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誼
(江蘇省揚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蘇 揚州 225007)
在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主流的戰略選擇,低碳城市建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低碳城市是以減碳增匯為目標,城市經濟以低碳產業為主導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會為建設藍圖的城市[1],低碳城市正在成為一個世界城市品牌的新亮點和新坐標,在全球范圍城市軟實力的競爭中發揮著日益關鍵的作用[2]。2008年1月,住建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以保定市和上海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發展示范項目,低碳城市建設在我國正式起步。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在廣東等5省和天津等8市啟動了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這些城市在低碳城市上的探索各具特色。
2010年,“運河城市與低碳經濟”世界運河名城論壇在揚州舉行,標志著揚州市低碳城市建設的正式啟動,綠色低碳從理念走向行動。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市的創建成功,為該市的低碳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生態基礎。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①缺少低碳城市發展規劃引領。低碳城市發展規劃是《中國低碳城市評價體系》指標之一,是低碳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②低碳意識較弱。企業往往重視利益最大化,主動實施節能減排、低碳生產的意愿較弱。市民受攀比虛榮等畸形消費心理驅使,在消費過程中浪費嚴重,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③低碳技術水平落后。由于歷史和區位因素,揚州市能源生產與利用、工業生產領域的低碳技術水平比較落后;④森林碳匯能力不強,城市園林生態效益還需進一步提高。揚州市雖然綠化率較高,但由于存在現有城市森林屬于生物量密度較低的人工林和城市草坪發展過快等問題,導致城市綠量不夠,生物多樣性較差。
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低碳城市建設首先要從規劃入手,重點做好兩項專項規劃:①低碳產業規劃。產業結構影響能源消耗總量和經濟能耗強度,產業規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低碳城市建設[4]。在低碳產業規劃中,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明確低碳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比重,從源頭保證產業低碳化發展,提高發展質量。②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匯減碳的重要載體。要從全局把握,充分考慮市區道路、綠地和水系的布局規劃與城市外圍開敞空間的結合,構建有利于氣體交換與污染物擴散的空氣流動通道和“冷橋系統”[3],從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減少碳排放。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據測算,單位面積森林儲存的碳是農田的20~100倍[4]。因此,揚州市應積極實施森林揚州項目,增加森林碳匯。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改造現有綠地系統。目前該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8.9m2,林木覆蓋率達21.3%,通過增加喬木闊葉林等方式改造現有城市綠地,增加碳匯空間較大;二是構建接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該市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交匯處,水網密集,市政府正全力打造清水活水城市,這些因素決定了該市實施森林揚州項目時應突顯林水相融的主題,建設具有濱水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觀帶,在造林計劃中,合理配置植物,在增加高固碳樹種的同時,適當增加本地鄉土樹種,既增加了森林碳匯又體現了城市特色,同時也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是實現工業經濟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措施是:省級以上開發區全部建成生態工業園;加強中水、尾水再生利用,積極推動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對超標或超總量排污企業、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企業、單位能耗超標的企業全面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全市所有大中型工業企業都實現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對現有各級化工園區或工業集中區內的企業進行梳理,鼓勵企業之間耦合共生,增粗增長產業鏈,形成循環效應,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低碳社區建設是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低碳社區試點改造不僅提高了部分市民的生活質量,更是一個低碳生活方式的宣傳平臺和發展方向。揚州市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將雨水收集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等世界先進環保節能技術與傳統建筑有機融合,對老城區南河下3000m2民居進行了低碳社區建設試點,充分應用光、水、地熱資源,實現節能減排,取得了較大成功。下一步,總結前期試點經驗,擴大試點范圍,通過政府引導,鼓勵企業個人積極參與,對該市老城區現有100萬m2低層住房選擇連片區域擴大低碳社區建設試點范圍,使老城區市民享受低碳又有品質的生活。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低碳產業。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圍繞打造“中國光電城”完善產業鏈,大力推進“三新一網一書”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形成我市獨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積極發展節能型產業,開展創建節能型企業活動,加快先進節能型技術的應用,做好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建設工作;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文化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構建符合低碳建設、生態目標的產業結構。二是從政策層面引導工業企業“綠色發展”,使工業發展的基礎動力低碳化。對各類新建工業企業嚴格按照碳生產率標準把關,對高碳生產率企業堅決淘汰,鼓勵全市的工業企業積極開發和生產低碳產品。三是加快傳統產業低碳化轉型。城市低碳發展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傳統產業的低碳化改造[3],對汽車、機械等傳統產業進行低碳化拓展提升,積極開發生產新能源汽車、環保型發動機,依托現有優勢,促進機械裝備業實現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
在低碳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引領下,結合揚州市自身資源特色和優勢,采取有效措施,著力推進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城市森林項目、消費模式變革、低碳社區建設,逐步實現綠色低碳的城市經營理念,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打造城鄉一體、林水相依、環境優美、具有揚州地域特色的生態名城,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1]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王玉芳.低碳城市評價體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0.
[3]高宏博.低碳城市建設的研究-以保定市為例[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1.
[4]李 玲,賴志剛,黃光波,等.論節能減排與低碳經濟[J].環境科學導刊,2012,3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