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云
(威海市科技館,山東 威海 264200)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擺在廣大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主題,而通過挖掘學生身邊的鄉土教育資源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踐行這一主題的重要途徑之一。筆者結合多年的科技教育實踐經驗,探索出如何挖掘鄉土教育資源,從指導學生催生鮮明主題、激活學生參與度、挖掘探究點、捕獲創新點等方面推進校外科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實踐活動開展的成功與否,選題最為關鍵,主題選取的科學而有實際意義,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實踐活動便成功了一半,如果選題毫無價值,學生不感興趣,活動不論怎樣推進,最終都是徒勞的。對此我校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與科技教教育研究中心的領導和老師們在制定的《科技實踐活動選題原則》中明確指出實踐活動選題必須來源于學生身邊感興趣的本土化活動資源,符合學生的發展興趣和需求,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并且要求選題必須在教師指導下來源于學生自主提出,經過逐級提煉最終確定,自主參與探究。
自2007年山東省第22 屆科技創新大賽起,我校連續四年共計五項科技實踐活動獲省級獎勵,其中兩項獲一等獎,兩項獲貳等獎,還有一項獲全國一等獎。成績的取得,主要歸結為,一是學校實施全校范圍內的民主化實踐活動主題征集與招標活動。每學期初學校都要面向全體師生開展“自己感興趣的鄉土教育資源活動主題”征集活動,對于大家自主上報的主題實行集中評價鑒定,擇選優秀主題,對優秀主題推薦者實施獎勵,并在全校范圍內推廣,樂于參與的學生及教師可以踴躍報名參與優秀主題的實踐活動,自主參與,自主選定小組長等,并根據研究專長確定最適合的指導教師等等。在這種民主化的氛圍中,學校先后催生出很多有價值,師生都特別感興趣的鮮明主題,如“海帶文化探秘”、“走近花斑彩石”、“探尋峨石瀛波消失之謎”、“探尋美麗的生態家園——對榮成煙墩角大天鵝生活棲息地環境的調查研究活動”、“探泉哪得清如許——對榮成涼水泉山泉水水質情況的調查研究”、“探秘神奇的紋石灘”等等,這些主題都是學生們從鄉土教育資源中發現問題,在思維的交流碰撞中催生主題,這些主題讓人一看便會產生參與的欲望,尤其是在經歷了對優秀主題的提煉之后,召開的開題會對于主動參與的學生們的探究欲望更是有了極大的激發和促進。
事實證明每所學校所面臨的鄉土教育資源都是豐富多彩的,關鍵是如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最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科學體驗,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鄉土教育資源的潛在價值。
我校注重指導實踐活動小組針對活動主題,步入社區,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與了解,并對掌握的信息進行統計、分析,達成預期的目標。實踐證明,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調查,學生的體驗是深刻的,自身獲得的提高也是多元化的。我校學生從身邊鄉土教育資源中開發出一些有研究價值的主題,展開廣泛調查。如在“中學生上網調查研究”活動中,小組成員利用自己的放學和休假日時間,采用隨機抽查法,對200名中學生、100名學生家長、40名中小學教師、10 位網吧老板,進行了抽樣調查,了解到中學生及其家長對網絡的態度問題。同時,還通過社區明訪、暗訪等方式對網吧進行實地考察,對網吧的營業時間、收費以及上網的人員組成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總結出了網絡對青少年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和建議。在“中學生營養早餐問題”的調查活動中,小組成員利用早到校時間,對在校學生及家長進行早餐情況的問卷和訪問調查;利用課余時間請教和訪問相關教師、營養專家和醫生等;并通過查閱書籍與網絡的形式將專業知識進一步深化,最終全面了解到中學生的營養早餐狀況,發現了學生在日常的早晨進餐中存在的眾多問題,也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學校實踐小組在“探尋峨石瀛波消失之謎”活動中,同學們來到昔日的榮成八大景之一——“峨石瀛波”進行實地考查,對瀛波內部生態環境、外部居民及工廠環境、大海潮汐及碼頭的變化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持久性的實地考查,基于此,學生還發出“拯救峨石瀛波美景”的感慨倡議。
