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燁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城郊林場,陜西 榆林 719000)
油松為松科,常綠喬木,原產中國,自然分布范圍廣,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山東、甘肅、寧夏、榆林、四川北部等地均有分布。油松為陽性樹種,淺根性,喜光、抗瘠薄、抗風,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鈣質黃土上,-25℃的氣溫下均能生長。
圃地應選在交通便利,地勢平坦,臨近水源,土層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或中性沙壤土上。
榆林地區4月底至5月初,在前一年秋季深翻的圃地上施足底肥,有機肥優選,也可采用尿素225~300kg/hm2,配以磷酸二銨150~225kg/hm2施肥。然后用375~450kg/hm2的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揀除土壤中石塊、樹根、雜物后,進行做床。苗床寬1.2m,步道寬0.3m,高0.2m,床面要求細致平整無雜物,且上松下實。
2.3.1 種子消毒
消毒前,用溫水浸泡油松種子2h,每隔20min攪拌一次,撈出漂在水面的空種粒。然后用濃度為0.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h進行消毒。
2.3.2 種子催芽
將消毒后的種子放至種箱中,堆積進行催芽,種箱上可覆蓋編織物以防止陽光直射,每日灑水3次,保證箱內濕度在70%左右。約7d左右,待種箱內1/3的種子咧嘴發芽,即可播種。
以五一節前播種為宜,播種前對苗床澆一次透水,待濕度合適后,對苗床進行平整,即可播種。播種量為225kg/hm2,采用橫條式寬幅密播,播幅寬10cm,行距15cm,深約2cm。播后用篩過的細沙覆蓋,厚度不超過1cm,然后用麥草覆蓋。
2.5.1 出苗期
15d左右開始出苗,此時要有專人守候,防止鳥類啄食和鼠害。及時進行人工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除草要細致,謹防將幼苗拔出。適時澆水,保證床面濕潤。
2.5.2 幼苗期
幼苗大部分出齊后,將覆蓋的麥草除去,進行遮陰。可采用高15~20cm的平頂式遮蔭棚,棚頂可采用竹竿編制的竹簾,透光度要求在20%左右。此時,澆水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根據天氣狀況和土壤墑情,適時澆水。及時除草,防鳥鼠害。
2.5.3 越冬期
11月下旬,土壤結凍之前,進行冬灌,越冬澆水要求澆透,灌足,以防止生理缺水,凍拔和翌年晚霜危害的發生。
2.6.1 油松松針銹病
松針病初產生淡綠色小斑,后產生黃褐色丘狀突起,常排成一行,這是病原銹菌的性孢子器。春季在丘疹狀的性孢子器的對側,產生由黃白色變為桔黃色的皰囊,即病原菌的銹孢子囊。囊破后,散出黃色粉狀的銹孢子,最終只剩下銹孢子囊的包被,白色膜狀。待包被失去后,松針常常枯萎變黃褐色并早落,偶遇春旱時,病情雖然發展緩慢,但病樹新梢生長受阻,2~3年后病株死亡。
防治時間:7月中下旬油松發病季節。
化學防治:噴灑1∶1∶170的波爾多液、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5%粉銹寧1000倍液,隔半月1次,共噴2次~3次。
生物防治:避免營造油松和黃波蘿的混交林。
2.6.2 油松落針病
染病初期針葉上出現淡綠色小斑紋,很快變鮮黃色,后病斑逐漸擴大,變淡褐色及至灰色,后期針葉上產生許多黑色橫隔段線和橢圓形病斑,全葉枯黃,病斑上出現很多小黑粒(分生孢子器)。
防治時間:6~7月子囊孢子散發高峰之前。
化學防治: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500~800倍液、70%敵克松500~800倍液、65%代森鋅500倍液、45%代森銨200~300倍液等。
生物防治:加強營林措施,多營造混交林,避免純林;加強幼林管理,及時清除生長重病枝條。
2.6.3 油松毛蟲
防治時間:4月下旬~5月上旬,7~8月。
(1)化學防治。阻隔法。秋季幼蟲下樹前或春季幼蟲上樹前,用毒紙繩或毒紙環捆綁在樹干上,阻殺下樹越冬及上樹危害的幼蟲。噴霧法。用25%滅幼脲3號或高滲苯氧威等噴霧。
(2)生物防治。營造針闊混交林。卵期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和其他生物制劑,人工繁育釋放赤眼蜂每公頃60萬頭左右。
為保障造林成活率和培育優質壯苗,要對留床苗進行換床移植,以三年生移床苗為好,1hm2播種苗可移植10hm2左右,移植時要隨挖隨植,保證苗正根舒,踏實不透風,移植后立即澆透水。
出圃及上山造林更新成苗的苗齡以5~6年生為好。要求為頂芽飽滿,根系發達無損傷,桿形挺拔,具有生活力的苗木。
油松為常綠喬木,黃土高原有大面積的天然林分布和人工成片林。油松耐寒性較強,垂直分布在海拔2400~3500m之間,適合我國西部地區生長。隨著西部開發、“天保”工程和“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實施,油松已成為榆林重要的造林樹種之一。大力發展榆林油松實生苗培育,不僅可以為榆林的綠化工作提供大量優質種苗,解決油松種苗稀缺的現狀,同時通過有性繁殖培育出的實生苗,由于分離引起變異,可從中選育優質品種,培養優良的無性系,進一步擴大生產和提高種苗質量,從而保證油松種苗的供應和栽植后的成活率,意義重大。
[1]俞 玖.園林苗圃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
[2]尤文忠,劉明國,李宏映.半干旱地區不同油松混交林的油松生長特征及植物多樣性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7(6).
[3]張金善,秦蓮萍.榆林油松育苗技術[J].中國林業,2010(12).
[4]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寧植物志[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
[5]杜 娟,郭紅珍,高寶嘉,等.不同油松純林中油松毛蟲的遺傳多樣性及環境因素分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1(1):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