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軒瑤,何旭東
(1.東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2.徐州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1)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研究,地方財政與農村經濟的發展遭到了制約,為了破解地方財政和經濟發展的困局,2000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通知》,決定在各地農村進行改革,壓縮鄉鎮機構人員,減少運營成本。2005年6月,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改革縣鄉財政管理方式,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推進“省管縣”的改革試點”。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省份率先減少行政層次,依法探索省直管縣的體制。
一般而言,“省管縣”有兩層含義:一是政府管理體制上的“省管縣”,由高層地方政府(包括省級政府、自治區政府、直轄市政府)直接管轄一定數量的基層地方政府的一種管理體制,從目前的“省-市-縣”三級體制轉變為“省-市(縣)”二級體制;另一個是指從財政體系著手,對于財政支出,市級政府不再承擔相應支出責任,并且縣級政府提高新配套資金的配套比例;對于稅收返還、政府的轉移性支付、資金的調度和撥付、財政預算和統計報表等事項,由省級政府與縣級政府直接辦理,提高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1]。
“省管縣”財政改革是從財政體系入手,目的在于減少管理層級,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縣域經濟”這個概念首次寫進黨的重要文獻是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政權的基礎層面,是聯結城鄉的重要結合部位。從“市管縣”體制的弊端和縣域經濟的重要地位的綜合分析發現,我國財政體制改革從“省管縣”入手,是合理、科學、可行的。
從國際視角來看,20世紀以來,國際上行政區劃總的發展趨勢是層級不斷減少,基層政區規模日益擴大。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世界上無行政區劃分和實行一級制、二級制的國家所占比重分別由4.8%、14.9%、39.9%上升為6.0%、24.4%、42.4%,采用三級制和多級制的國家所占比例也有所下降。由此可見,我國推行“省管縣”體制改革,減少管理層級,擴大縣域職權是符合國際潮流的。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部教授張占斌提出改革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目前各省的強縣擴權的改革試點,即省主要對試點縣的財政進行直管,直管主要干部,并適當下放經濟管理權,但仍然維持市對縣的行政領導地位。第二步應當是市縣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級關系,市的職能要有增有減,縣的職能要合理擴充。第三步就是市的改革,擴大市區范圍,合理調整和精簡機構和行政人員。就全國而言,改革的類型可能有三種:一是在區域經濟中心和積極構建區域經濟中心的發達地區,可重點加大推進“撤縣建區”的力度,為市區發展留下空間。二是在西部面積比較大的欠發達地區,如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區,在區劃沒有調整的情況下,仍維持目前的行政格局,同時可向縣級單位下放一些權力。三是在除上述兩種情況外的大部分區域特別是經濟較發達的區域,積極探索省管縣的改革,條件成熟時實行省直管縣。
2002年,浙江省實行“擴權強縣”,將市(地)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下放到縣;2003年,又采取按稅種和按比例分成的方式,明確劃分省與市、縣的財政收入。浙江省的縣域經濟發達,占到全省GDP總量的80%。浙江省的“省管縣”財政改革為浙江成為全國百強縣最多的省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浙江省的成功經驗得到了中央的回應和肯定,“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指出,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省管縣”的管理體制。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2個地區實行這項改革,包括18個省以及4個直轄市。基于這22個地區改革經驗,我國“省管縣”的財政管理體制具體分為以下4種類型:一是以北京、天津、重慶、上海以及海南省為代表的行政管理型,這些地區是省直接管理縣,沒有地級市這一環節;二是以浙江、湖北、安徽、吉林等省為代表的全面實行省對縣直接財政管理;三是以山西、遼寧、河南等省為代表的補助資金管理型,主要是對轉移支付、資金調度等進行管理;最后是山東、廣西實行的省市共管型,省級在分配轉移支付上,直接核定到縣,但在分配和資金調度時仍是三級管理模式,即“省-市-縣”。
22個地區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進展較為順利,省直管縣體制的正面效應顯現出來。通過對江蘇、吉林、河南、上海等體制改革地區的的調查,實施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縣級財政困難普遍緩解,縣級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出現了財政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能力提高。從調查地區2003~2008年度財政總收支等相關數據顯示:2007年改革后,調查區各項財政收支指標的年均增長率呈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欠發達縣的財政收入增幅尤為明顯[2]。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改革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財政制度有利于縣級財政。而財政困難縣,這兩方面的積極影響由于基礎差而顯得突出。
(2)財政資金運轉效率提高,縣級政府理財能力增強。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后,中央和省對各縣的補助資金由省直接撥付到縣,縮短了時間,減少了市級環節,資金運轉更加快捷及時,便于縣級財政部門及時根據庫存資金,測量安排各類支出。縣級政府和市級政府享有同等權限,可以自主決定過去需要由市級政府批準的項目,實現了“指標下達快,資金調度快,項目申報快”,進一步激發了縣域經濟的活力。
