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文
(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作為剛剛邁入高等職業教育行列的我們來說,全方位的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樹立新的辦學理念并指導行動,實施特色發展戰略,走特色辦學之路,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高等職業教育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學校的特色發展不能僅停留于理論層面,必須通過制度創新獲得有效支撐和保障,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為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組織機構,學校有著不同于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專學校的目標定位和特色追求,這種定位和追求是由學校在經濟社會中所處的位置決定的。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有的高職院并沒有為達成自己的目標做好制度準備而匆忙上馬,他們大多沿襲著既有高校的制度安排,結果不但失去了辦學特色,而且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任務也不能很好的完成。當前存在的一方面社會急需各類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很多又找不到工作的現象就說明了這一點。從表面上看,這是高職院校的目標錯位所致,實際上與深層次的制度根源有很大關系。
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是以其凝練的辦學理念為基礎而形成的、被社會公認的辦學特征,是在其辦學風格和理念上區別于其他學校的標志性特征,也是其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管理水平的反映,也是其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獨特的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特色的基礎和源頭,引導著學校的特色發展。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其實就是追求理想、踐行理念的過程。然而,獨特的辦學理念只能作為一種精神標志,表征著學校的理想意愿、目標追求和社會責任,他不等于辦學實踐,不能直接地、自然地變成學校的特色發展,特色發展必須有富有特色的制度安排作為保障。
從中職邁向高職,制度安排問題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離開了相應的制度安排,學校的辦學理念只是一種愿望和可能,他雖然可以影響個人的行為,但不能形成統一的集體意志和全校師生的共同認識與共同追求,不能變成學校經久不息的特色發展實踐。
事實上,特色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辦學理念通過制度轉化為辦學實踐,辦學實踐遵循制度呈現辦學理念的雙向互動、共同提升的過程。因此,要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必須在學校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做出與學校組織目標相吻合的制度安排,使得這種辦學理念具體化、操作化,成為學校辦學實踐中的價值規范。因此,用什么樣的制度安排來保證學校辦學理念的實現,是學校特色發展的基本問題。
由中職邁向高職,學校的組織目標實現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這些新問題僅憑現有的制度資源及其組合是難以解決的,必須進行制度創新。我們所說的制度創新,就是為了解決升高職后學校追求自身目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一種更有效的制度替代原有制度的過程。它包含對原有制度的改進和超越,以及對新制度的創建和完善。
制度創新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是要選擇好切入點。由于制度與特色的關系蘊含在人的活動中,而特色發展不僅僅是個體力量的展示,更是整體力量的展示,因此學校制度創新應圍繞自身目標的達成,從分析學校人的活動入手,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所有的人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從這一點上來說,激勵機制是一種動力機制,它是學校特色發展整體意義上的創新條件和活動源泉。
因此,通過制度創新,才能使得學校真正形成一種全新的激勵機制,把全校所有教職員工的注意力引導關注社會需求、關注市場信息、關注專業建設、關注人才培養、關注教學質量上來,靠質量、靠聲譽來發展學校的特色。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度創新是學校特色發展的關鍵。
制度一方面是實現自由、張揚個性的工具和途徑,另一方面又是獨立于人意志的非人格化機制,是任何個人難以支配和控制的前提性結構。學校的制度創新,就是打破原有的制度安排,構建一種富有特色的制度結構。這種制度結構本質上是學校適應外部環境與符合自身邏輯的辯證統一。為此,學校從中職邁向高職的過程中,必須進行以下創新。
第一,構建學校運作的社會參與制度。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與社會經濟和職業世界聯系最緊密的部分,隨著企業在經濟體制中的主體地位和個人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局面隨之形成。這就決定了學校的各項工作(如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等)必須轉變為多元主體需求聯動模式。為了使得各辦學主體和利益相關者都能自由地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除了重大教育問題實施決策聽證和咨詢制度外,還應在學校管理中建立行政聽證制度,確保用人單位、學生家長和學校教師有機會參與學校的治理。
第二,創新師資建設和管理制度。教師是教育之本,沒有富有特色的教師隊伍,學校的組織目標就無法實現。當前學校教師隊伍的根本問題是二元結構現象:理論和實踐教學隊伍的分離。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技術,重學歷、輕能力的現象在一部分教師中普遍存在。盡管學校也強調從企業聘請兼職教師,也強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這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學校必須從師資引進、師資培訓到教師晉級職稱評審等進行系統的制度創新,使雙師型隊伍建設真正落在實處,改變二元結構現象。這是學校建設高職院實現自身目標的根本保證。
第三,構建可選擇的學習制度。賦予學生以更廣泛的學習選擇權,是學校的應盡義務和服務職責。因此,學校應努力改變大一統的管理模式和標準件式的培養方式。在專業管理制度構建方面,應考慮給予學生至少一次更換專業的機會,允許他們轉專業或跨專業學習,為他們成為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創造條件;在課程管理制度方面,應建立可選擇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均衡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套餐式課程內容;在教學管理制度方面,應建立彈性的學習制度、學分制和學分轉換制,使學生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時段;另外,還應建立和完善學習咨詢制度和就業指導制度,對學生的選擇進行幫組、指導和信息支持。
第四,構建特色學術研究機構及其管理制度。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和發展必須要有自身理論的指導和支撐。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施者,學校無疑應該承擔起高職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主要責任。為此,有必要構建富有特色的學術研究機構及其管理制度。通過研究機構的建設,逐步實現學術研究工作的制度化,使之成為一種有組織、有領導、有目的、有計劃的專業活動,并通過政策和經費等方面的支持與調控,使之擁有賴以存在的穩固基礎和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這不僅是高職教育理論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學校的內在邏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