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芬
(肇慶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0)
三次產業結構是指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構成及其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三次產業結構情況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也是反映地區經濟發展是否高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三次產業結構是否合理,關系到區域經濟長期的穩定發展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經過了不同的發展時期,三次產業的構成由“二三一”過渡到“三二一”的局面。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在20世紀90年代超過了第二產業,近3年來所占比例一路飆升,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與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的三次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是基本一致的。作為一個常住人口超過1270萬人,產業涵蓋三次產業的各行各業的超大中心城市,借鑒世界絕大多數地區三次產業結構所具有的普遍規律和經驗來分析廣州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進程,發現其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探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前,廣州一直是區域工業中心,工業產值居主體地位。改革開放以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家電和輕紡等工業發展迅速,逐漸弱化了廣州的工業中心地位,同時,廣州的物流、旅游以及金融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到1990年,廣州的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第二產業。
但之后的幾年時間里,廣州政府大力支持廣鋼鐵、汽車以及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第二產業比重的回升并超過第三產業,這種違背產業結構演進的普遍性規律的現象,實際上是政府強力干預經濟的后果。
但政府的政策并不是高效益的,同時,第二產業的發展本身就衍生了對第三產業發展的強烈需求。20世紀90年代后期,廣州第三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房地產和金融保險等產業發展迅速。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第一、二產業比重繼續下降。1998年廣州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4.83%、44.87%、50.3%。第三產業增加值已超過第一、二產業的總和。
進入21世紀后,廣州的產業結構更是明顯地表現出逐步向第三產業主導的特征。創新、科技、人才服務、信息共享、資本運營、現代物流等產業支撐效應逐步顯現。自然生態環境、能源及社會保障、重大基礎設施等促進產業發展的條件不斷完善。產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2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55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220.72億元、4713.16億元和8617.33億元,分別增長3.3%、9.9%和11.1%。自2006年來,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增加,近3年都超過了60%;而第二產業自2009~2012年的比重都跌到40%以下。
在1990年,三次產業對廣州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中,第三產業貢獻率最大,為61.2%。第二產業的貢獻率為37.1%,第一產業只有1.7%。1992年,第二產業貢獻率猛增至71.3%,一直到2000年都超過第三產業的貢獻率。但從2004~2011年,第三產業的貢獻率一直占優勢,在2009年達到68.1%,雖然在2010和2011年有所下降,但都維持在60%以上。從總體上看,第一產業對廣州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在2005年為-0.07%,而在2012年只有0.04%。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耕地面積不斷減少。1978的常用耕地面積為249479hm2,而到了2010年只剩下100647hm2,平均每年減少約3145.22hm2。耕地面積減少,其他產業用地增加,這也是導致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廣州農業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包括花卉新鮮蔬菜,水產冷凍出以及蔬果生態園及采摘園等環保型都市農業的發展非常迅速。
2012年,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0.9%),與其他主要大城市中,低于重慶(16.3%)和天津(16.1%),高于上海(2.9%)、北京(7.0%)、深圳(7.3%)和蘇州(7.4%),也高于全 國(10.0%)和全 省(8.4%)。
2012年,廣州工業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輕工業快于重工業。全市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總產值增速分別為14.8%和9.9%,輕工業增速快于重工業4.9個百分點。二是小微型企業快于大中型企業。全市規模以上小微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6.8%,增速比大中型企業(9.9%)快6.9%。三是民營企業帶動作用強。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17.1%,增速快于全市工業平均增速5.6%。四是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較快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長12.8%。五是產品產銷率上升,庫存壓力下降。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73%,同比提高1.0%。六是受國際大環境影響,汽車制造業呈負增長。全市規模以上三大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增長6.3%;其中電子產品制造業、石油化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分別增長16.1%和10.6%;汽車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6.3%,是歷年來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州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總體上呈逐步上升之勢,1992~2008年年均增長超過14%。2009年至2012年廣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突破了60%,2012年第三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3%。
