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莉霞
(蘭州新亞小學,甘肅 蘭州 730010)
目前小學班主任工作面臨著許多新的、嚴峻的挑戰。
首先,不良的社會環境給班主任工作帶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如今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不良社會環境正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例如,黃色、淫穢、兇殺暴力的刊物和影視;電子游戲廳、網吧、按摩房、夜總會等休閑娛樂場所到處可見。有的甚至就在學校周圍。嚴重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也使學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觀念嚴重,缺乏正確的理想、集體主義思想。逃學、厭學、抽煙喝酒、打架斗毆甚至違法犯罪現象都屢見不鮮,給班主任工作帶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
其次,不正確的家庭教育使班主任工作難上加難。例如,有的父母態度粗暴,常常為小事爭吵而又經常拿孩子出氣;有的經常在孩子面前發牢騷講怪話;有的在家賭博;有的生活作風不好。還有些家長把分數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對孩子的品德塑造重視很少;也有一些家長把孩子往學校一送,就萬事大吉了;有的家長自小嬌慣孩子,使孩子養成自由散漫、目無法紀、目無尊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個別家長還出現孩子在學校犯錯誤受批評,不但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找老師的麻煩等等,這些都讓班主任工作難上加難。
再次,單親、離異、困難及流動家庭、留守兒童等特殊情況家庭兒童日益增多。這些學生的家長大多沒時間、沒有精力,甚至沒有能力來關心、愛護自己的子女,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學校、社會,這又給班主任工作帶來了新的考驗和挑戰。
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情況,我認為班主任工作中應突出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樹立集體主義觀念,通過集體的強大的正面力量影響學生。
“班集體”的概念對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是陌生的、抽象的,班主任應首先引導學生認識:“班集體”是他們第二個家,激發孩子們對“班集體”的親切感,從而使學生頭腦中樹立“班集體”的意識。其次,通過明確班級目標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實現集體目標的過程中,讓他們體會到只有依靠集體,才能發展個人,沒有集體就沒有個人的發展,實現目標本身就是最好的集體主義教育。其次,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點,大多數同學躊躇滿志,有著強烈的好勝心和榮譽感。讓每位同學時刻認識到自己的榮譽與班級榮譽休戚相關,從而用正確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為。那么,這個集體成員就會明確自己在這個集體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自己需要做什么,自己該怎么做。然后班主任根據目標號召大家為這個為班集體去努力奮斗。作為班主任,就應該把握學生的這種積極向上的心理傾向,不時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使每個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主人,樂于為集體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外,通過建立學習小組、宣傳小組、文娛小組……每逢學校舉行各種文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也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增強了他們的信心、能力,使他們自覺地把自己置身于集體之中,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的責任感,在集體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從而也使整個班集體的向前發展。
2)重視情感教育,以真摯的感情去激發學生的真情。
在班級管理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首先,教師要以真摯的感情去理解每一個孩子。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做到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情況,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的做好沒一個學生的工作,這就需要班主任老師首先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胸懷一顆真摯的心去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真正所需。其次,用愛心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教師的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真誠地愛護學生。所以,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每一個班主任都應當用“媽媽”一樣的愛心去關愛呵護學生,成為學生心理成長的正確引領者。因此教師還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思考世界是什么樣的,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意義何在,怎樣才能成為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還可以通過對社會中先進人物、先進事物的學習,逐步培養小學生的認識能力,樹立遠大志向,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勇敢地面對現實,正確的接受社會的各種信息。
3)爭取家長配合,運用家校聯系的新途徑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小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共同組成,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孩子最早的教育來自家庭,學生最重要的教育來自學校,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提高,需要家長和老師盡可能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學校、在家里的學習、生活情況,需要家長與老師之間的及時聯系、相互溝通和互相配合。班主任可以通過家庭訪問、召開家長會、電話聯絡、聘請班級校外輔導員等方式,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在這方面,教師的積極主動,更能贏得家長的陪護、支持,達到事半功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為了培養人、教育人。家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補充,方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發揮最強的教育效果。
4)關愛特殊家庭的孩子,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
對于單親、離異、困難及流動家庭、留守兒童等特殊家庭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憐憫和嘆息,而是給予他們家庭中缺失的真誠的愛心。對于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環境的不同,加上孩子年幼還無法正確理解和處理遇到的復雜的家庭問題,他們往往只能賦予它消極的意義。因而產生心理紊亂,變得消沉、內向、孤僻、多疑。所以,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引導他們從積極的角度理解父母,正確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在生活與學習中積極進取,改變消極認知方式,同時讓他們更多地去體會“班級”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體會老師們“媽媽”一樣的真情。從而使他們得到暫時的情感依托。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用心靈的愛撫來醫治心靈的創傷,用精神的甘露來滌療精神的污染”。班主任老師應當成為學生的第二任父母,小學生的班主任更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作為小學班主任就應該時時刻刻關注著這些孩子的每一步成長,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師生之間的情感及對全體學生的愛去吸引他們、感化他們。為他們以后能茁壯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