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陜西省寶雞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信息中心,陜西 寶雞 721004)
水是生命的源泉,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十分重要,然而水資源卻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可供人們飲用的淡水資源。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一方面水資源持續短缺,另一方面水污染依舊十分嚴重,從而導致了飲用水安全存在重大隱患,引起了廣泛關注。
我國是被聯合國認定為水資源緊缺的國家之一。我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第6位,人均擁有量2300m3,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排名第88位。目前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億m3。據專家預計,到2030年當中國人口達到16億人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將下降到1700m3,將接近或達到世界公認的用水警戒線。如果以目前的水污染發展現狀,預計到2030年全國僅城市污水排放總量將會增加至850~1060億t。
我國目前飲用水在水質、水量及資源的管理方面存在重大問題,老百姓的飲水安全已經受到巨大威脅,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飲用水安全問題已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飲用水安全問題涉及到從水源、水廠、配水管網到二次供水設施等多個環節,涉及到供水管理、污染源控制、水資源保護、水源涵養等多項工作,城市的水資源管理同時還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與之相對應,水利、環保、建設、衛生、農業、林業、質檢等多個政府部門都負有重要職責,形成了“多龍治水”的局面。
水利部門是水資源的統一監督管理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依法對水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同時協同環保部門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負責包含飲用水源在內的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負責向飲水區等水域排污的控制,負責水庫、調水等水源工程、供水工程建設和鄉鎮供水的行業管理和指導。水利部門統籌考慮城鄉飲水安全,統籌考慮應急需要與長遠需求,統籌考慮水量水質,因此,飲用水安全工作應該是水利部門的一項主要職責。
環保部門:按照《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環保部門是環境保護特別是水污染防治的統一監督管理部門。從飲用水安全角度分析,主要負責飲用水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
建設部門:按照《城市供水條例》規定建設部門負責城市供水。因此,建設部從行業管理的角度,通過對供水企業的管理,負責城市供水安全。
衛生部門:衛生部門主要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從保證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人體健康的角度,負責生活飲用水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的衛生監督管理,并且對集中式供水發放衛生許可證。
由于以上各部門的分工各有側重,同時也會出現一些職能交叉,例如在出廠水水質管理問題上,衛生部門和建設部門都有責任,衛生部門主要從防治傳染病,加強衛生監管的角度出發負責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而建設部門作為供水企業的行業主管和資質管理單位負責供水水質管理工作,兩部門的管理對象在實際生活中是一致的,職責難以劃分,同時建設部門執行的水法律法規僅局限于城市供水水源、制水和供水,并沒有考慮到廣大農村的飲用水管理;在飲用水源保護問題上主要由水利部門和環保部門負責,從職能分析比較來看,飲用水源保護對象凸顯的是水的資源功能而非環境功能,應當由水利部門牽頭負責,但在現行規定和實際工作中,往往是環保部門主要負責飲用水源保護工作,雙方在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區劃、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中都有所交叉或沖突,在各部門之間由于各自利益的驅使,往往會出現一些管理上的相互推卸或相互爭權,這樣就不利于飲用水資源的統一有效管理。
目前我國在飲用水安全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協調的法律體系,有關飲用水安全還沒有專項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只有國家環保總局、水利部等五部委頒布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規定》、建設部頒布的《城市供水水質管理規定》、建設部、衛生部聯合頒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這些部門的規章只是就飲用水安全的某一方面進行規制,由于各部門不同職能的限制,在內容方面難免有些沖突,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而且這些部門規章已出臺了十幾年,已經很難適應現在變化了的環境問題的要求。在《水污染防治法》、《水法》中也有相關的具體制度的規定,但是這些規定之間在有關政府的法律義務,排污者的責任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沖突之處,這樣飲用水安全的法律制度的實施就存在著一些困難。
我國目前有關飲用水水質規范亦不統一。1985年發布的并經2007年修改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是國家制定的關于生活飲用水水質的強制性標準,由城市統一供給和自備水源供給的生活飲用水水質均應符合該標準;2001年6月衛生部發布了《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建設部于2005年也發布了《城市供水水質標準》并于6月1日開始執行,以上所列的國家標準、衛生部的“部門規范”以及建設部的“行業標準”目前來說都是有效的,然而它們所規范的對象都是相同的,這樣其中不一致的規定就使供水單位無所適從,同時每個城市又制定有自己的水質標準規范,這樣就使得水質標準難以統一。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陸續制定了飲用水安全法或條例。
美國的安全飲用水法(Safe Drinking Water Act,SDWA)于1974年由美國國會通過的,旨在通過對美國公共飲用水供水系統實行規范管理,以確保公眾的身體健康。該法律曾于1986年和1996年進行過兩次修改。美國的安全飲用水法雖然從制定到不斷的修改完善經歷過失誤,但其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推動了美國飲用水水質的改善。
歐洲早期的水立法即第一波立法,始于1975年,為歐洲那些用于提取飲用水的河流和湖泊制定了標準,以1980年為飲用水制定了具有約束力的質量目標而告終。1988年召開的法蘭克福部長級水論壇對現有的法規進行了審查,確定了諸多需要進行修改和彌補的缺陷,從而導致了第二階段的水立法工作。此外,歐盟還制定了新的飲用水法令,對質量標準進行了審核,并對必要時更加嚴格的執行質量標準作了規定,該法令于1998年11月通過。歐盟成員國的飲用水法律法規內容上基本類似,一般以德國為藍本,飲用水水質主要依據歐盟飲用水規程(EC Drinking Water Directive,98/83/EC),立法思想也從20世紀70、80年代的單純保護人體健康過渡到兼顧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我國目前飲用水安全法律體系缺乏一個完整的法學理論指導,在有關飲用水安全方面還沒有一部統一的立法進行規范,有關飲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還處于初級階段,亟需進一步的研究發展。出臺《安全飲用水法》是符合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的,是依法保障飲用水安全的基礎,是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所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是我國今后飲用水安全工作的努力方向。
[1]劉 浩.我國水資源保護的立法問題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2).
[2]于 崢,劉艷驕.明明白白飲水[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3]霍有光.開發大西北與綢繆水安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雷 剛.飲用水安全問題的立法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