在第三產業取得量的增長同時,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正在朝著分工細化和高級化的方向發展。例如,物流業已從單純的貨物裝卸承運向一體化服務轉變,把加工、分揀、包裝、配送、運輸、倉儲、代辦、配載、信息咨詢等緊密結合;在電子信息方面,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迅猛,目前,廣州軟件的市場份額已占到國內軟件市場總量的10%以上,廣州軟件產業整體實力僅次于北京中關村,集聚度接近我國臺灣省;在動漫制作方面,一批創意產業園相繼建立,以網絡游戲、動漫、手機游戲和與游戲相關的產業鏈初步形成。
廣州三次產業結構變化雖然符合了普遍規律,呈現出不斷高級化的特征,但廣州三次產業結構仍存在較大問題,不容忽視。
(1)廣州農業企業數量雖多,但規模不夠大,國家級、省級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不多,同時,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起步比較晚,農民組織化程度還較低,企業缺乏與農戶之間的聯結機制,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和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不強。
(2)廣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雖已基本建立,但不夠規范和完善。特別是農產品保鮮、貯存、加工和物流技術等環節發展滯后,嚴重束縛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升和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調整。
(3)農業科技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現代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程度不高,分散化的課題設置與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完全吻合,造成科技成果創新動力不足,導致可應用的科技成果少。
(4)農產品流通模式存在諸多缺陷。如由于流通環節過多導致農產品損耗增大和質量無法保證等。農產品企業中,其自營物流占到了物流總量的80%,只有20%的物流通過第三方來實現。此種狀況說明農業和第三產業的聯系不緊密,農業的效率低,這反過來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第三方冷藏物流的發展。
總體來看,廣州工業主要屬于資金密集型,產品結構以最終需求型工業產品為主,產品深加工程度低,檔次不高;對外貿易規模雖大,但出口的主要是輕紡產品,同時大量進口原材料和重工產品;工業增加值低,高科技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例偏小。外商投資的工業主要集中在加工IT業,這些產業的技術含量低,甚至只能算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掌握核心技術的外商相比,大多數廣州本土企業只是處于產業鏈條的底端。
(1)廣州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存在單位多而散,集中度普遍較低,知名龍頭企業少,總體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遠落后于上海、北京和深圳。2010年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對廣州高端服務業企業調查結果顯示,高端服務業規模小,龍頭企業少經營環境有待優化。人力資源環境方面,高級金融分析師、動漫創作者不多,具備國際訴訟經驗的律師,具有一定操作經驗和管理水平的物流策劃師等高端服務人才仍較少。廣州的人才稅收政策、人才培訓機制、生活氛圍和創業環境對這類人才的吸引力仍有待提高。財政稅收政策環境方面,與深圳、上海、天津、等地相比,廣州對服務業的財稅優惠政策僅限于金融、軟件和動漫、連鎖經營等少數幾個行業。某些優惠政策覆蓋范圍偏窄,僅限于特定企業不利于全面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環境方面,物流業配送體系不夠健全,會展業生活配套設施不足。廣州高端服務業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仍有待增強。另外,廣州的國際航班線路和密度與北京和上海相比差距較大,這也限制了會展業、物流業等高端服務業的國際輻射能力。
(2)廣州尚未形成功能突出、特色明顯的高端服務業集聚區,軟件信息產業欠大力發展。廣州金融業現有的4個集聚區目前仍比較分散,尤其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的集聚程度及功能不足,金融核心的作用尚難發揮。創意產業缺乏整體規劃,重復建設現象突出,園區建設方面力度不夠,配套設施不完善,園區規模企業數量及質量亟待提高。2009年國家統計局廣州調查隊對部分服務業企業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被抽中的60家軟件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從業人員數為204人,而從業人員在500人以上的企業僅占一成,其中58.3%的企業從業人員數在100人以下,最小一家企業從業人員數僅為2人,全部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僅有13家。總部經濟方面,廣州總部企業以區域性總部為主,國家級總部企業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較少。與北京、上海相比,廣州在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及進駐項目數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
廣州應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聯結機制。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物流體系的發展。加大經費投入,加強科技研究與推廣應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同時支持和鼓勵高品質、健康和休閑等無公害產品的生產。支持對于可以緩解精神壓力、休閑娛樂、勞動健身等鄉野的建設,完善體驗農村生活的鮮果采摘園的發展等來全面提高第一產業的發展空間。
制定并實施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專門化管理機構和服務機構,建立知識產權信息化服務平臺,提高實現知識價值的能力。同時,為了扭轉過度依賴外資企業的局面,廣州應著力實行“雙源并進”戰略,既要繼續發揮對外開放的優勢,進一步提升外源性經濟,也要積極拓展內源性經濟培育本土優勢產業名牌產品,提高本土研究開發能力,全面提升工業產業競爭力。
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已由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因此廣州規模以上工業產業應利用這一契機,重視吸引和引導外資,使之更多地進入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減少對一般加工工業的投資比重。同時加大對技術創新方面人才、科研經費的投入。
5.4.1 推動金融保險業發展
