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盛濤
(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環境保護局,遼寧 岫巖 114300)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人類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由于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忽視,導致了水源、土壤的污染,破壞了自然景觀和植被。據統計,全國已建成國有礦山1萬多座,集體礦山15萬多個,個體及其他經濟成分采礦點13萬多個;全國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的礦業職工達2100多萬人。但礦產資源的不合理地開發、利用,已經造成了礦山及其周圍環境的污染并誘發多種地質災害,既威脅到人民生命安全,也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岫巖滿族自治縣位于遼東半島的北部,是一個山多礦多的縣城,東及東南與鳳城、東港市毗連,西與營口、蓋州為鄰,南與莊河相接,北及西北與遼陽、海城接壤,隸屬遼寧省鞍山市。縣境南北長91.8km,東西寬75.5km,土地總面積4507km2。縣政府駐地岫巖鎮距省會沈陽243.6km,距鞍山市135km。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礦山資源的開發力度與日俱增,在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由于礦產資源大量開采也給岫巖的生態環境帶來比較嚴重的破壞。尤其是一些企業在開采過程中不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對生態環境和礦產資源造成的破壞日益嚴重。這一問題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要求切實加強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防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新的破壞,強化岫巖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作,促進礦山企業及周邊地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岫巖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金屬和非金屬尾礦42種,現已開發利用22種,主要為玉石、菱鎂、鐵礦、滑石、方解石 、鉀長石、鈉長石、金礦等礦種,礦產資源分布在全縣15個鄉鎮,面積約4000多km2,主要分布在偏嶺、哈達碑、大房身、三家子、牧牛、湯溝等鄉鎮。
岫巖縣廢礦石的產生主要來自礦山的開采、加工。在開采與加工過程中,廢礦石與尾礦渣排放于環境中,使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山體面積裸落,植被遭到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廢石渣亂堆濫放,是污染環境的主要根源,如占用土地、林地,損傷地表,破壞土地、林地,危害生物,污染水源等。根據礦山生態環境破壞調查,岫巖礦山企業總占地面積709.396萬m2,生態破壞面積為293.009萬 m2,其中,采場面積181.664萬 m2,排巖場面積82.165萬m2,尾礦庫存面積29.18萬m2。
根據礦區周邊土地污染現狀調查,全縣各鄉鎮礦區周邊土地受污染面積共計約310.227萬m2,重度污染面積62.34萬 m2,農田絕產面積18.63萬 m2,其余為中、輕度污染。
岫巖縣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生態環境方面的有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落實礦山復墾工作。“誰污染,誰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它體現企業對污染所造成的生態破壞的一種補償,治理污染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經常深入企業,宣傳礦山復墾的重要性,指導企業制定恢復計劃,督促企業完成治理任務。
長期以來,人們一貫重開采,輕規劃,重眼前,輕長遠,重效益,輕保護,加之這方面的法律不完善,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破壞,使得開發失控,對部分礦山脈破壞嚴重。
掠奪式開采,粗放型經營造成礦產資源的極大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造成集體和個體礦一哄而上,各企業為此而竟相壓價,開采技術落后,缺乏資金保證是礦山資源開發和保護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污染防治和生態恢復技術滯后,也制約了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礦山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不健全,企業采取亂采濫挖。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資金渠道不暢。
采礦廢石亂堆、濫放,竭力降低生產成本,導致礦山采剝失控,采出率低。
礦山普遍存在著采富棄貧、采易避難現象。礦產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多數礦山只注重經濟效益,環境保護工作做得不夠,對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少。
礦山環境保護立法是進行環境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措施和保證。依法治理,是實現礦山生態環境狀況好轉的積極有效手段。恢復治理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需要有法律強制手段對礦產資源的開發者或經營者的開采行為進行制約,以保證開采者在采掘礦產資源的同時不損害或盡可能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使岫巖縣的礦山企業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對礦山的生態恢復,要加大治理資金的投入,一方面要引進成功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同步進行、綜合整治、注重實效的原則。
環境經濟手段是根據價值規律行使環境管理的手段,使之具有政策導向、刺激和集資等多種功能。如收取生態補償費、排污收費、收取押金、建立基金等。
應陸續關閉資源浪費嚴重、管理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的礦山。關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特殊功能區內和城市主要交通干線兩側可視范圍內的礦山。對新建和允許繼續開采的礦山企業加強管理,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新建礦產資源開采項目必須符合礦產資源規劃規定的生態環境準入條件,即必須具備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通過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等相關手續。對新建礦山要嚴格依法審批,無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及環保主管部門審批意見的,涉及使用林地及采伐(移植)林木,需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批,否則,一律不予登記。
鼓勵礦山企業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也是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一條重要途徑。要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礦產資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同時,采取各種優惠政策,鼓勵礦山企業開展對“三廢”的綜合利用,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水平。
縣級主管部門應加強礦山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管,檢查礦山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執行情況,督促礦山企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狀況實行檢查報告制度,進行動態監控,對無環保措施或措施不力造成礦山環境進一步惡化的要依法查處,責令限期治理或停產整頓;情節嚴重并觸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直接責任人的刑事責任。
環境是資源的載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礦區的環境保護單靠礦山企業還遠遠不夠,它關系到人民健康、企業生存和社會穩定的大事,需要加大生態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力度,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相信在各級領導關懷下,切實解決復墾資金,給礦山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必將大大調動礦山企業的積極性,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還我們的礦山一片翠綠,為我們帶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1]王彩華,宋連天.模糊論方法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2]李曉冰,李富平.我國礦山土地復墾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2(4):52.
[3]馬彥卿.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J].有色金屬,1999(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