋:
[1]王晉林、陳永恭、張曼:《隴東革命根據地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頁
[2]劉鳳閣、任愚公:《紅二十六軍與陜甘邊蘇區》,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426頁
[1]陳永恭、秦生,星火燎原燃西北——西北革命根據地創建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2]王晉林、陳永恭、張曼,隴東革命根據地史[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
[3]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編委會,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4]王文泉、劉天路,中國近代史1840-194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西北革命根據地[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6]陜西革命歷史文件匯集一九三三年四月——一九三六年,中央檔案館、陜西省檔案館,1992,內部資料
[7]軍隊財務史料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財務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內部資料
[8]盧鋒,經濟學原理(中國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錢水土,貨幣銀行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