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貝貝,王東焱
(西南林業大學 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在現代社會中,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但人類在享受工業文明帶來的方便與舒適的同時,也飽嘗了隨之而來的苦果。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物種消亡這些問題已然向我們逼近。因此人類要充分地認識到生態理論在環境開發中的必要性,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領域加強對生態理論的運用。生態理論是解決環境發展問題的重要社會研究課題,目前一些環境藝術設計加大了對生態環境改造的研究力度,謀求在減少破壞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和改造人類的生存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是根據建筑空間與空間環境的使用性質、所處背景及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美學藝術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要求及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外空間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制圖、繪畫、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人體工程學、結構物理等。相關應用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植物學、結構工程學、電氣工程學、材料學、光學、聲學、氣候學、地質學、生態科學等。相關設計理論包括哲學、美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民族文化、社會法規、心理學等。主要研究范圍包括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園林設計、廣場設計、景觀藝術等方面。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論則可概括為:在保證人們良好生活質量和各項基本功能正常運行的前提下,設計科學合理的空間環境,確保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資源的合理配置,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研究人類與自然的相互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設計思想開始形成并迅速發展。
與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相比,生態理論可以建立生態功能良好的景觀格局,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循環再生,增強環境的生態服務功能。就環境藝術設計而言,生態理論中最具有空間指導意義的就是“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按照生態學,基質是環境中的建筑物,綠地生態系統構成斑塊、廊道。在環境整體層次上,由斑塊和廊道構成的綠地生態系統能夠起到掩蓋建筑物基質的作用。“斑塊-廊道-基質”的分析方法,可以為環境生態系統規劃提供基本的結構模式,從而使其得以在空間上落實,創造出一個合適人居的環境。
3.2.1 斑塊有關原理及應用
(1)斑塊大小有關原理。內部生境和內部種原理將1個大斑塊分割成2個小斑塊時內部生境減少,從而會減少內部種的種群和豐富度。大斑塊效益原理大面積自然植被斑塊可保護水體和溪流網絡,維持大多數內部種的存活,并允許自然干擾體系正常進行。小斑塊效益原理小斑塊可作為物種遷移的“踏腳石”,并可能擁有大斑塊中缺乏或不宜生長的物種。
應用分析綠地斑塊的尺度過小的不利于植物種群的多樣性;大尺度綠地斑塊隨植物生長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環境氣候條件;在城市中,數量較多、分布廣泛小尺度綠地斑塊能更好發揮“踏腳石”作用。
(2)斑塊數目有關原理及應用分析。復合種群動態原理生境斑塊消失會減少復合種群,從而增加局部斑塊內物種的絕滅概率,減緩再定居過程,導致復合種群的穩定性降低。
應用分析斑塊不宜過少,在缺少大尺度綠地斑塊的情況下,離散的小尺度斑塊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3)斑塊位置有關原理及應用分析。斑塊位置-物種絕滅率原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孤立的斑塊中物種絕滅概率比連接度高的斑塊中的要大。生境斑塊的隔離程度取決于其他斑塊的距離以及基底的特征。
應用分析應通過增加環境斑塊的密度、增加綠地廊道等途徑,加強城市綠地斑塊之間的連接度;加強建設和保護處于重要位置的環境,如河道交匯處、重要道路節點等部位。
3.2.2 廊道和物種運動有關原理及應用分析
廊道功能的控制原理寬度和連接度是控制廊道的生境、傳導、過濾、源和匯5種功能的主要因素。廊道空隙影響原理廊道內的空隙對物種運動的影響取決于空隙的長度和物種運動的空間尺度,以及廊道與空隙之間的對比度。
應用分析環境設計中的各類綠地廊道必須具有一定的寬度,并與其他綠地斑塊和綠地廊道具有較高的連接度才能發揮廊道傳導新鮮空氣、阻擋過濾粉塵、產生氧氣、吸收有害氣體等各種功能。
3.2.3 基質有關原理及應用分析
基質是對景觀控制作用最強的景觀要素。基質的面積大連接度強,它控制并且影響著生境中斑塊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同時也控制著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間物種的遷移。應用分析基質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性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
3.2.4 邊緣結構有關原理及應用分析
邊緣結構多樣性原理在一個結構多樣性高的植被邊緣(無論垂直還是水平結構),邊緣物種的豐富度也高。邊緣陡度原理斑塊邊緣陡然(即與周圍環境對比度高)時可增加沿著邊緣方向的生物和物質流動,而過渡較緩的邊緣則有利于橫穿邊緣的生物和物質流動。
應用分析在城區外圍,往往分布著許多果園、農用地、樹林,能夠起到一定的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一方面形成田園風光帶,另一方面也可防止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農藥、肥料、有機廢棄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滲透。
3.2.5 踏腳石有關原理及應用分析
踏腳石連接度原理在廊道間或沒有廊道的地方,加設一行踏腳石可增加景觀連接度,并可增加內部種在斑塊間的運動。踏腳石間距原理具視力的動物在踏腳石間移動時,其有效移動距離往往由對相鄰踏腳石的視覺能力來決定。踏腳石群原理在大斑塊間的踏腳石斑塊的最佳分布格局是,所有踏腳石作為群體形成連接生境斑塊的多條相互聯系的直通道。
應用分析在中心城區無法提供成規模的綠化用地的區域,可以通過設置小尺度斑塊來增加景觀連接度;在大尺度斑塊之間設置道路交口綠地、居住區綠地和單位庭院綠地可形成踏腳石群的效果。
3.2.6 道路和防風帶有關原理及應用分析
道路及另外的槽型廊道原理公路、鐵路、電纜線和便道通常在空間上是連續的,相對較直,常有人為干擾。風蝕及其控制原理小風可吹走土壤表面的養分,減少其肥力;持續大風則易引起風蝕。控制風蝕應減少主要風向上的土地祼露面積,保護植被和土壤結構,并重點保護易受旋風、湍流和快速氣流影響的地點。
應用分析隨著城區中高層建筑來越來越密集,城市局部強風的危害更加明顯。在城市主風向上,應設置足夠的防護綠地斑塊和完備的綠地廊道網絡以降低風速、改變風向、滯留粉塵,減弱城市局部強風的危害;同時,要減少城區周圍露天堆料場和其他易產生粉塵的場地。
生態理論的核心在于重視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它的提出和運用,使得維護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不再相違背,生態理論為人類建設一個理想的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因此,將生態理論中的和諧發展理念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使理論和實踐進一步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從而創造出更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1]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521.
[2]馮 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化研究初探[J].藝術教育,2006(6):17~18.
[3]杜 異.環境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系統的基本理念[J].裝飾,2005,151(11):10~11.
[4]黃智凱,沈守云,張素娟.當代景觀設計中生態設計理念的探索[J].廣西園藝,2008,19(2):23~25.
[5]伯 杰,陳利頂.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南京:科學出版社,2001.
[6]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吳承照,劉濱誼.游憩與景觀生態理論研究──在紹興市中心城綠地系統規劃中的綜合應用[J].城市規劃匯刊,2000(1).
[8]陳慶男.發展中的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簡介[J].天津大學學報,1994,14(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