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利 柏學聚 劉競濤
(中共石家莊市委黨史研究室 河北省政協研究室 河北石家莊 050000 南京政治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3)
在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展和創業史上,從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戰爭時期,是其全面發展壯大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堅持抗戰的革命斗爭實踐中,黨員人數由3萬余人發展至120萬人,成為一個全國范圍的成熟的馬列主義政黨,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也由5萬多人增加到340萬人,為奪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那么,中國共產黨是以什么“法寶”在艱苦卓絕的抗戰環境中實現壯大的呢?筆者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始終堅持了她的先進性,是她在這一時期實現發展壯大的最根本原因。本文擬以共產黨領導石家莊地區敵后抗戰的史實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
之所以以石家莊為例,是因為:第一,華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的敵后抗日戰場,也是我黨成長壯大的重要根據地;而作為華北腹地的石家莊地區,是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開展工作的核心區之一;第二,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投入到華北的日軍兵力,占到侵華日軍總數的三分之一,使石家莊成為戰爭重災區,也使得這里的抗戰斗爭異常艱難,縮影了中華民族的整個抗戰歷史;第三,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石家莊地區的發展情況與其在全國同期的發展情況非常吻合: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由于國民黨10年的殘酷剿殺,該地區中共組織大部份被搗毀,黨員人數只剩下2000余名[1];1945年抗戰勝利時,石家莊及周邊17個縣統計顯示,中共基層黨支部發展到2390多個,黨員發展達71000多名[2]。因而,研究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石家莊的奮斗史,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在堅守先進性中實現發展的。
一
堅持擔當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先鋒隊,以民族大義為重,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形成,把壯大自身與打擊外敵入侵有效結合起來
(一)開辟根據地,發展敵后抗日力量。合作抗戰達成之初,中國共產黨即著手大力發展黨員、組織群眾的工作,為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做準備。從1937年9月中共晉察冀省委成立到年底短短3個月的時間里,共產黨抓住全民抗戰激情高昂的有利時機,積極發展先進分子入黨,使石家莊地區的中共黨員數量從2000人迅速增加到5100人。隨著1937年10月中共晉察冀省委在阜平成立,以及八路軍的進駐,石家莊市周邊各縣大力發展黨員、恢復和建立中共各級組織。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定》,指出:“為了擔負起擴大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神圣任務……大量的十百倍的發展黨員成為黨目前迫切與嚴重的任務”[3]。根據這一決定,石家莊地區各縣迅速中共健全了縣級黨委,發展黨員和組建區、村黨組織工作進展很快。1938年5月,贊皇縣中共黨員數量迅速從100多名發展到2500多名,形成“紅五月”現象;束鹿縣從1938年4月份到年底,全縣黨員由100多名發展到1574名,而到1939年底,又增加到1982名,基層支部發展到204個,全縣除敵占區、近敵區外,80%的村莊建立了黨支部;藁城縣由1937年底的65個黨支部、758名黨員發展到1938年底的139個黨支部、1842名黨員[4]。各級黨組織深入細致的工作加上人民群眾高昂的抗日熱情,石家莊地區各縣農村廣泛建立起了中共組織及其領導的抗日組織。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把壯大黨員隊伍與創建敵后抗戰根據地緊密結合,很快形成了以東西向正太鐵路和石滄公路、南北向以平漢鐵路十字交叉所分成的四大塊敵后抗日根據地,囊括了石家莊市區周圍各縣[5]。敵后根據地的創建,為壯大自己、打擊日寇壯大提供了堅實依托。
(二)科學判斷形勢,做到真心抗戰、有效抗戰。在石家莊地區,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和敵后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與日寇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運動戰、游擊戰,從東部平原到西部山區,不斷襲擊日寇據點、破壞敵人通訊交通設施、螞蟻啃骨頭似地消滅日偽有生力量。共產黨運用依靠人民的運動戰、游擊戰基礎優勢,抓住機會集中發力,在石家莊地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成功抗敵的戰例,如1939年9月在靈壽縣一舉殲滅1000名日偽軍的陳莊殲滅戰,1940年1月元氏、贊皇抗日軍民反擊日偽九路圍攻中一舉殲敵800余名的馬嶺南佐戰役,1940年8月“百團大戰”中端掉17處日偽據點、斃傷900多日偽軍的正太路破擊戰等[6],有力地打擊了敵寇囂張氣焰、削弱了敵人實力。特別是在反擊日寇對根據地一次次的“掃蕩”和圍攻中,共產黨領導石家莊地區軍民遍地開花地開展運動戰、游擊戰,大小作戰達到千余次,打擊了敵寇,保護了人民利益,用行動彰顯了共產黨抗戰救亡的赤子之心。
