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英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對企業來說,如何吸引、開發、激勵、留住人才是最重要的任務。目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人是最寶貴的財富,特別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高新技術的專業人才,更具有無限的創造力。企業若能夠聚集這種人才,尊重和愛護他們,為他們提供發揮自身能力的平臺,那么企業就能騰飛,產品就能贏得市場。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不僅應社會之要求實現其經濟上的使命,即完成其為股東利益服務的經濟責任,并且能遵守法律,重視倫理,致力于公益事業,即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包括雇員(職工)利益、消費者利益、債權人利益、社區利益、社會弱者利益及其他社會共同利益,本文從人本管理的視角闡述企業的社會責任。
“人本管理”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行為科學基礎上升華形成的新的管理理論,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或者說事一種人性化的管理。
把人的要素放在中心位置,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獨立人格和應有的尊嚴和權力是一切企業行為的基礎,要尊重每一名員工,還要尊重每一位消費者,每一位用戶,這是現代社會對企業發展的基本要求,也就是企業自身獲得發展的條件。
企業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要對每個企業的發展能力、設備固然重要,而知識和能力更為重要。人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以人為本,充分挖掘人的潛力,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出積極向上的氛圍形成決策者、管理者和執行者及員工擁有共同的目標。最大限度得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才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了,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實現員工的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實現員工的自由全面發展?!叭诵曰芾怼本褪窃谡麄€管理過程中充分考慮和尊重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管理思想和模式。
早期的管理者把人看作是經濟人,過分強調物質對人的刺激,把人看成是和機器一樣的工具。但隨著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的發展,從管理學和管理心理:馬斯洛的需要理論、x理論y理論權變理論、學習型組織等理論[1],隨時代的進步的一些理論的出現使人們深刻的認識到,人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是一個經濟社會、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企業的發展在于人擁有的知識、智慧、才能和技能。就是企業在計劃、安排、組織、監管等一系列生產經營活動中對人進行柔性的人性化、知識化的管理。人不僅僅具有生產性,還具有社會性。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引起人本管理模式的變化?,F代經濟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優越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經濟一體化逐步形成,為人才展示才華提供了更加廣泛的舞臺和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體現出依靠激勵、情感、尊重等為特征的柔性管理。
(1)市場經濟的競爭性需要。一方面是用戶的競爭。用戶不僅有價格、質量的考慮,而且對產品的特性和服務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樹立以用戶為本觀念是企業競爭的制高點;另一方面是人才的競爭。以人為本不僅要體現人的崗位需求,還要體現人的社會需求和人身發展需求,創造一種理解與尊重、欣賞與互動的管理環境,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事業留人,以精神凝聚人。
(2)市場經濟的開放性需要。要求以人為本管理的多元性。市場經濟改革了企業產權關系,產權關系的變化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3)市場經濟的平等性需要。首先要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同時要尊重人的個性,使人有實現自身價值的滿足感,有貢獻社會的成就感,有得到社會承認和尊重的榮譽感;其次,要對人才進行市場化管理,把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引入人才管理之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作用,體現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的價值[2]。
(1)人的能力的發揮程度,決定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人的潛能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調動。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多方面地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人的潛能,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2)人本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質。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推動經濟的作用日益明顯,這就使企業管理必須考察知識活動過程,但知識的載體是人,所以研究知識活動規律的同時,應尤其注重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進行開發,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質。在知識經濟這個時代里,人的因素是決定性因素。就是增加人力資本和培養團隊精神。而競爭的最終目標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一流的人才,誰就能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于員工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可以通過各種教育途徑來逐步改善。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濟組織。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關于企業責任的界定在不同的時期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公司社會責任緣起于美國。20世紀30年代,美國波利和多德教授進行了一場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論戰。認為,公司是一個既有社會服務功能、也有營利功能的經濟組織。公司經營者應承擔對職工、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社會責任。多德反對股東至上,認為董事作為受托人,他不是為股東而是為他們的公司承擔義務。20世紀60~70年代,由波利和多德引發的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爭論繼續,多德的社會責任觀逐漸得到認同,居于主導地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利益相關者理論依托契約理論和產權理論,又對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傳統觀點提出了嚴峻挑戰,并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和界定奠定了基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既要滿足股東的利益訴求,也要顧及利益相關者(債權人、消費者、雇工、環保、社區等),要謀求企業和社會、環境等的和諧發展。20世紀80、90年代,以賓西法尼亞州立法為先導,29個州開始了修改公司法的浪潮,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經理為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服務,而不僅為股東服務。從以上思想淵源和發展情況來看,企業具有且應該履行社會責任義務,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3]。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對企業提出了節能減排、低碳的新要求,從而進一步拓展了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范圍。筆者從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界定企業的社會責任。
