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磊
(山東省科技館,山東 濟南 250000)
科普大篷車是為貫徹“宏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精神,由中國科協根據國情及基層科普工作實際,創新的一種新的科普形式,被形象稱為“流動科技館”,大篷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偏遠地區科普投入不足,各類基礎科普設施匱乏并且空間分布不均衡的問題。科普大篷車的展品與科技場館的有所不同:體積變小,數量減少,涉及的多是基礎學科。主要涵蓋聲、光、電、磁、力學、數學、化學、機械等多學科,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可參與性、互動性的特點。由于體積小、重量輕、便于移動,能使更多的青少年特別是偏遠山區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觀看、操作,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助力不少。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眾對科學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也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2010年,總結近幾年科普大篷車的運行經驗,我們切實感到大篷車的運作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社會的需求,也認識到提高基層的科學素養刻不容緩,一種新的科普宣傳模式——流動科技館縣縣通應運而生。
實施“流動科技館縣縣通”工程,是山東省科協、省財政廳、省教育廳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精神,按照“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方針開展的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一項具體行動。通過扎實推進,進一步彌補縣級城市科普陣地的不足,對加強基層科普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尤其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傲鲃涌萍拣^縣縣通”工程是鄉村文明行動的一項重要舉措,它以“科學、體驗、流動、共享”為主題,建立了約150件展品的科普資源庫。由互動展品、平面科普知識展覽、數字科技館、科技體驗項目四個板塊構成,每套流動科技館每年巡展4~5個縣(市),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流動科技館縣縣通”工程。經過幾年運作,山東省已經建立七套流動科技館,通過三年時間已在全省100多個縣巡展,受眾人數也達到550萬人次。
2013年,3家再次聯合啟動“縣域流動科技館”項目,計劃在3年內為每個地市配備1-2套流動科技館,其后探索為每個縣(市、區)配備一套。這樣的一套流動科技館,包括互動科普展品50件,數字科技館、科普智力游戲體驗展項,機器人表演等科普演示項目,以及具備四維特效影視系統的流動科普影院等,完全跳出了早期大篷車展品的構成模式。目前,已為17市配備了9套,2014年再配8套,2015年為人口較多的地市增配一套。每套科技展品之間有2/3的展品是不重樣的,在每個縣展覽時間為2至3個月,每套科技館每年約在4個縣展出。照此發展下去,流動科技館每年受眾人數可達到近400萬人次。
黨的十八大之后,各地的文化建設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加強文化建設對于我們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小康社會,意義重大,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僅僅只是物質方面的富足,文化方面的匱乏,沒有文化的繁榮,就沒有小康社會的實現,更沒有中華民族的復興。但是應當看到,城市和鄉村兩級分化的現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生活愈來愈豐富,一方面是農村群眾文化生活萎縮,出現荒漠化的傾向,已嚴重影響到農民素質的提高,基層的文化建設遠遠落后于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影響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農村文化建設滯后,嚴重制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強文化建設,難點是在農村,重點也應該放在農村,加強農村的基層文化建設,滿足人民對文化的不斷需求,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我們要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引導群眾抵制不良文化侵襲。要讓先進文化、主流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同時還應該將知識性和趣味性與農村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文化精神需要。開展農村文化活動,以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轉變農民對文化的態度,激發他們對主流文化的熱情,通過科普知識的傳播,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業務技能水平,掌握科技知識并學能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掌握一技之長,發展致富奔小康。
科技館作為非正規教育機構,承擔著政府所賦予的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教育工作的責任。公眾通過在科技館參觀、培訓、觀摩、互動等,學習正規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理解科技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基本方法,陶冶科學精神和情操,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培養良好的科學興趣和習慣,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促進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不斷和諧和進步。這也正是政府投資建設科技館的初衷所在,為此,科技館要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承擔應有的責任,要擴大受眾的范圍,不能單單局限于實體館。
一是,流動科技館豐富了傳統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以其鮮明的形象、功能強大的科普宣傳教育手段以及互動式的參與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公眾參與科普、走近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成為科普宣傳的一面新旗幟。這些展品、展覽資料和先進的傳媒手段不僅給公眾帶去了科學知識、實用技術和科學生活方法,還向公眾大力宣傳科學精神和方法,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精神去思考、用科學知識去分析問題、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二是,流動科技館項目起到了整合科普資源的目的。流動科技館整合了科普經費資源,帶動了各地增加對科普的投入,還較好地解決了科普投入的短期性與長效性、推動科普工作與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協調問題。不僅為今后的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也為各地探索科普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方向。
三是,與傳統科普工作有機結合,促進了各項傳統科普工作的創新。每到一地,都根據當地公眾的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活動,為基層群眾普及農村實用技術和宣傳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實現了各項傳統科普工作的有機整合,形成了集成效應,起到了單項科普工作難以起到的影響。
一是,要注意深入公眾,聽取意見。可以通過深入社區、學校、農村搞活動的機會,聽取社會基層群眾對辦好流動科技館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地改進展教方法。二是,要考察好群眾的需求,群眾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要分析基層受眾對所需科普信息的需要程度以及對信息的領會能力。切實站在基層群眾的角度來考慮流動科技館展品的搭配,多制作一些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展件、展板、多媒體課件等。三是,要不斷創新展示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也是日新月異,展項設計在安全性、科學性、趣味性的基礎上也要體現時代性,多制作一些能激發基層群眾科學興趣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