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庭,翟光耀,馬蓓莉
(山東省臨沂市林業局,山東 臨沂 276037)
楊樹是優質速生的防護林及用材林樹種,在我國廣泛栽培。近年來隨著綠色通道建設、農田防護林建設及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的廣泛開展,山東各地發展了大面積的楊樹林,隨著楊樹面積的增大及大部分楊樹純林的栽植,各種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因此對楊樹上危害嚴重的幾種主要病蟲害進行了分析。
楊樹病害的種類比較多,枝干病害重要的有爛皮病、潰瘍病。潰瘍病又有水泡潰瘍病、大斑潰瘍病等多種。其中爛皮病、水泡潰瘍病分布廣,為害重,死樹率高。葉部病害重要的有多種銹病、黑斑病、灰斑病等。
楊樹黑斑病引起早期落葉。該病害對中林46、107等楊樹感染較重。
2.1.1 識別特征
此病害的顯著特點是病葉上病斑細小,直徑不超過1mm,為黑褐色或褐色。小斑點常匯成較大黑色斑塊或全葉變黑枯死,故稱黑斑病。
2.1.2 發生規律
該病害在楊樹的整個生長季節都能發生,于6月上旬開始發生,夏秋之間最盛,直到落葉為止。
2.1.3 防治方法
發病期間,苗圃和成林用200倍波爾多液或85%代森錳鋅250倍液噴灑,雨季噴藥時,藥水中應加入0.3%明膠,防止被水沖洗掉,并應隨時清掃處理病葉、落葉,消滅病原菌,也可在6月上旬噴40%多菌靈800倍液,或2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楊樹黑斑病經濟有效的辦法是選育抗病楊樹品種,如意大利I-69楊、I-63楊對黑斑病是高度抗病的無性系。
春天楊樹展葉期,??梢姷綐渖蠞M布黃色粉堆,形狀像黃色繡球花的畸形病芽。嚴重受侵的病芽經3周左右便干枯,這就是楊樹銹病。
2.2.1 識別特征
正常芽展出的葉片受侵后,形成黃色小斑點,以后在葉背面可見到散生的黃色粉堆,即銹病病菌的夏孢子堆。受侵葉片提早落葉,嚴重時形成大型枯斑,甚至葉片枯死。較冷的早春可在病落葉上見到赭色近圓形或多角形的皰狀物,即為銹病病菌的冬孢子堆。病菌還會危害嫩梢,形成潰瘍斑。
2.2.2 發生規律
于3月底4月初氣溫升高到15~16℃時病芽便陸續出現,到10月下旬,由于溫度不斷降低,病害便停止發生。
2.2.3 防治方法
在初春病芽出現時期可以利用病芽顏色鮮艷和形狀特殊的特點及時發現并摘除。摘除病芽要早,要徹底,并隨摘隨裝入塑料袋中,以防夏孢子揚散;也可以在該時期噴灑多菌靈800倍液以消滅病芽,如果輔以摘除病芽或噴藥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在發病期間噴灑50%的代森氨100倍液,50%退菌特500~1000倍液等,有一定效果。
楊樹潰瘍病主要發生于苗木移植過程中,3月下旬開始發病,4月中旬至5月下旬為發病高峰期,6月初基本停止,10月后稍有發展。該病可侵染樹干、根莖和大樹枝條,但主要危害樹干的中部和下部。
防治方法:①選用壯苗造林,起苗時盡量避免傷根,運輸假植時保持水分。②定植前用ABT3號生根粉溶液沾根,定植時澆足底水。③春季在樹干下部涂上白涂劑,或用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用1∶1∶160波爾多液噴干,可預防樹干感染,降低發病率。若發病率在50%以上時,涂干也不會有明顯效果,可平茬。
爛皮病又叫腐爛病,主要發生在枝干上,使樹皮腐爛壞死,表現干腐和枯稍兩種類型,其中干腐型較為常見。干腐型主要發生在樹體西南向的主干和大枝上,特別是分杈處最多。發病初期,病斑水浸狀,暗褐色汁液,濕腐狀,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水凹陷,組織硬化,有時龜裂,有明顯黑色邊緣。病皮上產生很多黑色小粒點(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氣潮濕時,小粒點吸水,從孔口處溢出卷須狀孢子角。孢子角開始乳白色,以后逐漸變成桔黃色,膠質狀。枯稍型多發生在幼樹的主枝和側枝上,無明顯病斑,擴展迅速,很快繞枝一周,造成整枝失水枯死。
