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梅,白 雪,李 莉,宋憲軍
(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科學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7)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國防體系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些是基于對現實環境的準確判斷而作出的英明決策,為我國今后的發展建設指明了方向,具有劃時代意義。
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強大的國防可以使我國爭取到應有的國際地位。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下,有利的國際地位可為我們爭取到優勢的國際資源和有利的外部環境,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有助于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此外,強大的國防也是實現人民各項權利的根本前提。當前,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前,唯有加強國防力量以對抗潛在威脅,為國家爭取有利的國際地位,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才能實現人民的各項權利。
國防建設離不開經濟建設,同時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又可反哺國防建設,為國防建設提供必須的物質保障,促進國防建設的發展,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國家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子孫后代的未來的方式換取經濟的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統籌兼顧,使三者建設互相聯結,互相協調,互相推動,形成合力,即注重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持續的、長遠的發展,而不是強調某一方的重要而破壞相互依存的條件。達到了這種狀態,才能實現三者的共同發展,促進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
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邊境地區,只有增加邊境地區的農民收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才能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安全,才能更好的建設我們的美麗家園。廣西是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如何在石漠化嚴重的邊境地區增加農民的收入,發展生態桑園是一個很好的增收途徑。
廣西是巖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也是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巖溶土地分布涉及10個市的76個縣(市、區),巖溶土地面積列全國第二位,石漠化土地面積列全國第三。巖溶分布區人口約1000人,約占全區總人口的25%。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800萬人,占巖溶區人口的80%以上。據2005年的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巖溶地區土地總面積832.25萬h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5.3%;石漠化面積237.9萬hm2,占全區土地面積的10.1%。石漠化以驚人的速度在西南大地上蔓延,僅1987年到1998年的12年就凈增了2.2萬km2,相當于我國22個普通縣的面積。目前我國土地石漠化的總面積已達11.35萬km2。據國土資源部2012年4月26日發布的數據,石漠化現象正以每年2%的速度吞噬著寶貴的土地,導致我國每年損失耕地30萬畝。
廣西石漠化地區的發展仍然面臨不少特殊的困難和問題,欠發達地區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普遍滯后于平原農區。
桑樹最明顯的生物學特征之一是其根系十分發達,桑樹根系分布近地面部分是水平根,深土層是垂直根,水平根和垂直根相互構成一個立體交叉的吸水固土網絡,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桑樹的防風固土能力和抗旱能力,還可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和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持水力。據測算,每年每公頃桑園可比無林地多涵水300m3,減少泥沙流失45t。在無其他植被的情況下,有桑園的農田區1年的固沙能力達到3067.8kg/km2,比無桑園農田區的侵蝕溝減少57%[1]。此外,成片桑樹林的保水保土能力更是優于其他樹種和植被,特別是在我國巖溶石漠化地區具有其他樹種不可替代的優勢。桑樹以其對生態環境的超強適應性和種質資源的多樣性廣泛分布于廣西全區,2012年廣西全區石漠化地區的桑園面積約為30萬畝,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生態桑園產業鏈經濟收益和生態效益顯著,在適宜養蠶的石漠化地區建設桑園,發展種桑養蠶,平均每年每畝桑園的蠶繭收入在3000~4000元左右;桑條粉碎后可用來種植食用菌,每畝增收近千元;部分桑枝條可用來做生物碳或燃料出售。養蠶后蠶沙廢棄物經沼氣發酵后可還田,既解決了居民的燃料需求又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另外,果桑或果葉兩用桑的桑園建設是石漠化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又一大亮點,桑果開發的深入使蠶桑產業附加值的增長既快又高,單是桑農賣果的收入就可以和其他果樹品種有相當的競爭力,畝產果1t左右,收入就是幾千元。如凌云縣泗城鎮隴雅村位于凌云縣東北部,是典型的大石山區,全村總面積2.5萬畝,共302戶1242人。2002年在村干部的帶領下種桑150畝,當年畝桑養蠶種1張,產蠶繭36kg,產值750元;次年畝桑產繭75kg,產值1800元,效益比種玉米多3倍。到2005年,全村桑園面積達3150畝,2011年全村產繭量87.6t,產值280萬元;生產桑枝食用菌27.5萬棒,產值35萬元;桑園間套種產值150萬元。全村桑蠶產業總產值達465萬元,純收入350萬元,戶均增收1.8萬元,人均增收3448元。
建設美麗家園的含義不僅僅包括環境優美,更包含著人民生活富裕、社會和諧、國防安定。石漠化地區發展生態桑園既可以保水固土防沙、改善空氣質量,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更可以幫助農民實現收入的增加,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沒有經濟發展作為支撐的美麗家園是缺乏物質基礎的;沒有國防的安定、民族的團結,美麗家園建設是脫離現實的;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美麗家園的建設是難以可持續發展的。石漠化地區生態桑園的建設,使我們的山更青、天更藍、水更綠、家園更美好。
[1]王 沖.生態桑園與畜牧業[J].北方蠶業,2006,27(3):17~18.
[2]秦 儉,何寧佳,黃先智,等.桑樹生態產業與蠶絲業的發展[J].蠶業科學,2010,36(6):985.
[3]湯凌飛.論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時代意義[J].安康學院學報,2008(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