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輝
(福建省永春縣林業局,福建 永春 362600)
永春縣適合大量稀有的樹種生存,很多常見樹種都被列為國家林業的重點保護對象。長期以來永春縣都被作為栽種珍貴樹種的主基地,純種芳樟良種推廣項目是永春縣林業珍貴樹種發展的長遠規劃之一。永春縣現有樟林約1870畝,并逐年遞增,但隨著整體成片開發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香樟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據初步調查,永春縣香樟主要病蟲害有黃化病、炭疽病、潰瘍病、葉蜂、樟巢冥、樟大袋蛾、葉螨、黑翅土白蟻。此次調查,基本摸清了永春縣香樟主要病蟲害的種類,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方法,對促進香樟生長、提高香樟產量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調查主要區域位于福建省永春縣東經117°41′~118°31′,北緯25°13′~25°33′(主要分布在東關鎮、五里街鎮、湖洋鎮、桃城鎮、下洋鎮等),屬南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0.4℃,極端最高氣溫38.4℃,極端最低氣溫-2.9℃,全年無霜期337d,年降雨量1600~2100mm,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夏長不酷熱,冬短無嚴寒。全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土壤多為磚紅壤,表層黑色,腐殖質中等。
2.1.1 危害特點
發病初期,枝梢新葉的脈間失綠黃化,但葉脈尤其主脈仍然保持綠化,黃綠相間現象十分明顯。隨著黃化程度的加重,葉片由綠變黃、變薄,葉面有乳白色斑點,葉脈也失去綠意,呈極淡的綠色,隨后全葉發白,葉片局部壞死,葉緣焦枯,葉片凋落;嚴重時,則枝梢枯頂,以至整株死亡。黃化病開始多發生在香樟頂端,新葉比老葉嚴重,冬、春季比夏季嚴重。
2.1.2 防治方法
發生此病時,應改變香樟周圍土壤的酸堿度,提高葉片鐵的含量。在林地增添含鐵豐富的紅壤,施酸性化肥,如在土壤中施些硫磺粉,在根系周圍打孔灌注1:30的硫酸亞鐵液,樹干注射硫酸亞鐵15g、尿素50g、硫酸鎂5g、水1000mL的混合液,葉面噴0.1%~0.2%硫酸亞鐵溶液,或500~1000m的尿素鐵或黃腐酸鐵、檸檬酸鐵等,均有良好的復綠效果。要根治香樟黃化病,可因地制宜施用酸性客土及有機肥等,改良其立地條件
2.2.1 危害特點
該病以夏季和秋季常見。氣候干旱,土壤瘦瘠的地方發病較重;凡幼林林地裸露,地被物少的易發?。涣值赜糸]或間種其他作物的發病少。本病危害枝干、葉片和果實,癥狀主要特征是枯梢。枝條感病多在嫩梢、幼芽或傷口等處,初時,病部出現圓形或橢圓形褐色斑點,病斑黑褐色,略凹陷,以后逐漸擴大,最后枝干干枯,病部產生許多小黑點,植株生長勢衰弱。幼嫩枝干上的病斑開始時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初為紫褐色,漸變黑褐色,病部稍下陷,以后病斑連結融合,若繞枝條一圈,枝條上部變黑干枯,重病株病斑沿主干向下蔓延,最后整株死亡。
2.2.2 防治方法
適地適樹,選擇土壤肥沃、濕潤林地造林,是預防病害發生的有效措施。提高造林質量,加強撫育管理。如在土質較差地方造林,應施用有機肥料,并適當密植,或間種農作,作追肥壓青,促進香樟幼林生長旺盛,以利早日郁閉成林。剪除發病枝干、病葉,集中燒毀,并用波爾多液漿涂刷傷口。發病期間,可以1%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噴射防治,每月2~3次。
2.3.1 危害特點
該病為全株性傳染病,病害主要發生在樹干和主枝或枝梢上,不僅為害苗木,也能為害大樹。感病植株多在皮孔邊緣形成分散狀、近圓形水漬狀或水泡狀潰瘍斑,初期較小,其后變大呈現為典型水泡狀,泡內充滿淡褐色液體,水泡破裂,液體流出后變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縮下陷,中央有一縱裂小縫。受害嚴重的植株,樹干上病斑密集,并相互連片,病部皮層變褐腐爛,植株逐漸死亡。4月上旬至5月期間以及9月下旬為病害發生高峰。
2.3.2 防治方法
及時清除死亡植株,并用多菌靈或退菌特進行全株涂抹,1星期內連續用藥3~4次。
2.4.1 危害特點
此蟲年發生代數多,成蟲飛翔力強,所以為害期長,為害范圍廣。它既為害幼苗,也為害林木。苗圃內的香樟苗,常常被成片吃光,當年生幼苗受害重的即枯死,幼樹受害則上部嫩葉被吃光,形成禿枝。林木樹冠上部嫩葉也常被食盡,嚴重影響樹木生長,特別是高生長,使香樟分叉低,分叉多,枝條叢生。老熟幼蟲體長15~18mm,頭黑色,體淡綠色,全身多皺紋,胸部及第1~2腹節背面密生黑色小點,胸足黑色間有淡綠色斑紋。
2.4.2 防治方法
(1)化學防治。在幼蟲孵出,未結繭前這段時期內,可噴灑化學藥物進行防治,噴灑時間:4月中旬和5月下旬或6月上旬。藥物:0.5kg鬧羊花或者雷公藤粉,加清水75~100kg制成藥液噴殺;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45%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用其他殺蟲劑,噴殺幼蟲,效果較好。