金融保險業努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積極爭取恢復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構建多元化的金融組織體系,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完善金融產業政策體系和綜合的金融監管協調服務體系的建設。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加快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和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的建設。
5.4.1 推動產業的發展
(1)現代物流業重點建設黃埔、空港和南沙三大國際物流園區,大力發展海港經濟和空港經濟。推進專業化物流基地建設,有利于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龍頭企業,構建完善的城市物流配送體系。積極推行電子標簽(RFID)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構建區域性物流信息平臺。加快形成以廣州為中心,服務全國、輻射亞洲、影響全球的現代物流網絡,使現代物流業成為廣州市服務業的重要支柱之一,把廣州建設成為中國南方國際物流中心。
(2)在商務會展業方面,需要要充分發揮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廣州國際會展中心的優勢,進一步辦好廣州博覽會、廣交會、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中國中小企業博覽會、廣州國際汽車展。利用好專業展會和特色會展這些平臺,培育發展面向國際的論壇、高端會議、和專業展會,培育和引入國際知名會展品牌企業,提高廣州會展業國際化水平,把廣州建設成為國際會展中心。
(3)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要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加快推進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設計、研發、咨詢、文化和時尚消費等五大類創意業態要加大力度發展。建設和支持出口型創意企業發展。
(4)在信息服務業方面,大力發展計算機服務、電子信息傳輸服務和軟件業業以及其他信息相關服務業。
5.4.3 加強廣州高端服務業發展的規劃
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完善政策扶持。緊緊抓住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契機,爭創高端服務業體制機制新優勢。爭取得到省政府及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支持,把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規劃建設好。完善高端服務業投融資政策,設立高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培育龍頭企業。加快高端人才引進,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廣州的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加強高端服務業領域的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以加快廣佛肇都市圈,融合發展為突破口,強化和提升廣州與泛珠三角區域城市在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商務會展、等領域的全面合作。進一步完善穗港澳高端服務業合作機制,要建立和健全穗港澳合作聯絡員制度和年會制度,通過承接穗港澳高端服務業轉移和加快引入港澳軟件外包、管理咨詢、市場調研、法律服務等高端服務機構,促進香港高端軟件企業與廣州市的優勢出口企業結成聯盟,聯合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研究,聯手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建設好促進知識交流和知識創造的平臺。
5.4.4 培育知識氛圍,發展知識載體
應對大學和研發機構等組織加強建設。引進、培育和發展知識型機構和組織,包括大學、研發型公司、科研院所等。改善高新區的知識環境,提高知識創造的素質和潛力。
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完善政策扶持,緊緊抓住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契機,爭創高端服務業體制機制新優勢。完善稅收優惠。逐步把更多鼓勵類高端服務業作為稅收優惠試點,如軟件開發、技術推廣、服務外包、工程咨詢、會展業等服務業。以白云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空港經濟區,以南沙開發區為主要載體的海港經濟區等服務業對外開放創新試點,優化高端服務業發展環境;爭取省政府及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支持,規劃建設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開展信用體系建設、產權交易業務、代辦股權轉讓、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金融創新試點,爭創高端服務業體制機制新優勢。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以促進廣州市高端服務業發展。提高政府管理服務水平,積極引導和及時分享有效信息,完善對三次產業的政策扶持。
[1]周權雄.廣州高端服務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管理,2012(2):88~89.
[2]米建偉,陳 強,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國際競爭力分析[J].發展研究,2012(2):29~33.
[3]鐘 堅.加快推進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升級[J].深圳特區報,2009(11):15~22.
[4]歐衛東.創新才會贏——對珠三角發展轉型的分析與認識[J].廣東經濟,2008(3):25~30.
[5]佚 名.廣州統計信息網[EB/OL].http://www.gzstats.gov.cn/tjgb/qstjgb/201203/t20120331_28370.htm.
[6]邱祝強,謝如鶴,林朝朋.廣州地區生鮮農產品銷售物流安全現狀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07(7):125~127.
[7]鄧紅生,黃邦海.廣州市有機食品發展現狀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8(3):91~94.
[8]甘信華,劉 峰.物流業與三次產業發展的互動關系實證研究[J].物流技術,2012(31):39~41.
[9]陳 荷.廣東信息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產業經濟,2006(2):197~198.
[10]左玉輝,華 新,柏益堯.經濟-環境調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1]李穗豫.蔬菜營銷渠道模式創新研究-以廣州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09(8):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