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玉萍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2011級區域經濟開發史,甘肅 蘭州 730071)
瓜州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地處東經94°45′~97°00′,北緯39°52′~41°53′。東與玉門市接壤,西與敦煌市為鄰,南北兩邊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連,西北部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旅游名城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縣境東西長185km,南北寬220km,面積2.41萬km2,屬典型的內陸極旱荒漠區,中部低山丘陵荒漠戈壁占國土面積的74%,地形南北向中央傾斜,東部向西部傾斜,海拔在1300~1700m之間,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年降雨量43.8mm,汛期降雨量38.3mm,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全縣轄5鎮10鄉、73個行政村,總人口14.88萬人,有漢、回、蒙、藏等2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5萬人。瓜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稱瓜州,宋元相沿,至清雍正年間設安西衛,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為安西縣,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瓜州縣。古代就是屯糧游牧農業區,自然景觀壯美,人文景觀豐富多彩,著名的旅游勝地榆林窟—— 俗稱“萬佛峽”,位于該縣城南68km處的榆林河峽谷(因其河谷遍生榆樹故得名)。甘肅70%商品糧來源于河西,瓜州就是產糧產棉大縣之一。
(1)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瓜州縣在全長250km的風沙線上,分布著41個風沙口,近85%的土地面積是荒漠化土地,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包括瀕危絕種的胡楊林,1985年尚有天然胡楊林20萬畝,現僅存4.9萬畝,27年間驟減13.1萬畝;各類草場3111.43萬畝減少到現在的3000.57萬畝,減少了110.86萬畝。過去的鎖陽城鎮沿途到處一片濕地,如今卻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隨風搖曳。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疏勒河農業灌溉和移民安置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人口逐年增加,生態環境承載力趨于極限。只有通過風沙口沙產業的綜合治理,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構建提升少數民族(移民)文化教育事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措施,才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2)落實“十二五”規劃和打造西北綠色生態屏障,維護瀕臨滅絕物種的需要。大自然由動、植物和微生物構成,在創造人類的同時,相繼創造了世界萬物生靈。如果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消失,也就意味人類命運走到終點。甘肅西北生態保護與建設關系到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安危、“十二五”規劃能否順利實施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實現。敦煌與瓜州接壤的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庫姆塔格沙漠以東和疏勒河下游以西,總面積66萬hm2,是非常重要的生態功能屏障。據權威觀測,庫姆塔格沙漠每年要向東移動5m,西湖濕地以每年1m的速度縮減。如果再不加大治理保護乃至最終失去這個生態屏障,敦煌文化遺產莫高窟成為第二個樓蘭也不是危言聳聽。如今羅布泊干涸,塔克拉瑪干、庫姆塔格兩大沙漠即將合攏的今天,西湖自然保護區內大面積荒漠森林與濕地植被已成為了野馬、野駱駝、候鳥等瀕臨滅絕野生動物的“避難所”和“救生圈”,更是阻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侵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天然生態屏障,它對保護敦煌乃至我國西部生態平衡,改善區域氣候條件,保障敦煌、瓜州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治標先治本的需要。瓜州四周皆沙,當地俗語:“瓜州一場風,從年刮到終,風吹石頭跑,漫天皆黃沙。”特別是風沙口地區,據統計成災年份達75%。疏勒河項目瓜州石崗墩風沙治理就是一個成功典范,對縣城小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風沙口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主要以植樹種草,鑲邊塞口,將風沙徹底阻擋在屏障之外,使其危害降低;另外可改善綠洲環境,降低風沙頻率,增加工農業收入,逐年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同時也為今后的風沙口治理積累寶貴經驗和方法。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相對于甘肅省脆弱的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的建設則顯得更加任重而道遠。甘肅省“十二五”規劃的出臺,表明甘肅省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和信心,將切實擔負起保護生態安全的歷史重任。