與共產黨的作為相對比,國民黨在抗戰中不僅分化出了汪精衛投降叛國派,而且不少國民軍在不能速勝的情況下產生了畏難情緒,有的潰退,有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如,欒城縣議事會議長張化五,恭迎日軍入城,組織維持會,擔任偽縣知事。其它各縣替日本人組織偽縣公署的,都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地方上層人物[7]。此外,在抗戰斗爭中,一些國民黨部隊消極抗日甚至變節投敵。如國民黨冀察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石友三、冀察戰區第四縱隊司令侯如墉,起初是暗通日軍,而后則公開投敵,殘酷鎮壓我抗日軍民。所以,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石家莊始終充滿著投向與反投降、積極抗日與消極抗日的斗爭,而在這個斗爭中國民黨失去了民心,共產黨贏得了民心,贏得了發展的人氣基礎。
二
放眼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嚴肅抵制了共產國際的錯誤領導,堅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方針,奠定了在抗戰烽火中壯大的根本
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中的獨立自主原則,被實踐證明是十分必要的??箲鹬校瑖顸h一直堅持“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陸續秘密頒發了《防制異黨活動辦法》、《共黨問題處置辦法》、《淪陷區防范共黨活動辦法》等一系列反共文件,并專門成立了反共的“特別委員會”等,大肆在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制造摩擦,爭奪領導權。這種爭奪,在石家莊地區十分突出。如1938年上半年,在共產黨已于石家莊周邊普遍建立起抗日根據地和民主政權的情況下,國民黨仍重建了“河北省政府”,任命鹿鐘麟為河北省主席,張蔭梧為民政廳長、河北民軍總司令,喬明禮為河北民軍副總司令兼第二民軍總司令,力圖控制共產黨對敵后根據地領導權。同年冬,國民黨又成立冀察戰區司令部,委任鹿鐘麟為冀察戰區總司令。此后,鹿鐘麟在根據地實行所謂“三環政策”(即一環占束鹿、藁城,二環占平山、靈壽、行唐,三環占博野、蠡縣),目的是分割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鹿鐘麟一面標謗抗日,一面宣布抗日政權非法,取消冀南、冀中行政主任公署,擅自撤換各縣抗日縣長。此時,閻錫山部國民黨軍也從西部進入石家莊地區根據地,同樣是爭地搶權,撤換或殺害抗日政府領導人。國民黨喬明禮所部河北民軍在晉縣、藁城、深澤、束鹿、贊皇、元氏等地,大肆捕殺、毆打共產黨干部、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員和抗日群眾組織負責人,用武力逼迫抗日政府交權。在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主席、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鐘麟的部署下,石家莊各敵后根據地的抗日政府不斷受到國民黨攻擊,有的被隨意撤換了縣長、區長、村長,有的則被宣布非法,由國民黨另立一套行政組織。因此,一些地方出現了雙專員、雙縣長、雙區長、雙村長的混亂局面,甚至個別地方,如贊皇縣竟出現了國民黨政權、汪偽政權、抗日政權三種政權嚴重對峙的亂局,這給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進民族解放事業造成了嚴重困難。
面對這種形勢,1939年2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河北等地磨擦問題的指示》,指出:河北磨擦的原因,在于軍政不一致,是鹿鐘麟向八路軍搶奪政權和地盤所引起的;對于非理的進攻,必須反擊,決不能輕言讓步。根根據中央指示,八路軍、晉察冀邊區政府和共產黨石家莊各級組織,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有理、有力、有節的斗爭。
(一)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丑行,爭取政治上的主動。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爭地搶權、破壞抗日的行為,共產黨組織抗日群眾開展情愿、聲討等活動,使其陷于政治上的被動。如1938年10月,共產黨冀南第一軍分區一個營在藁城縣角中村正在圍殲40多名搶劫的日軍時,卻遭到喬明禮部國民黨河北民軍五支隊的背后襲擊,使日軍借機逃脫,分區部隊多人傷亡。為此,中共藁城縣委發動群眾開展請愿活動,找喬明禮當面講理;冀南第一軍分區抬著角中戰斗中犧牲戰士的棺材在冀南四十多個縣游行,聲討國民黨河北民軍五支隊破壞抗日的罪行。1939年2月,中共中央根據晉察冀邊區反映的情況,堅決要求國民政府撤換制造摩擦、破壞抗日的鹿鐘麟,由八路軍總指揮朱德擔任冀察戰區總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9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接受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采訪時,又揭露冀察戰區政治部主任兼河北省政府民政廳廳長張蔭梧在河北的不端行為,要求國民政府嚴加查辦[8]。雖然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的呼聲反應遲緩,但終究還是先后免除了張蔭梧、鹿鐘麟在河北的全部或部分職務。這種有理有節的斗爭,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磨擦活動。
(二)堅持又聯合又斗爭,把積極爭取團結抗戰與堅決回擊無理進攻結合起來。在石家莊的國民黨軍各部,在處理抗日與反共關系的上態度是不同的,因此,從建立最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出發,共產黨對他們也區別對待。一方面,大力宣傳聯合抗戰、一致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爭取團結,緩解摩擦。堅持又聯合又斗爭,保證了共產黨在領導敵后根據地抗日斗爭中的獨立自主。
三
切實維護和發展廣大勞苦人民群眾利益,推進根據地基層政權改革,不斷完善自身,營造了一方保障自己發展壯大的熱土
