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霆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世界現代化的過程是帶著把科學低俗化的愧疚,承受對全球生態惡化的負罪感進入21世紀的。如果延續現代化的工業文明老路走下去,人類只會毀滅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把自身逼進絕路。因此,生態主題將會是21世紀以后,人類發展的中心問題和追求指向。高校不但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社會任務,還是孵化科技和文明的重要基地,引領生態文明的發展必將成為現代大學的歷史使命。高校校園景觀生態文化建設在環境育人、突出辦學特色、強化生態意識、培養生態倫理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校園景觀生態文化建設之魅,還自然之靈,引導學生與大自然親近,促進生態和諧,這是本文追求的旨趣。
何良諸提出要求,見見趙集、小勺。公安局爽快地同意了,派車將何良諸送到拘留所。何良諸進入高墻電網內,來到接見室,坐下。趙集走出來,坐在他的對面。何良諸抄起話筒,說:“趙集,多少年沒見面了,來看看你。”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患者150例開展了分析研究,患者臨床中都有典型的冠心病癥狀,使用各種診斷方式均確診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3-4]。全部患者共有71例女性患者和79例男性患者,患者最小是55歲,最大是86歲,平均(71.87±13.62)歲。此次我們就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開展了分析比較,患者對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參與。
3.全員參與原則。和諧企業不是一部分的和諧,而是全體員工的和諧,企業整體的和諧。企業經營者必須充分認識到,企業和諧需要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和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實現。因此,在構建和諧企業的過程中,經營者要向企業成員灌輸全員參與原則,每位員工自身和諧、員工與員工要和諧,以及企業與外部要和諧。從和諧的本質上講,和諧就是整個有機體的有序運行,個別地方不和諧,就會破壞整體的和諧。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關于代際間持續發展的命題,它主張當代人的發展要給后一代人提供發展的基礎,以至于世世代代的人類能夠持續的發展下去。它焦點問題就是要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表面上看,可持續發展,只是一個關于生態保護的問題,但實質上,表達了當代人的倫理態度和追求,從而去建構一個嶄新的良好的代際倫理秩序。這就要求當代人必須具備更高的倫理境界,在實現當代人的幸福的同時,至少不使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中失去得到幸福的條件。可持續發展模式所追求的是比工業文明更高層的文明方式:即生態文明,它是一種具備福及千秋萬代的普世價值觀的新文明。
但在高等教育擴張性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幾大問題,第一,高等教育的嚴重同質化問題。具體的表現是,當社會某一時期出現某個專業人才的短缺,所有高校都會進行大量的投入,如前些年的法律、計算機、會計等專業,結果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第二,對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在全球過剩經濟的條件下,城鄉人口就業均很困難,同時國家也不具備提供免費上大學的財力,這造成了上大學的有效需求不足,需要靠社會經濟相當長時間的發展才能發生實質改變。第三,每個高校都在為擴大辦學規模爭搶投資的問題。沒有辦學規模就沒有效益,地方院校由于財政支持不足,更能感受到自己生存危機。爭搶投資和融資的問題就產生了。第四,人口年齡結構出現轉折,上大學適齡人口出現階段性的驟減,搶生源的問題出現了。對于這些問題解決,公平就成了最適當的選擇,國家只能把有限財政提供給每一高校保證基本生存上,至于另外有關效率和效益的需要就要靠自身努力向社會去爭取。在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條件下,有限資源只會向最優效益行業實體集聚。它無不逼迫高校要大力形成和發展自己的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
在競爭的社會,每所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辦學特色。隨著文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對高校個體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的要求會逐漸增高,辦學壓力會越來越大,辦學分化問題將逐漸凸顯。高校在計劃經濟中所能享受的安逸生活已經一去不復返。在計劃經濟時代,高校的生存和發展是靠國家投資來實現的,而不是通過競爭來實現的。計劃經濟成了高校的一種變相福利,招生、撥款、擴張等都受到了國家計劃呵護。因高等教育發展是國家實力一個十分重要的體現,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高等教育的基礎薄、數量少,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國家全身心的呵護是必要的。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和深化,國家財政狀況的好轉,我國的高等教育通過持續擴張,得到了蓬勃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規模。
高校校園景觀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建造要滲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過去,在這個方面規劃、設計和建造,注重的只是視覺美,缺少如何引導人與景觀園林綠地溝通的設計理念,簡單地把這種景觀園林綠地認成只是人的純粹的身外之物,只把它們當作裝飾來設計和建造,很少把它們當成可以轉化為“靈魂意義”的人的生命文化來做。但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卻存在著一個核心觀點,即:人是屬于自然的。此觀點告知人們:自然就是人的生命的組織部分,不僅僅只是傳統文化所認為的那樣,它只是人生命的物質基礎,而且它還是人精神生命的構成。這樣,就可以把校園景觀園林綠地的設計、建造做成文化,做成人的精神,轉化為校園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就是高校校園景觀生態文化建設,它不是孤立而行的,而是要與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相配合的。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以“小景觀”建“大觀念”,體現了理性力量的良苦用心。在經制度安排、文化建設、教育引導和產業支持等等多重生態文明構成體系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引導人們實現從工業社會中的“經濟人”向追求生態文明生活的“生態人”逐漸轉變。