(1)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當前,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把生態建設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在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傾斜和支持,林業這一生態環境建設主體在可持續友展中的關鍵地位已經確立,造林綠化成為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必須把林業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生態建設大環境的影響。在西部大開發、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社會大背景下,風沙口開發治理已成為農村發展的熱門話題,治理風沙可行性論證迫在眉睫,群眾積極性空前高漲。
目前參與風沙口治理規模較大的個體私營老板達87個。自2001~2011年10年間,由個體工商業者共投資3200萬元,在風沙口治理沙化土壤1.72萬畝,80%的已收回投入。政策疊加之功效有力地推動了林業的發展,激活了群眾參與生態投資的濃厚興趣。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瓜州縣及時調整林業開發戰略,制定了《瓜州縣環境保護第“十二五”規劃》,從“十一五”期間至2020年以營建全縣防風固沙生態屏障為目標,加大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截至2012年,全縣完成人工造林7.88萬畝,封灘育天然林草植被面積195萬畝,完成風沙口治理工程26萬畝,其中營造防風固沙林2.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7%,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km2,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5.8萬畝。
(1)鑲邊堵口,建設防護林體系。20年來采取在風沙前配置大型防護林,在農田內部建設主副林帶網絡體系,積極推廣溝栽紅柳,營造喬灌復合林帶和麥草分割治沙方法,使80%的農田受到良好保護,減少了風沙帶來的危害。
(2)全社會搞林業,全民治理風沙,每年組織干部群眾在風沙口和環城路開展大規模植樹固沙活動,強化管護,扼制了風沙危害。
(3)建設林果基地,增強防護效益,積累治理資金。風沙口地區栽植經濟林既可起到防護作用,又可收到一定的經濟效益,為繼續治理儲備發展資金。據統計,近幾年在風沙口發展以經濟林為主的綜合開發已達1.5萬畝,參與風沙口治理規模較大的個體私營老板達87個,7年共投資2600萬元,80%的投資已收回并初見收益。
瓜州林業局下屬3個國營林場,1個護林總站,1個林業技術推廣中心,1個園林實驗場,1個病蟲害防治檢疫站,1個林業公安派出所,在16個鄉鎮建立了16個基層林業站,共有林業職工230人,其中技術干部100人,包括高級職稱的6人,中級12人,初級108人。
4.3.1 防風固沙林造林
防風固沙林一般在耕地周邊的沙化土地、地下水相對較高的鹽堿地上,沙化土地主要選擇新疆楊、梭梭、沙棘、紅柳、毛柳等樹種。鹽城地以紅柳、沙棗為主,造林密度喬木以每畝120~150株為宜,灌木以每畝170~220株為宜。
4.3.2 農田防護林網造林
(1)樹種選擇。根據瓜州縣歷年造林經驗,在不同地域條件下,樹種選擇不同,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宜選用抗旱、抗風、抗寒、耐瘠薄的樹種為主。適用于造林的喬木樹種有新疆楊、少先隊楊、沙棗等,灌木樹種為紅柳、沙刺、梭梭等。
(2)苗木規格。用作營造農田防護林網的苗木應選擇2~3年生,樹種優良,生長健壯,根系完整,無病蟲害的大苗、壯苗,以便能盡快成林發揮防護作用。選擇壯苗的標準是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地徑、根系完整、無傷根爛皮、無病蟲害的Ⅰ級和Ⅱ級苗。
(3)整地要求。在造林地采用全面整地或局部整地方式進行,全面整地一般使用各種動力翻耕機具進行,在設計的林帶寬度內,進行深耕、耙磨和鎮壓,翻耕深度以18~25cm為宜。局部整地是在造林地上對直接影響苗木生長的局部面積進行整地的方式,又分為帶狀或塊狀整地,整地寬度一般為50~60cm,深10~25cm。以定植點為中心進行的圓形或正方形整地方式為塊狀整地,通常是做成栽植穴,因此又叫穴狀整地。塊或穴的規格取決于樹種特性,苗木的大小,雜草叢生與土壤板結情況。塊狀土地更適合于路旁、渠系及渠道邊坡上栽植的防護林,而帶狀整地更適合于在風蝕嚴重的地方進行。沙化土地造林難度大,且土壤條件差,可挖栽植溝并局部換土以提高造林土壤條件。
(4)栽植。栽植前,為使林帶整齊,應按照設計的株、行距分別放線定點,圈點標記,根據苗木大小挖坑。一般要求坑的直徑和深度為30~50cm,保證根系舒展。栽植時要分層填土踏實,使土壤與苗木根系緊密接觸,不留空隙。為了保證苗木成活,在干旱地區,應注意深淺(埋土至原地徑以上3~5cm)。踏實后留出坑穴并及時灌水。
4.3.3 經濟林造林