爛皮病是真菌寄生引起的,多發生在幼樹上,特別是4~10年生的樹齡。10年生以上的大樹發生較少。每年春、秋兩季發生重,春季又較秋季重。爛皮病菌和潰瘍病菌均為弱寄生菌,因此,樹勢強弱是影響發病的關鍵因素。首先,發病輕重與楊樹栽植、撫育管理有密切關系。如移植苗過大,移植次數過多,移植時根系受傷過重,移植時間過久的大苗或幼樹都容易發?。徽夹g不良,強度修剪削弱樹勢,容易誘發病害。楊樹不同品種對爛皮病和潰瘍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
防治方法:①用刀刮除病斑,應刮至健部,再在病斑上涂10倍的食用堿水,或20%農抗120水劑10倍液,連涂2至3次即可。②春天或秋天,在樹干下部涂上白涂劑,生石灰、食鹽、水的配制比例為1∶0.3∶10。
美國白蛾又名美國燈蛾、秋幕毛蟲、秋幕蛾,屬鱗翅目,燈蛾科,是世界性檢疫害蟲。
3.1.1 鑒別特征
成蟲白色,體長12~15mm。雄蟲觸角雙櫛齒狀。前翅上有幾個褐色斑點。雌蟲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卵球形。幼蟲體色變化很大,根據頭部色澤分為紅頭型和黑頭型兩類。蛹長紡錘形,暗紅褐色,繭褐色或暗紅色,由稀疏的絲混雜幼蟲體毛組成。
3.1.2 生物學特性
美國白蛾在遼寧等地1年發生2代,近幾年經觀察,在山東省一年能發生三代。美國白蛾以蛹在樹皮下或地面枯枝落葉處越冬,幼蟲孵化后吐絲結網,群集網中取食葉片,葉片被食盡后,幼蟲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織一新網。
3.1.3 防治方法
(1)加強檢疫。疫區苗木不經檢疫或處理禁止外運,疫區內積極進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擴散。
(2)人工防治。在幼蟲3齡前發現網幕后人工剪除網幕,并集中處理。如幼蟲已分散,則在幼蟲下樹化蛹前采取樹干綁草的方法誘集下樹化蛹的幼蟲,定期定人集中處理。
(3)利用美國白蛾性誘劑或環保型昆蟲趨性誘殺器誘殺成蟲。在成蟲發生期,把誘芯放入誘捕器內,將誘捕器掛設在林間,直接誘殺雄成蟲,阻斷害蟲交尾,降低繁殖率,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
(4)利用生物和化學藥劑噴藥防治。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1500倍噴霧;Bt乳劑400倍液噴霧;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滅幼脲Ⅲ號2000倍液、1.2%煙參堿1000~1500倍液,均可有效控治此蟲危害。
(5)生物防治。周氏嚙小蜂是美國白蛾的天敵,是一種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國白蛾的蛹寄生蜂。這種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種隱蔽場所化蛹的美國白蛾,產卵寄生美國白蛾。保護生態環境,不殺傷天敵,是防治美國白蛾的先進技術。
(6)美國白蛾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蘇云金桿菌(Bt)等生物制劑相結合的措施,可收到了顯著的防治效果。
主要有楊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楊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e(Graeser)。
3.2.1 生活習性
舟蛾成蟲羽化后,一般不需要補充營養,不活躍,白天隱伏,到黃昏或夜間飛翔覓偶交尾,卵多次散產或成塊產于嫩葉背面或枝條上。成蟲有趨光性和假死性。繁殖能力不太強,一頭雌蛾一般可產卵100~500余粒;幼蟲一般有5齡,3齡以前大多群棲葉背剝食葉肉,食量很小,僅占一生中食量的4%~5%;3齡以后其食量劇增,約占一生中食量的95%以上,其中又以最后一齡的食量最大,約占一生中食量的85%以上。根據幼蟲此食性,故防治舟蛾幼蟲一定要掌握在3齡以前進行。