(3)“省直管縣”財政改革也促進了市(地)增強自身的發展內力,而不是依賴對所屬各縣的財力的占用。實證分析證明,改革后,市(地)人均公共服務的支出水平主要與市區的人均收入的提高、省管縣財政改革有關。這說明省直管縣既有利于縣的經濟發展,也有利于市的經濟與財政的發展。
(4)省級直接調控能力增強。改革后,由于加大了縣級財政稅收分享比例,同時省財政直接結算到縣,避免了市級扣留的的可能,有效地緩解了縣級財政困難,特別是省級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性支付,對實現全省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有較強地促進作用。
“省管縣”財政改革是整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它和現行的三級行政體制并存,不可避免地產生體制性摩擦,在此進程中出現了以下主要問題。
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后,市級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但是仍然承擔對所轄縣的“民生工程”的財政支持,主要是上級要求市級配套的項目,涉及教育、環保、農業、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這是對欠發達地區的市級財政的一個嚴峻考驗,限制了市做大中心城市的能力,制約中心城市的快速發展,進而影響全市經濟實力提升。
在改革以前,稅收競爭主要發生在省市之間,市縣的稅收競爭通過管理而相對弱化、隱形化。改革后,突出了市縣“分灶吃飯”的制度安排,市縣處于“單兵獨占”的境地,由過去的追求區域利益最大化變成追求市縣個體利益最大化,產業區域統籌發展的格局被打破,市縣之間稅收競爭明顯化。同時導致市縣之間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如果不通過監督管理就有可能加劇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危害區域經濟協調性。
“省管縣”財政改革之前,省級的財政管理主要面對幾個或十幾個市(地)。“省管縣”財政改革后,省級部門一下要面對幾十個縣和市,無論是溝通、統計、部署,還是實施、監督,都很難到位,客觀上存在著管理制度的空白和盲區。據調查,目前試點省份縣級財政的運作主要靠自覺,省級單位仍習慣于對部分所轄市管理和部署工作,主要是因為縣級單位數量多,集中和研究成本高、工作量大。尤其是在一些轄縣大省,如河北省(172個縣)、四川省(181個縣)、河南省(159個縣),管理矛盾和困難更為突出。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縣級財政納入省財政管理,長此以往,省級財政不堪重負,很容易導致這項改革走樣或者在“市管”和“省管”之間反復[3]。
實行縣級財政省管后,市級的財政管理權,一部分上移,一部分下放。省級和縣級的財政管理權擴大。由于管轄范圍的擴大和管理對象的成倍增加,難以實現百無疏漏的管理和監督。當前我國的政府制度尚不健全,政績的考核指標仍然是GDP而不是基本公共服務績效,這樣的政績考核機制決定了預算支出不是以納稅人的需求來安排,而是取決于支配資金的權力者的個人偏好。因此,縣級財政管理權擴大后,如果相應的監督措施沒有跟到位,就極易出現形象工程,導致重復建設。所以,在政府預算制度健全之前,設計相應的監管體制,有效的監督和約束各級政府的行為,并對轉移支付、補助資金的投向和使用進行監管。
為了進一步推進“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進程,基于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以下更符合實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在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實施后,加快硬件與軟件的配備,以便在短時間內提高省與市縣之間的信息、政策、資金等溝通的效率。財政部門要強化專職監督機構的職能,確保監督的相對獨立性。財政監督工作要適應財政體制改革的客觀需要,逐步形成監督與管理并重、日常監管與專項監督檢查相結合的財政監督格局。積極探索、制定切實可行的監督標準,并采用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靈敏的財政監督信息支持系統和監督決策輔助系統。
進行“省管縣”改革不應將市與縣鄉割裂開來,而是應充分尊重市與縣之間的互動關系,以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實施省管縣財政體制后,并不排斥市縣之間的經濟社會之間的業務聯系,由于省財政部門的管理對象成倍增加,不可能對于區域性的事物管理面面俱到,因此,市縣構建合作型經濟關系有利于推進區域間的經濟社會事務合作,發揮現行“市管縣”的體制優勢[4]。
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不同時進行相關體制的配套,可能會出現縣級政府的行為偏差,帶來負面效應。但由于當前地方政府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轉型期的社會責任,發展經濟仍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大要務,為了約束權力擴大后的縣級政府投資沖動,更好的把工作中心放到提供區域公共品上,當前轉變政府職能的一個關鍵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落實、完善縣級政府的政績考核和監督的指標體系。
根據財政部財預[2009]78號文件,“省管縣”財政改革的目標是在2012年底前,力爭全國除民族自治區外全面實行省直接管理縣的財政改革。目前,“省管縣”僅限于財政體制,但它是省直管縣行政改革邁出的重要的先導步驟。一旦財政體制改革成功,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也就具備了順利推進的堅實基礎。因此,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和合理分配各級政府的事權之外,必須在條件成熟的地方,進行“省直管縣”行政體制。給縣級政府充分的經濟社會事務管理權限,享受與市區相同的事權、人權和財權,然后總結經驗,逐步擴大范圍,設計可行的方案,最終完成“省直管縣”從財政向行政的過度。
[1]王德祥,李建軍.“省管縣”財政改革與新農村建設問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駱祖春.江蘇省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成效、問題及對策——來自江蘇省的報告[J].經濟體制改革,2010(3):56~58.
[3]熊文釗,曹旭東.“省直管縣”的冷思考[EB/OL].[2012-05-14].http://www.civillaw.com.cn.
[4]周天勇.“省直管縣”是國家重大戰略——兼評<省直管縣體制改革的實踐創新[EB/OL].[2012-09-11].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43124/147550/964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