(1)葡萄。葡萄選在沙壤土上栽植最為適宜。以小棚架為主,東西行向,架面南高北低;栽植密度1m×4.5m,畝栽148株。定植溝必須在前一年秋季或翌年早春挖好,溝深、寬各80cm。挖溝時表土與底土分開堆置,實行“三三制”回填施肥,即:底層20cm填入腐熟的秸稈、麥草或樹葉;中層40cm填入混勻有機肥的表土;上層20cm填入混勻過磷酸鈣的表土。有機肥以羊、雞、馬、豬糞為好,一般畝施有機肥3000~5000kg,過磷酸鈣200~300kg。回填后灌一次透水沉實土壤,栽苗前將定植溝修整成深15~20cm、寬80cm的畦狀。一般栽植時間在4月中旬左右。苗木選擇地上莖粗度在0.5cm以上,枝條充分成熟,有3~4個飽滿芽,20cm長的根5條以上。栽植時剪留2~3個飽滿芽,并對根系進行修剪。挖直徑30cm、深20cm的定植穴,栽時填扒四周疏松的表土,踩實、填平,深度以苗木原根莖部與定植溝底相平為宜,并及時灌水。
(2)桃、杏、棗。園地均可選擇在地勢平坦,通風透光,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防護林健全的土地上。選擇1~2年生的健壯苗木。桃栽植密度2m×4m,杏栽植密度3m×5m,棗一般栽植密度3m×4m。
4.4.1 計劃管理
實行統一計劃、分級管理的原則。由建設單位執行建設項目計劃的落實、實施,保證建設項目按性質、按工期完成,及時發揮效益。所有確定進行建設的項目,施工前必須定建設規模、定投資總額、定建設工期、定投資效益、定外部協作關系。計劃一經下達,就具有強制性作用,建設單位必須嚴格執行。
4.4.2 工程管理
項目建設和其他工程建設一樣,可行性研究、設計、施工、驗收是工程建設的基本程序。堅持先進行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概算,其次技術階段設計,最后施工。驗收工作在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下,分期抽檢、驗收,確保施工質量落實。
4.4.3 資金管理
項目資金設立專門賬戶,專款專用,嚴禁挪用、串用、截留及擠占。項目管理必須配備專職財務人員,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管理結算辦法和財經紀律,建立資金管理和控制系統,并接受上級項目管理機構的領導和同級財政、審計部門的審計、監督。
4.4.4 信息管理
用現代化的網絡管理工具與手段,完善檔案管理制度。建立項目信息動態管理系統,采集和匯總包括工程規劃、設計資料、上級批復文件、計劃、財務等有關的調查,進度,資金投入、經營管理方法和技術措施、效益、產量等信息,全過程跟蹤收集分析項目施工的進展、質量信息、科技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等各環節的檔案管理工作。
(1)加強領導,強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各級領導要把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作為當前和今后的一件大事,切實抓緊抓好,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按期完成。要實行各級領導任期造林綠化目標管理責任制,每年度由縣政府與各鄉鎮、各相關部門簽定造林綠化目標管理責任書,嚴格檢查驗收和考核,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2)推廣應用節水造林技術,加快科技興林步伐。一是大力推廣節水造林技術,城鎮綠化、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項目要采用滴灌造林,農田林網、綠色通道建設要逐步推行滴灌造林技術,提高節水造林科技應用措施;二是加大林木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力度;三是加強林業科技隊伍建設,強化技術培訓,提高服務水平。
(3)突出重點,切實抓好生態建設項目的管理。生態建設工程項目要嚴格執行國家基本建設程序,按規劃立項,實行項目動態管理,按照生態建設有關標準組織設計與施工,按效益考核。
(4)加大投資力度,建立健全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堅持國家、地方、集體、個人相結合的投資模式,全方位、寬領域籌集生態建設資金。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鼓勵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5)強化管護,確保林業生態建設成果。廣泛深入地宣傳《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和生態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輿論氛圍。加強林木采伐限額管理和查處亂砍濫伐、亂捕濫獵、亂采亂挖、非法占用林地、人為造成土地沙化等違法犯罪行為;積極組織林木病蟲害防治和調運檢疫,杜絕危險性病蟲害傳入。
生態保護要堅持“管”與“治”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分析和發掘當地自然資源稟賦,本著培育、治理和綜合利用相結合的治理思路,明確沙漠化治理與建設的發展方向,認清環境保護與治理建設任重道遠。努力改善生態環境,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文化旅游資源,使資源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商品和市場優勢。
通過有計劃、有步驟、有效果的風沙治理,一定能營造綠色優美環境;在治理環境的同時,加快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做大風電產業和礦產加工、打造特色農業。本著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發展格局,為當地經濟穩步提升、轉型跨越騰飛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