以鄉土教育資源為內容載體,開展校外科技實踐活動,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提高了參與程度。學生開拓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也培養了社會實踐能力與交際能力等,這些都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鄉土教育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決定了學生在一些問題的探究中需要與小組成員或小組之間合作完成,這要求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具備基本的合作意識和品質,在活動中精于挖掘探究點,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升研究品質。指導教師要為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搭建起廣闊平臺,提高研究技巧,實現了個體和同伴間的共同目標,促進了人格的健全發展。
我校學生在“探尋峨石瀛波消失之謎”的活動中,同學們合作起來默契而又愉快,“采訪組”兵分兩路,一路采訪瀛波河兩岸上了年紀的居民,請他們口頭描述對“峨石瀛波”的記憶與感受;另一路到圖書館查閱《榮成縣志》等相關資料,上網搜索相關信息;然后,兵合一處,匯集整理出文字資料——記憶中的“峨石瀛波”;最后,美術與計算機小組的同學,分別用紙質和電子的方式努力再現“峨石瀛波”曾經之美景?!碍h評組”分三步開展工作:首先,沿瀛波河域實地考查環境狀況,并調查沿河居民;其次,采集水樣和水生動植物樣品進行化驗分析,掌握水體情況;最后,綜合分析總結出“峨石瀛波”消失的原因?!靶麄鹘M”組織了環保小分隊,定期到瀛波河邊撿拾垃圾,到兩岸居民區及集市上進行宣傳;同時呼吁校內同學向家長們講述“峨石瀛波”消失之謎,喚起所有人的保護環境。在“中學生營養早餐調查”小組活動中,同學們更需要分組合作: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一組同學采訪校醫和分牛奶的老師;活動能力強的一組同學抽樣調查在校生的體重身高比例:一組電腦高手上網搜索資料做出營養搭配表:交際力強的一組同學分頭對家長、學生、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等等,分工合作明晰而高效率,使學習任務完成的又好又快。
實際證明,實踐活動中的合作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關鍵點就是指導教師要事先從鄉土教育資源中預設性挖掘內容探究點,活動前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活動中碰到困難能夠自覺與伙伴開展合作,實現學習目標。
充分挖掘鄉土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所處的社區中搜集有價值的研究線索,通過觀察、分析,捕獲創新點,去大膽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海帶文化探秘”活動中,有許多同學在觀察海帶的營養價值宣傳片之后,產生許多奇妙的想法,如,進行海帶淡水養殖或無土栽培,讓更多內陸的孩子吃上新鮮有營養的海帶,減少大脖子病的發生。有的學生想出把海帶加工成各種各樣的面食、零食、飲料、耐放的干品甚至保健品等,讓更多的人能更方便的吃上含碘高的食物。再如“走近花斑彩石”實踐活動中,有的小組提出,花斑彩石花紋的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形成、顏色的形成等等問題,通過質疑,獲得更全面的知識;有的小組在開展“花斑彩石的開發利用”這一主題中,提出很多新點子,如將風景區與周邊環境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治理:如它東北面的崮山半島,也可以作為旅游區的一部分,在山與“花斑彩石”景區之間加上一條空中纜車;也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如海邊的鵝卵石出售給游客,既擴大旅游區的知名度,又增加經濟收入等等。有的同學還將花斑彩石的保護提出來,探究出諸多不利于花斑彩石生存環境的行為和做法,并就此提出倡議等等。
其實創新活動是各種心理活動在最高水平上的綜合,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尊重珍惜學生的好奇心及創造力。當學生發現和提出含有創新成分的“新奇”問題時,教師應及早抓住這種難得的機會,因勢利導,不僅能極大鼓舞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有助于鍛煉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最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能力。
總之,充分地挖掘鄉土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實踐活動,能讓學生走出校門,不再拘泥于書本、迷信于權威,以獨立思考或合作的方式進行科學實踐和探究,樹立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思想觀,培養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李大光.科學素養不同的概念和內容[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0(1).
[2]梁軍萍.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學生科學素養[J].長治學院學報,2005(6).
[3]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倡議[N].大眾科技報,2006-03-12.
[4]趙亞輝.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創新型國家建設之基[N].人民日報,2006-03-21.