(2)生物防治。幼蟲危害盛期可用0.5~1.5倍濃度蘇云金桿菌、白僵菌,在陰天或晴天傍晚噴霧或施放菌粉炮。
2.5.1 危害特點
普遍為害幼年香樟,幼蟲群集于新梢上取食葉芽,幼蟲吐絲結巢,將數片葉片粘連,葉絲綴葉結巢,幼蟲在巢內食害葉片與嫩梢,形成鳥窩狀,被害植株因此枯梢或整株死亡。嚴重發生時可將樟葉吃光,僅殘留枝梗。
2.5.2 防治方法
(1)幼蟲期已結成網巢,人工摘巢,剪除帶蟲枝葉,燒毀消滅巢內幼蟲。
(2)化學防治。幼蟲防治藥物可選用20%阿維滅幼脲2000~25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可加0.1%的洗衣粉以提高藥效)、0.3%高滲阿維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噴霧均勻并盡量淋透蟲巢。
(3)施藥適期。應抓住二葉蟲苞盛期,一代在6月下旬(發生量大的地段7月上旬再噴藥一次),二代在8月下旬9月初噴藥。至9月下旬,漏治地段應及時采摘蟲苞,并集中銷毀。
2.6.1 危害特點
在華南地區每年發生2代(長江中下游以發生1代為主)。部分幼蟲在8月中旬以后化蛹,羽化、交尾產卵,至9月中旬發生第二代。以老熟幼蟲在袋中越冬,越冬幼蟲在來年春季一般不再活動,或稍微活動取食,于4月底至5月初陸續化蛹。5月中旬開始羽化為成蟲,5月下旬為羽化盛期,同時大量交尾產卵。6月上旬進入幼蟲孵化期,以后幼蟲一直取食為害,直至11月以老熟幼蟲在袋中越冬。為害嚴重時,僅3~4d,即可將整株樹葉、嫩皮吃光。
2.6.2 防治方法
最好利用袋蛾天敵進行防治,如瓢蟲、螞蟻、蜘蛛、灰喜鵲、家蠶追寄蠅、姬蜂、小蜂和病毒等。9~10月,家蠶追寄蠅對大袋蛾雌幼蟲寄生率很高,一般達70%,有的高達98.89%;越冬期間,灰喜鵲可大量啄食幼蟲。
幼蟲行動遲緩,又無毒害,可用人工摘袋,并可用幼蟲喂養家禽。初齡幼蟲密集樹冠外圍枝梢上為害,可剪除有蟲枝。在新造林地嚴格檢查苗木,剔除其蟲袋,確保無蟲,使幼蟲不傳入新區。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噴殺,噴藥時,注意噴濕蟲袋。可應用大袋蛾雌成蟲性外激素的提取物誘殺。
2.7.1 危害特點
受害樟樹樹葉呈紅褐色褪綠,部分葉片脫落,葉面或葉背上有很多銹色污斑,害蟲群居在葉面或葉背上,主要以成螨、若螨在葉片上刺吸植物汁液,造成樹木葉片發黃變色失綠,呈現斑點、斑塊,嚴重影響樟樹生長和景觀。害蟲以雌成螨在樟樹的裂縫、樹皮縫內、土縫、落葉及雜草根際等處越冬,當植株發枝長葉時開始危害,靠爬行或借風、雨水以及隨寄主攜帶進行傳播,其繁殖的能力很強。
2.7.2 防治方法
(1)對易發生螨害的樹木,秋末給樹干束草,誘集越冬雌螨,早春將束草取下燒毀,冬季清除雜草及落葉,進行集中處理,以減少來年的螨口密度。
(2)生長季節葉片螨口密度小時,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50%溴螨酯或紅撲螨等藥劑,每7~9d噴一次,連續進行噴霧2~3次。
(3)生長季節葉片螨口密度大時,是防治和控制后期猖獗危害的關鍵,可噴20%的三氯殺螨醇乳油600~800倍液,對成螨、若螨、幼螨、卵均有很好的觸殺效果,且對天敵較安全,此藥不可與堿性農藥混用;或用20%的三氯殺螨砜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對幼螨及卵觸殺效果較好,能使成螨不能生育。
2.8.1 危害特點
食性很廣,主要取食須根,咬壞根皮,也蛀食樹干木質部和果實,危害極大。
2.8.2 防治方法
加強撫育管理,減少白蟻食料。挖出蟻巢,消滅蟻后。埋設滅蟻靈誘殺包誘殺。藥物防治,用80%亞砷酸、25%水楊酸、5%紅砒混合劑制成粉劑,噴入蟻道孔內。
一是科學種植,防止病蟲害發生。要適地適樹,改善生長條件,科學栽植管理。二是生物防治為先導,物理、人工防治相結合。生物農藥對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好,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無殘留,特別是防治后持效性長。三是慎選化學農藥,改善施藥技術。化學防治見效快,操作方便,在生產中仍廣為使用,但如果用藥不當對環境副作用很大。永春縣作為我國林業發展的主基地,加強香樟的病蟲害防治具有特殊意義。近幾年,永春縣樹木病蟲害數量逐年增加,不僅給永春縣地方經濟帶來影響,同時阻礙了林業的秩序發展,因此,必須針對病蟲害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方法,減少病蟲害對珍貴樹種的危害,以保證永春縣內的林木健康生長。
[1]李友恭,陳順立.樟樹尺蛾種類記述[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3,13(2).
[2]武振濤.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7).
[3]密淑芳.常見樹種的病蟲害防治[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6).
[4]劉啟斌,閻雙秋.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方法初探[J].吉林農業,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