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國俊,陳惠明,巫春雄,鐘建軍
(浙江省遂昌縣林業局,浙江 遂昌 323300)
遂昌森林資源極其豐富,是浙江省林業大縣。遂昌縣擁有林業用地332萬畝,人均17畝,林木蓄積量730萬m3,森林覆蓋率82.3%,遂昌縣全境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縣境內河流分屬錢、甌兩系,總蓄水量7000多萬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達1.25萬m3,是全省人均的4倍多。水質絕大部分以Ⅰ~Ⅱ類高質水為主,山清水秀、夏涼冬青。水力資源蘊藏量40萬kW,可開發水力資源30多萬kW。遂昌縣正確處理了生態與產業,興林與富民的關系,加快生態林業建設,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公益林擴面工作,把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盤活森林資源作為推進經濟欠發達山區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來抓,有效緩解了當前山區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一些問題。尤其是通過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培育林業產業體系,不斷優化林種結構,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全面實施生態景觀規劃,集中開展運材索道專項整治,加強林業安全體系建設,創造出了林權制度改革的“遂昌模式”。
2.1.1 加快促進林業轉型升級
努力提高林業科技含量和經營效益,以“科技富民強縣”計劃和產業提升項目為抓手,抓好林業科技創新服務,加強指導和監督,按照“生態、高效、特色、精品”的林業發展新思路,以項目和品牌建設加快鞏固和提升茶葉、毛竹、山地生態蔬菜三大主導產業。促進產學研聯合,鼓勵農戶運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推進實用林業技術改進和創新,確保農作制度合理,生態循環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林業技術廣泛運用,林業生態環境優良,種養模式先進,單位土地產出率高。用足用好支農惠農政策,不斷提高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程度。
2.1.2 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優勢產業
根據遂昌縣北部生態農業產業帶、東部綜合性特色農業帶和西南部林特產業帶等的自然地理氣候和產業特點,推動優勢農林產品和特色農林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北部鄉鎮以畜禽養殖、山地蔬菜等為主,東部鄉鎮以茶葉為主,西部鄉鎮以山地原生態農林作物等為主,湖山等庫區鄉鎮以水產品等為主。大柘、石練要抓好茶葉;北界要發展原生態紅提;三仁、垵口、應村重點發展竹筍產業;高坪抓好山地生態蔬菜;黃沙腰、柘岱口以蕃薯為主;石練重點發展菊花米;金竹重點發展山茶油。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分別實施油茶品質提升工程,扶持香榧、紅提等干水果品種基地建設和生態畜牧業發展,深化菊米科技合作項目,推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甘薯栽培基地建設及應用薯類深加工新技術等。到2012年完成“龍谷”茶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工作,面積和產值創歷史新高。主要農、林、水產品中有機、綠色及無公害產品種植(養殖)面積的比重達到40%以上。
認真實施《遂昌縣原生態精品農業發展規劃》,把“原生態”作為縣域品牌來培育打造,實現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完善結合。建立鞏固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誠信保障機制,普遍推行可追溯管理方式,進一步做優原生態精品林業,力爭到2013年建成120個原生態精品生產基地和10大原生態精品園區,全力將遂昌縣打造成為融原生態環境、原生態文化和原生態農林產品的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原生態農林產品基地縣。在大柘石練一帶選址建設綠色食品產業園,引導集聚全縣綠色農林產品資源,發展茶葉、竹筍、菊米、高山蔬菜、食用菌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原生態農林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集群。加強企業聯合提高集約化集聚程度,大力開展企業生產清潔化、標準化認證,打響“生態食品”、“綠色食品”品牌。加大原生態產品品牌的宣傳和營銷力度,積極開拓杭州、溫州、上海、北京等高端消費市場。分別在上海國際食品城和北京設立遂昌農林產品展銷點。結合各類農林產品特點舉辦市場推廣推介和鄉村文化節慶活動,進一步提高遂昌縣原生態農林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爭取到2013年,原生態產業新增產值達到5.3億元,園區內基礎設施完善,道路暢通、排灌方便、用電便捷。現代高效生態林業格局初步形成,產業化水平跨入省內先進行列,產業基礎得到夯實,產業布局得到優化。以林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種養大戶為主導,規模化經營水平高,土地流轉率達到50%以上。到2015年,原生態精品農林業進一步得到發展,原生態產品配送體系健全,原生態品牌在全國打響,原生態健康旅游成為時尚,林農年人均收入進一步增長。
著力于林產品精深加工與流通、行業品牌建設、市場集聚運營,大力扶持和培育林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推動林業規模經營。建立專業化、市場化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林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林產品營銷網絡建設,培養農村經紀人隊伍。積極扶持林產品精深加工、來料加工、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探索創建網絡農事體驗區和青少年農耕文化實踐基地,建成集原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體驗為一體,滿足都市游客不同需求的林業旅游基地,大力推進林業與旅游、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林民收入新的增長點,拓寬林農增收渠道。
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原則,對高效生態林業的發展進行總體規劃,通過規劃的引領,做到不破壞資源,不重復建設,推廣科學技術。發展高效生態林業必須堅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通過組織技術培訓、加強技術服務、制定和施行技術標準和辦點示范,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工藝,提高科技興林水平。
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建立林權數據庫的基礎上,層層辦好林地信托流轉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動林地流轉,建立健全流轉交易平臺,有序推進和完善林業要素市場建設,為林業經營者提供林木林地流轉、融資和林權證管理與服務平臺。創新和拓展融資渠道,繼續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有效盤活森林資源資產,把“活樹變活錢、資源變資本、葉子變票子”,加速林業規模經營、集約經營。
不僅僅爭取上級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資金的支持,還包括林產工業園區建設、高效生態林業示范園建設和示范基地建設等。要通過園區、基地等的建設,進一步激活高效生態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對戰略投資者的吸引力,以大項目、大投資推動高效林業的大發展。
[1]戴俊強.高效生態林業是促進現代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C]//中國林業學會.首屆全國林業學術大會桉樹分會論文集.杭州:中國林業學會,2005.
[2]胡曉光.淺析現代林業生態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9).
[3]臧玉環.建設現代生態林業工程問題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6).
[4]沈志軍.發展生態高效產業 打造現代林業強市[J].綠色中國,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