3.2.2 防治措施
(1)切實做好蟲情監測和預測預報。楊樹舟蛾具有世代多,繁殖量大,大齡幼蟲暴食的特點,而楊樹高大,防治困難,常易猖獗成災。故各地必須落實好各級測報人員,做到專職技術人員與兼職護林測報員相結合,定點、定時進行蟲情動態監測和各代發生期監測。
(2)人工殺滅越冬蛹。在全面、準確掌握第5代幼蟲發生地點、面積及越冬前后蛹密度的基礎上,利用冬春季節開展人工滅蛹工作,對降低來年發生基數,減輕發生程度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治早、治小。對越冬蛹密度大的林地,要密切監測蟲情動態,對其第1、2代幼蟲發生數量進行調查,發現有可能成災的林分,應在幼蟲3齡以前進行防治。具體方法:對3~4年生幼樹,用25%滅幼脲懸浮劑1500倍加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0.2%阿維菌素2000~3000倍等機噴,藥械可用3MF-4彌霧機等。對樹高超過10m的大樹,可采用打孔注藥毒殺,先在楊樹胸徑處用打孔機打孔,然后用20%久效磷可溶性劑或40%氧化樂果乳油1∶1濃度,胸徑有幾厘米就注幾毫升藥劑。此法殺蟲效果好、安全,對天敵、環境副作用小,并可兼治其他刺吸類害蟲。
(4)生物防治。在防治第1、2代幼蟲以后,同時進行下一代卵期生物防治。楊樹舟蛾的卵寄生蜂主要是舟蛾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黑卵蜂等。放蜂時間:第1代卵盛期放蜂1~2次,第2代卵始見期至盛期再放蜂3次。放蜂量:在低蟲口下放3~5萬頭/畝,蟲口較高的放5~10萬頭/畝,每次放蜂間隔期4~5d;每次放蜂量比例:卵發生初期放總量的20%左右、卵盛期放總量的70%、卵末期放總量的10%左右為宜。楊樹舟蛾世代多,第2代開始出現世代重疊,第3代后林間世代重疊現象更為普遍,有利于卵寄生蜂的自然增殖。在其第1代卵盛期放1~2次蜂,讓其在林間自然增殖,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第2代卵期人工再補充放蜂3次,可進一步提高放蜂效果,發揮其持續控制作用,達到第3、4代有蟲無災的目的。
對楊樹舟蛾害蟲的治除,必須以蟲情監測預測預報為基礎,重點人工殺滅越冬蛹,抓住第1、2代蟲源地的幼蟲防治,壓低蟲口,加上卵期人工釋放寄生蜂等措施科學協調運用,是完全可以把楊樹舟蛾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的。
刺蛾又名洋辣子、刺毛蟲,楊樹上常見種類為黃刺蛾(Cnidocampaflavescens(Walker))、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Hampson))、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和褐邊綠刺蛾(Latoia consocia Walker)等。
3.3.1 形態識別
刺蛾成蟲體粗短,翅上鱗毛厚;幼蟲頭小,能縮回于前胸下,體短粗肥。胸足小,腹足退化,體上生有枝刺。
3.3.2 防治措施
(1)消滅越冬蟲繭。刺蛾越冬期長達7個月,可據不同種類刺蛾的結繭地點,采用采摘、敲擊、挖掘蟲繭,并挖坑埋殺,可有效地減少蟲口密度。
(2)殺滅初齡幼蟲。刺蛾小幼蟲多群集為害,葉片上白膜狀危害特征明顯,可以摘除消滅。
(3)殺治老熟幼蟲。老熟幼蟲入土結繭需爬行,清晨在樹下檢查,見幼蟲就殺滅,可以減少下代蟲口密度。
(4)燈光誘殺成蟲。大多數刺蛾類成蟲有趨光性,在成蟲羽化期,設置黑光燈誘殺,效果明顯。
(5)藥劑防治。刺蛾幼蟲對藥劑抵抗力弱,可噴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50%辛硫磷乳油或用擬除蟲菊酯類農藥3000~5000倍液噴殺,效果較好。
4.1.1 形態識別
成蟲:雌成蟲體長10mm,背面有皺褶、扁平橢圓形,似草鞋,赭色,周緣和腹面淡黃色。觸角、口器和足均黑色,體被白色蠟粉。觸角8節。雄蟲體長5~6mm,翅展約10mm。體紫紅色,頭胸淡黑色,1對復眼黑色。前翅淡黑色,有許多偽橫脈;后翅為平衡棒,末端有4個曲鉤。觸角黑色,絲狀,10節;第3~9節各有2處收縊形成3處臌大,其上各有1圈剛毛,腹部末端有4根樹根狀突起。