(1)經濟責任。經濟責任處于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的最底層,反映企業作為社會的經濟單元要履行一定的經濟職能,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及服務,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等。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除一般經濟責任要求外,企業還需要在提供產品及服務的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等方式盡可能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企業所需要履行的經濟責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滿足社會需要的低碳化的產品及服務;提升營利能力,創造利潤,促進經濟增長;鞏固市場地位,獲取及保持競爭優勢;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為股東、債權人、員工服務。
(2)法律責任。法律責任處于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的第二層,反映企業要遵從社會的期望,以合理合法的形式獲取經濟利潤。企業需要履行的法律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在提供產品及服務的過程中遵守有關環保法規及標準;遵從政府其他法律法規,合法經營,合理參與市場競爭,遵從行業管理規范。
(3)道德責任。道德責任處于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的第三層,反映企業要遵從道德標準及規范,尊重和保護企業利益相關者(包括消費者、員工、股東和社區等)的道德權利,滿足企業利益相關者對于公平公正的期望。企業需要履行的道德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將“低碳”融入企業價值觀念;將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納入企業經營目標;約束企業經營行為,形成低碳發展模式;尊重和保護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權利。首先,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企業首要的責任是維護股東的利益,承擔起代理人的角色,為股東利益服務,這是企業存在的根本。其次,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也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就是員工權益,員工權益的核心內容是參與、監督和分享權。因此,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起點出發,構建股東、經營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一起參與的共同治理、權益分享機制成為大勢所趨。再次,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消費者是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最終使用者,雖然擁有“看不見的手”制約企業,但大多數消費者缺乏專門知識和必要手段來完全了解產品的情況,因此,企業應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保證消費者的安全、健康;做好售后服務,及時為消費者排憂解難;還要通過提供產品引導消費者形成正確的消費習慣、健康的消費理念,并將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公德通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傳播給消費者,進而向社會擴散。
(4)企業對環境的責任。人類生產與資源環境是一個聯系的整體,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環環相扣始有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發展之協調。工業文明是一個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為特征的時代,在讓人類充分享受工業文明的同時,出現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等問題,這些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在強調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資源和環境、節省能源已經成為全球各界的一致共識,而實現當前與未來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積極培養社會公民的環境意識、倡導社會公民履行環境責任,已成為全世界每個國家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環境責任是法律責任與道德責任的統一,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注意保護與治理環境并重,生產過程中采用環保生產技術,及時有效地處理產生的“三廢”;企業更要大力開展資源再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帶動環保產業的發展。
(5)企業對所在社區的責任。企業與所在社區的經濟和文化建設、治安環境等有互動關系,應處理好與社區的關系。企業及其經營者應兼顧企業生產和居民健康生活,不能以破壞居民生存環境或犧牲居民的安居樂業換取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同等條件下要優先從所在社區招聘員工,積極支持所在社區的各項建設,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為所在社區的繁榮發展提供支持等。
(6)慈善責任。慈善責任處于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的最頂層,反映企業要努力成為優秀的社會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慈善及公益活動,促進社會福利水平的提升。企業需要承擔的慈善責任包括但不限于: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及慈善活動;將責任融入企業文化,號召企業員工積極參與;關注社會民生并采取積極的行動為社會貢獻力量;厲行低碳,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Chuck Willians.管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胡國順.淺談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的人本管理機制[J].品牌,2011(4).
[3]李素蕾.人本管理在建筑業VE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0(4).
[4]田中仁.企業信息化與人本管理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