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是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的中心環節,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進行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箲鸪跗?,石家莊各根據地建立的的區、村政權還比較脆弱,尤其面對日軍對晉察冀邊區的猖狂圍攻,以及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摩擦和蠶食,有的垮了,有的癱了。各級黨組織對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這樣的現實,高度重視,認真研究改革舉措。1939年11月,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宣布:1940年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實施憲政。雖然這是國民黨對全國人民的一場騙局,但中共中央抓住這一時機,真誠表示擁護,并提出召開真正代表人民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憲法,實現新民主主義憲政。1940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抗日根據地政權問題的指示》,強調共產黨領導的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是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規定在政府機構和參政機構中實行“三三制”的原則。之后,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召開擴大干部會議,決定在晉察冀邊區開展民主大選舉運動。接著,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各級選舉準備會議,頒布了晉察冀邊區《選舉條例》、《縣區村暫行組織條例》、《邊區參議會暫行條例》。按照這些部署,石家莊各抗日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全面鋪開了自下而上的五級民主大選舉。這次大選,貫徹了共產黨提倡的 “三三制”原則,使根據地各級政權中,除共產黨員外,不僅有工人、農民、婦女、革命知識分子,還有愿意同共產黨合作抗日的地主、富農、國民黨員、開明士紳及其他少數民族代表,真正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性質。此后,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三三制”民主政權不斷完善,使社會各階層都有表達愿望的話語權,使群眾廣大群眾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綜上所述,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發展壯大,表象是人員隊伍的發展,而核心則是她維護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堅決性、先進性在人民群眾中產生的感召力、影響力更加壯大,這是她成為時代主導力量的根本所在。事實上,抗戰時期,國民黨也在大量擴充黨員隊伍。據統計,1937年國民黨就擁有165萬多名黨員,到1945年底,國民黨黨員總數接近900萬人(其中,普通黨員311萬多人,軍隊黨員485萬多人,海外黨員9萬多人),是中共黨員總數的8倍多。但是,由于國民黨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沒落性,決定其抗戰時期的擴張只是病入膏肓式的通體臃腫,并很快被時代所淘汰。
通過研究中國共產黨在石家莊地區的抗戰斗爭史,我們可以認識到,共產黨在抗戰御倭的8年艱苦斗爭中,以其無私愛國的精神建功立業、贏得了人心,以其坦蕩無畏的胸懷打擊了日寇侵略、挫敗了國民黨打壓,以其順應時代、靈活創新的謀略贏得了自身發展壯大。概括為一句話: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決定了她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保持了旺盛的發展活力。保持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們開創更加美好未來的精神財富,值得繼承下來,傳續下去。
注釋:
[1]中共石家莊市委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石家莊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231頁;
[2]同上,第461頁。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第 641 頁。
[4]中共石家莊市委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石家莊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238頁、242—243頁。
[5]石家莊地區四塊抗日根據地分別是:正太路以北、平漢路以西的晉察冀—北岳根據地,平漢路以東、滄石路以北的冀中根據地,平漢路以東、滄石路以南的冀南根據地,平漢路以西、正太路以南的冀西根據地。
[6]參見中共石家莊市委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石家莊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278、281、332頁。
[7]參見中共石家莊市委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石家莊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227頁。
[8]冀中抗日根據地斗爭史、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冀中抗日根據地斗爭史》,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