4.1.2 生物習性
此蚧1年發生1代,大多以卵在卵囊內于土中越冬,極個別以1齡若蟲越冬。越冬卵于翌年2月上旬到3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蟲仍停留在卵囊內。2月中旬后,隨氣溫升高,若蟲開始出土上樹,2月底達盛期,3月中旬基本結束。個別年份,冬季氣溫偏高時,上年12月即有若蟲孵化,1月下旬開始出土。若蟲出土后爬上寄主主干,在皮縫內或背風處隱蔽,10~14時在樹的向陽面活動,順樹干爬至嫩枝、幼芽等處固定吸食。
4.1.3 防治措施
(1)加強檢疫與測報。嚴禁疫區帶蟲苗木、原木向非疫區調運。
(2)人工防治。夏季或冬耕時挖除樹冠下土中的白色卵囊,加以銷毀。早春用粗布或草把等抹殺樹干周圍的初孵若蟲。①涂膠環法。在樹干離地面1m處,先用刀刮去一圈老粗皮(寬30cm左右),涂上一圈捕蟲膠,一般涂2~3次。②阻隔毒殺法。在樹干離地面1m處,刮平老皮,綁扎光滑塑料薄膜再用寬膠帶紙做成20cm寬的阻隔帶,阻止草履蚧若蟲爬上樹,同時在阻隔帶下涂毒環(廢齒輪油或廢機油40份+2.5%溴氰菊酯浮油1份,攪勻后即可用)或噴灑?!熬G色威雷”200~300倍液。
(3)藥劑防治。如果若蟲已上樹危害,對新栽幼樹可于3月下旬噴灑20%大力士或40%久效磷可溶性液劑2000~3000倍液。對高大楊樹,可用打孔注藥法,藥劑可用40%久效磷可溶性液劑或2%定蟲脒1倍液,用量為每厘米胸徑用藥1mL,均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目前嚴重危害楊樹的天牛主要是星天牛(Anoplophola chinensis(Forster))、光肩星天牛(Anoplophola glabripennis(Motsch.))、桑天牛(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等,防治措施為以下幾點。
(1)在造林設計上,可用主栽樹種、輔栽樹種、引誘樹、驅避樹及隔離林帶等不同功能的林分搭配,確保優良主栽樹種速生、豐產、優質。
(2)可在造林設計時,根據不同種類天牛成蟲補充營養習性,有目的地設置(種植)一定數量天牛補充營養嗜食的寄主植物。在天牛成蟲嗜食的補充營養植物上的噴施觸殺劑或胃毒劑讓其爬觸或取食死亡。
(3)在天牛成蟲喜歡取食的補充營養植物上,噴施無驅避作用的滅幼脲,印楝素生物堿等生長繁殖抑制劑,擾亂其生殖機能,成蟲取食后導致其產卵量明顯下降,產下的卵不能孵化,或孵化幼蟲死亡率高,逐代降低其種群密度。
(4)觸殺。利用天牛成蟲出孔后在樹干上爬行、尋找產卵部位和用咀咬刻槽的習性,在楊樹枝干上噴施持效期1~2個月的新型觸破式微膠囊劑——“綠色威雷”200~300倍液,讓成蟲爬觸“地雷”致死。
(5)滅卵和未蛀入的小幼蟲。天牛產卵刻槽明顯,在其產卵期,可用小錘子擊殺或用DDVP、氧化樂果、倍硫磷、敵殺死等藥劑加少量柴油(或煤油)點噴或涂刷刻槽,可滲入皮內毒殺其卵和小幼蟲。
(6)保護和利用天敵,大力開展生物防治。對已蛀入木質部的幼蟲,可保護和招引啄木鳥,人工繁殖釋放腫腿蜂、花絨堅甲等天敵捕殺,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藥殺幼蟲。對蛀入木質部內幼蟲,也可用磷化鋅毒簽、磷化鋁片塞入孔內,封口毒殺或孔內注藥及用藥棉堵孔等方法毒殺。但此法費工費時,且樹的上部枝干無法進行藥殺。
(8)小幼蟲在樹皮內蛀食時期,可在樹干上打孔注入氧化樂果、氯胺磷等內吸藥劑毒殺。
[1]孫緒艮,李占鵬.林果病蟲害防治學[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1.
[2]李成德.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3]李孟樓.森林昆蟲學通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4]楊 旺.森林病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