高校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歷史使命的問題上擔任著不可替代角色。首先,它是推行這個理念重要主體。任何一種理念要發生作用,必須滲透到行為群體和個體的主導價值實踐的理念中去。高等教育大眾化促使毛入學率在不斷升高,為高校群體在推行這一理念中獲有龐大的受眾數。其次,它是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培養技術人才的搖籃。再次,它是承擔開發生態保護的各種替代資源、推廣循環經濟的科研機構。但是要立足于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不容易。因為堅持生態理念并不會對當代個體產生即時效應,而是延時效應。通俗地說,就是某人做了保護生態的行為,不會馬上對他產生直接的利益和效果,甚至可能是不利已而利他的。人類知識有三類,“一類知識可能是直接謀生的,是物質型的;另一類知識不直接為謀生,是物質加精神的。再一類知識不為謀生的,精神型的”。在人力資源供大于需的條件下,不為謀生的知識需求的確是少數[1]。在工業社會中,要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必須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需要課程體系的系統改革和生態文明教育的特殊方式。
高校校園景觀生態文化建設是高校自己的門面和宣傳窗口,它在吸引高等教育有效需求上,具有不可輕視的作用。高校的特色發展既要建設,也要宣傳,廣而告知是現代經濟實體競爭的常規手段。高校個體既是教育實體,也是經濟的實體,一方面它要大力發展自己的優勢,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另一方面它又要做好宣傳,從而促進引資、融才、招生的連鎖效應的產生,提升自己的辦學地位和吸引力。現代廣告大多是依賴廣播、電視、網絡、紙質刊物等,這些媒體具有許多優勢,比如,在宣傳廣告設計制作方面專業性強、覆蓋面廣,特別是那些加有影視內容的,會更具有視覺沖擊力。然而,再好的藝術創作都會源自于原始模本,如果廣告的宣傳與原始模本的實際狀態反差過大,美化過多,那就成了虛假廣告,畢竟廣告與另外的宣傳推介方式,比如走訪、會議推介等等,它們只是傳導性的,能夠暫時引起高校所渴求的投資者、教學科研人才、生源人士的興趣和關注,但不會產生即刻轉化的結果。他們的進一步行為是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和體驗的,之后才會決定他們的最終選擇。
“體驗”關是必須經過的,任何高校如果只有水泥和磚塊砌起來的建筑,沒有樹林和綠地,是缺少生機的,如果沒有把自己的特色文化和精神融入到校園景觀園林綠地中去,也就少了活力和個性。西方人類行為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工作環境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之間的交往關系。高校校園景觀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提供一個讓有意者動心的“體驗場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這個方面堪稱是充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融合的典范。它們所具有歷史的厚重和中央重點扶持的優勢,讓一般高等院校自愧不如,特色是成了希望的選擇。景觀生態文化有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物化了的精神文化三個層次[2]。高校的特色發展要經過頂層設計,把自己辦學特色優勢和辦學精神融入校園景觀生態的建設中,落實到教學環節中去,創設出物化了的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生態文化活動場所和方式,吸引投資者、人才和生源,使他們從關注→體驗→參與,從而使高校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走得更為堅實,更為寬廣。
高等教育素質教育改革是素養教育、能力教育和創新力教育,核心是要進行正確的價值思維的情操教育。素質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表面上看,素質教育增加人文教育的內容,講究文理相通。其真實目的是要啟導學生,即未來的社會主體,以人文價值的理念去規范和控制科技這把“雙刃劍”的濫用,防止它對人類生態的肆慮。人是理性和情感的,西方有句名言:“人是理性動物。”在教育過程接受認知理性(知識)和實踐理性(方法)等教育,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學說則注意到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認為人是情感的存在,它的縱向結構是性-情——欲,性是本源的,決定情,欲是情之發[3]。弗洛伊德在做精神病分析時指出,對性控制不好,就會導致精神分裂。揭示了人的自然基礎對人生的影響。人性具有思、性、德等的多維性,要想人的行為不產生惡意的破壞性,就需要用法、德來進行控制,在現代化的不斷反思過程中,道德倫理素質的關懷教育逐漸受到重視,這正是教育對市場經濟社會的契約性、道德性、法治性等多維特性的必要反應和對策。
在高校校園景觀生態文化建設中,注入人文教育要素和整合陶冶道德情操資源,它體現高校軟實力的建設能力。高校校園景觀園林綠地的作用是多重的,它具有制造氧氣、保護視力、調節氣溫、凈化空氣、降低噪聲、監測和抗污染、預報災難、應急避難和陶冶情操等科學作用和人文作用[5]。校園景觀生態文化建設,在滿足教學、休閑、運動、文化活動等交往的多層需要的同時,重點要考慮的是景中蘊美、美中育情,突出特色、文化深遠,人景和諧、情操提升。它對課堂教育具有補充和深化作用,第一,教育過程的延伸和深化。它表現課堂人文教育向詩意德育體驗、交往場所的延伸。在那些具備善美境界的地方,就容易 “贊天地之化育”,實現德育與詩意的相通。第二,為超越性正能量續力。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發現自然知識和技術、所開創的實踐精神,所掌握審美藝術,大都會轉化為教育知識體系,但這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實現更超越,蔡元培認為,人類的對現象的超越,精神的和諧,只有通過審美經驗才能實現[5]。第三,為正情操加油。能將歷史人文資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景觀中的高校,更能成為學生人生中能喚起正情操的回憶,成為他一生精神貯備。
[1]張 力.素質教育作為國家政策:回顧與展望[C]//.甘 陽,陳 來.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北京:生活·讀書·生活三聯書店,2006.
[2]李團勝,石玉瓊.景觀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3]蒙培元.情感與理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劉麗和.校園園林綠地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5][美]劉 康.馬克思主義與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